首页 百科知识 避难所与公园的和谐设计

避难所与公园的和谐设计

时间:2022-10-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游憩设施和防灾设施的和谐与整合是防灾公园的重要设计思想,确保一个公园具有一般公园和防灾公园的双重功能。“平灾结合”是规划设计防灾公园的基本原则[5]。避难疏散场所特别是其中的固定避难所是防灾公园必备的防灾设施。防灾公园的规模是影响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和谐设计的重要因素。防灾公园平时由城市园林部门管理,灾时则由城市园林部门

公园游憩设施与防灾设施的和谐设计——防灾公园的重要规划设计思想

初建宇 苏幼坡

【摘要】防灾公园是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为了保护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城市防灾结构而建设的具有避难疏散场所功能的公园、绿地。游憩设施和防灾设施的和谐与整合是防灾公园的重要设计思想,确保一个公园具有一般公园和防灾公园的双重功能。探讨了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水景设施与抗震减灾用水设施,广播设施、通信设施、发电设施、照明设施,公园仓库与抗灾减灾资源物资储备仓库,公园管理机构,公园树木与防火树林带,公园入口形态、外围形态,临时厕所等八个方面的平灾和谐设计。

【关键词】防灾公园 和谐设计 防灾功能 游憩设施 防灾设施

防灾公园是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为了保护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城市防灾结构而建设的具有避难疏散场所功能的公园、绿地[1]。其不仅具备一般城市公园的游憩设施,还依据城市综合防灾要求,设置功能比较齐全的防灾设施。一般城市公园赋予必备的防灾功能可以改造成防灾公园。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综合防灾事业的发展,防灾公园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我国是规划建设防灾公园比较早的国家[2,3,4]。2003年北京市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防灾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随后又有海淀公园等防灾公园问世;台北市已经建成12个防灾公园;杭州、重庆等城市正在规划建设防灾公园。日本最早提出建设防灾公园的理念,目前已经建成兵库县三木防灾公园、大阪府久宝寺绿地、市川市大洲防灾公园和名古屋稻永公园等城市防灾公园。

“平灾结合”是规划设计防灾公园的基本原则[5]。平时利用游憩设施供市民、游人观赏、休憩;灾时启用防灾设施,供市民避难。游憩设施和防灾设施的和谐与整合是防灾公园的重要设计思想,通过和谐设计使一个公园具有一般城市公园和防灾公园的双重功能。可以认为,防灾公园是增加了防灾功能的城市公园,或防灾公园是同时具有游憩功能和防灾功能的城市公园。

和谐设计涉及所有游憩设施和防灾设施,可以重点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1.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的和谐设计

避难疏散场所特别是其中的固定避难所是防灾公园必备的防灾设施。固定避难所是在园内广场、绿地上搭建避难空间设施(帐篷等),供避难者安全避难。防灾公园必须实现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的和谐设计。平时是公园广场、绿地,灾时启动防灾设施,转化成避难所。公园广场、绿地的防灾功能划分、避难所的布局、灾时向防灾公园的转化程序是和谐设计的要点。

防灾公园的规模是影响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和谐设计的重要因素。面积小于0.1公顷的防灾公园只能用作紧急避难所,其内不设避难空间设施;1公顷以上的用作固定避难所,是居民避难的主要场所;大于50公顷的用作中心固定避难所,其内设直升机坪、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医疗救治中心、救援部队营地、运输车辆基地等。

避难道路是避难疏散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和谐设计平灾共用满足防灾要求的避难道路、救援资源运输道路和消防道路,为平时游人活动和灾后救援、避难安全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

公园广场不宜大面积用钢筋混凝土硬化,应当保持松软的地面或栽植较矮的花草,为搭设帐篷等避难空间设施提供方便。

2.水景设施与抗灾用水设施的和谐设计

防灾公园的抗灾用水设施主要有抗震贮水槽、水井、洒水装置等。

抗震贮水槽贮备避难初期避难居民使用的饮用水、生活用水。灾时城市给水系统瘫痪时,启用抗灾贮水槽。和谐设计的一个重要思路是抗震贮水槽与平时的城市供水系统相通,成为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灾时,关闭抗灾贮水槽出水口,槽内贮存的水量能够满足避难者的应急需求,即贮存避难者3天的饮用水。

公园的水井平时提供生活用水,灾时用作饮用水等。

水池、水流平时是公园景观,并提供消防用水,生活用水,浇灌植被用水。灾时,用作消防用水、洒水装置用水。

灾时,电力系统可能暂时瘫痪,各类用水设施宜设置人工抽水泵,采用电动泵时,储备相应的电源。如果用水设施提供饮用水,视水质,确定是否安装灭菌、过滤装置。

3.公园树木与防火树林带的和谐设计

能够防止、减缓火灾延烧,减轻建筑物落物引发的灾害,对市民避难生活起辅助作用的植被称为防灾植被。规划防灾公园的防灾植被带时,需按照公园外围的拟生火源以及火灾发生后延烧的环境、气象条件等设定火灾规模,相应地规划防灾植被带的构成。防灾植被带一般设在公园四周,平时是绿地景观,公园外围发生火灾时起防火作用。

从公园外围火灾现场到避难疏散场所的地域,可以划分为火灾危险区、防火、植被带和避难所(见图1)。即通过防火植被带隔离火源与避难所,确保发生严重火灾后,不受或减轻火灾对园内避难所的威胁。

