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8.2形式追随文脉

8.2形式追随文脉

时间:2022-10-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形式追随文脉是当代城市规划的新方法。用新文脉主义来体现中国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发展脉络,用新文脉主义来体现中国的城市文化底蕴和环境特征以及城市特色,形成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品格,这是“形式追随文脉”的新时代规划意义。

8.2 形式追随文脉

20世纪在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的潮流下,其固有的文化特征随技术的传播而流向世界。全球化使科技成果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人们在分享着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品尝着文化趋同,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将建筑推向新纪元之时,人们欢欣鼓舞,方盒子、平屋顶、横向长窗、玻璃幕墙如雨后春笋在世界各地大量繁殖起来,大家拿着“国际式”互致问候,到这时人类才发现已走入自己设下的迷宫,找不到回家的路。

信息时代更加快了技术的发展和膨胀,技术成为了表演主角,北京的“巨型结构游戏”和一些国外的新奇特建筑,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态也造成了困惑迷茫,如果这些建筑作为一座巨型雕塑,人们也许感到新奇,也容许聊备一格,但设想这就是我们全球建筑学的未来,人们如何能在这幻境中生活?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已无法回头,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建筑学如何才能体现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在建造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今天,未来建筑学的方向是什么?

提倡形式追随文脉,催生健康的新文脉主义流派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新文脉主义流派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其理论先进性和社会现实意义在于:在纵深层面基于人与环境资源相互关系的高度(人是主体,文脉是各种环境资源的整合)来研究城市文化在新时代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时代性脉络关系和这种关系的延续;在横向上涵盖了其他理论如新乡土主义、新古典主义、新历史主义的核心研究层面又克服了其理论局限性,比这些理论从某个侧面来表述建筑特征而言,新文脉主义更具理论的宏观性和更高的概括力,具有更大的理论力量,属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新的科学方法。不仅科学地解释了城市形态和城市特色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更对于在高技术条件下维护城市特色、文化延续和文脉的可持续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对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和谐城市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当前新建筑如何建立新理论的一个思路,并在此思路下催生健康的新文脉主义流派。

形式追随文脉(Form follows context)是当代城市规划的新方法。面对各种严重的城市特色危机,提升城市文脉对城市规划的战略价值,建立旧城保护与改造的新文脉机制,以文脉思想来统领工业遗产保护,形成规划物质形式与文脉的一致。用新文脉主义来体现中国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发展脉络,用新文脉主义来体现中国的城市文化底蕴和环境特征以及城市特色,形成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品格,这是“形式追随文脉”的新时代规划意义。

形式追随文脉(Form follows context)是当代新建筑创作手段。采用“新少旧多”“新多旧少”“新旧均衡”的新建筑创作的文脉化合策略,就是要求认真学习、理解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活力、有价值的文脉基因,以多层次的技术建构进行现代化的表达,形成一批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新建筑。特别是当技术膨胀,荒唐的歪门粉墨登场、在“皮蛋”要割断我们的历史、在“欧陆”邪风盛行之际,恪守尊重文脉的创作态度,秉承“形式追随文脉”的理念和创作态度,来彰显地域建筑文化特色,保持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功力,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形式追随文脉(Form follows context)是一种辩证的哲学观。它来自于全球化和地域主义“一体两面”的哲学结论以及合乎逻辑的理论推理,深刻地揭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新文脉主义在表达文化多样性、把文化差异作为彰显城市特色的核心理论地位。它简练地概括了“行动放眼全球,思维立足地方(Act global─think local)”方法论,体现了根植于平衡高情感的现实技术观表达,从而达到《北京宪章》所倡导的“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地区建筑的现代化”的建筑伊甸园

形式追随文脉(Form follows context)是新文脉主义的核心价值凝结。

从《雅典宪章》对城市功能的明确到《北京宪章》对整体文化的思考,就是从功能宪章到文化宪章,体现了时代的转变和进步。从“形式追随功能”单一的工具理性,经“形式追随气候”的片面表达,到“形式追随文脉”的完整含义,就是从功能城市、功能建筑到文化城市、文化建筑的全面提升,体现了理论拓展的时代进步、完整深入和其相应的哲学高度。

新时代的来临会使当代者产生如柯布西埃般的冲动,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新的建筑类型、城市形态和工业文明的憧憬和追求。新的技术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必然会带给人类以崭新的建筑观,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新文脉主义流派体现了新技术条件下恪守传统的民族文化、表达文化多样性的现实选择,走向新文脉主义也将成为一种历史必然,站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渴求着这种变化的来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