根据火灾规模设计防火植树带的树种、宽度与高度。宜选择火焰遮蔽率高、抗火性能强的树种构建防火树林带[3]。防火植被带的植被也可以采用草坪等,但和防火树林带比较,应当适当提高植被带的宽度。

img135

图1 公园一侧发生火灾的防火树林带

4.广播设施、通信设施、发电设施、照明设施的平灾和谐设计

广播设施平时为休闲者和游人提供与游园有关的各种信息,灾时给避难者提供灾情情报。和谐设计是由平时广播线路和灾时广播线路组成的广播设施系统。在公园管理机构内安装麦克风,园路、公园进出口和灾时的避难疏散场所用地配置一定数量的扬声器。严重地震灾害发生时,启用灾时广播线路,为避难者提供避难行动与避难生活信息。

和谐设计通信系统时,应充分考虑严重地震灾害发生后平时通用的通信系统有可能遭受严重破坏而瘫痪。因此,在平灾结合的通信系统中宜设置包括卫星通信、航空通信等现代通信手段在内的灾时通信系统,确保灾时信息畅通。通信系统应当具有抗灾性能,并有备用电源。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应当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抗震减灾功能。

平灾结合的公园电力系统,应积极采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发电,这是公园电力系统和谐设计的新理念。这样的系统不会因为城市供电系统瘫痪而中断公园电源和照明用电。

避难所室内外的照明系统原则上部分或全部使用平时的照明系统,设置电源转换器,严重地震灾害发生后,把照明系统切换到灾时电源上。灾时照明重于平时照明。严重地震灾害发生后,如果没有照明设施,夜间避难者摸黑避难或在黑暗中渡过避难生活,必然带来诸多安全隐患、行动困难和避难者心理上的恐慌。手电筒是一种使用极为方便的电源,防灾公园宜储备一定数量的手电筒和对应型号的电池。

5.公园仓库与抗灾减灾资源物资储备仓库的和谐设计

抗灾减灾资源物资储备仓库可以设在防灾公园内,也可以设在城市灾害物资储备仓库及其分库或者大型商场的仓库等。储存灾时急需的食品、帐篷、衣物、药品、医疗设备以及发电设备与照明电源等。公园仓库可以适量储备一些平灾都能使用的物品,如锹镐、手推车、绳子等。

大型仓库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确保严重地震灾害时不倒塌,不发生严重破坏。夏天排风、降温、减湿。储备的物资,凡有保质期的,应适时进入商品流通和实用环节,确保各类物品灾时安全使用。

6.管理机构的和谐设计

防灾公园平时由城市园林部门管理,灾时则由城市园林部门和城市综合防灾指挥机构双重管理。平时负责公园的管理事宜,灾时,按照综合防灾的要求,启用防灾设施,为灾民提供避难疏散场所,参与避难行动和避难生活的管理与运营。

防灾公园管理机构的建筑物宜采用抗震能力强、防火性能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形态上与公园景观相协调。管理机构昼夜有人值班,值班人员熟悉防灾公园的管理业务与启动程序。

7.公园入口形态、外围形态的和谐设计

灾时,避难者通过公园出入口进入防灾公园避难,各种救援车辆通过出入口运送救援物资、重伤员。设计防灾公园时,应当设计防灾公园的避难人数与完成避难的时间,避难者顺畅入园的入口尺寸,公园入口车道数量等。而且,公园入口至少有一处可以进出残疾人轮椅,道路不能有过陡的斜坡,有条件的城市避难道路宜设盲道。入口护栏易于拆除,以便灾时扩宽入口通道,便于避难人流或车辆通行。

防灾公园的外围形态应当创造避难者顺畅进入公园内部避难的环境与条件。

公园附近的避难者希望从公园外围的任何部位进入公园避难,而且避难中遇到火灾等灾害时,有畅通的撤退出口。通常,公园的外围设有护栏、栏石、围墙,设计的形态应方便避难者出入。

8.厕所的平灾和谐设计

严重地震灾害往往造成给排水系统瘫痪,平时使用的水冲厕所不能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为避难者开启临时厕所,并由专人管理。

有与平时厕所兼用型和临时设置型等多种类型。依据公园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类型。确定大小便的处理方法。若下水系统有排水功能,大小便可直接排入下水系统。

日本阪神大地震时,神户市内的水冲厕所因供水中断不能使用,虽然建了临时厕所,但数量不足、卫生状况恶化、残疾人难以利用等弊端显露得十分深刻[1]。对灾时厕所的要求如图2所示。

目前,规划防灾公园已经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以及城市园林规划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和城市综合防灾事业的蓬勃发展,规划设计防灾公园的城市和各个城市的防灾公园数量将与日俱增。研究公园游憩设施与防灾设施平灾和谐设计恰逢其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同一个公园,平时是一般城市公园,灾时是防灾公园,具有很高的防灾效益、安全效益[6]、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img136

图2 设置灾时厕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苏幼坡.城市灾害避难与避难疏散场所[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苏幼坡,刘瑞兴.城市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原则与要点[J].灾害学,2004,19(1):87~91

[3]李延涛,苏幼坡,刘瑞兴.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思想[J].城市规划,2004(5):71~73

[4]苏幼坡,刘瑞兴.防灾公园的减灾功能[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24(2):232~234

[5]苏春生,苏幼坡,初建宇.城市园林的抗震减灾功能[J].世界地震工程,2005,21(1):37~41

[6]Ma Yajie,Su Youpo,Liu Ruixing,Wu Qiang.Preliminary Study on Risk Assessment of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s.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V)Part B,Science Press,Science Press USA Inc.2005,pp.1535~1538,Shaoxing,Zhejiang,Chin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