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任务2.2细菌形态观察技术

任务2.2细菌形态观察技术

时间:2022-10-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转换物镜时,需用眼睛在侧面观察,避免镜头与玻片相撞。同时把聚光镜降下,以免接物镜与聚光镜发生碰撞,反光镜垂直于镜座。由于不同目镜、物镜组合的放大倍数不相同,目镜测微尺每格实际表示的长度也不一样,因此目镜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时须先用置于载物台上的镜台测微尺校正,以求出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

任务2.2 细菌形态观察技术

2.2.1 细菌形态观察及大小测定

1)细菌基本形态观察

(1)实训目的

①学习使用油镜观察、识别细菌的个体形态。

②学会生物图的绘制。

(2)实训材料、仪器

①材料:细菌三型标本片。

试剂:二甲苯、香柏油。

③器具:显微镜、擦镜纸、废物缸。

(3)实训步骤

①观察前的准备。a.显微镜安置:右手紧握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于平稳的实验台上,镜座距实验台边沿3~4cm。镜检时镜检者姿势要端正,使用显微镜时两眼应同时睁开,以减少疲劳。一般左眼观察,右眼便于绘图或记录。b.调节光源:显微镜的照明光源有两种:一种是安置于镜座内的内置光源,另外一种是通过反光镜采集的外置光源。内置光源显微镜光源的调节一般可通过调节安于镜座一侧的旋钮调节光的强弱;外置光源显微镜通常利用反光镜采集光源。光线较强的天然光源宜用平面镜;光线较弱的天然光源或人工光源宜用凹面镜。c.调节目镜:主要是针对双目显微镜。观察者在使用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显微镜的目镜间距。在左目镜上一般还配有屈光度调节环,两眼视力有差别的观察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调节。

②低倍镜观察。检查的标本需先用低倍镜(10×物镜)观察,因为低倍镜视野较大,易发现目标和确定检查的位置。

将细菌三型玻片标本置镜台上(正面朝上),用标本夹夹住,移动推进器,使观察对象处在物镜正下方,转动粗准焦螺旋升起载物台(或下降物镜)至物镜降距标本约0.5cm处,由目镜观察。此时可适当地缩小光圈,否则视野中只见光亮一片,难见到目的物。同时用粗调节器慢慢下降载物台(或升起镜筒),直至物像出现后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到物像清楚时为止,然后移动标本,认真观察标本各部位,找到合适的目的物,并将其移至视野中心,准备用高倍镜观察。

③高倍镜观察。轻轻转动物镜转换器将高倍镜转至正下方。在转换物镜时,需用眼睛在侧面观察,避免镜头与玻片相撞。如果高倍镜触及载玻片应立即停止转动,这说明原来低倍镜就没有调准焦距,目的物并没找到,要用低倍镜重调。如果焦距调准了,换高倍镜时基本可以看到目的物,若有点模糊,用细准焦螺旋调清即可。找到最适宜观察的部位后,并将此部位移至视野中心,准备用油镜观察。

④油镜观察。a.用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提起(或下降载物台)约2cm,将油镜转至正下方。b.在玻片标本的镜检部位滴上一滴香柏油,切勿加多。c.从侧面注视,用粗准焦螺旋将镜筒小心地降下(或升起载物台),使油镜浸在香柏油中,其镜头几乎与标本相接,应特别注意不能压在标本上,更不可用力过猛,否则不仅会压碎玻片,也会损坏镜头。d.从接目镜内观察,进一步调节光线,使光线明亮,再用粗准焦螺旋将镜筒徐徐上升(或下降载物台),直至视野出现物像为止,然后用细准焦螺旋校正焦距。如油镜已离开油面而仍未见物像,原因可能是油镜还未下降到位或油镜上升过快。为了找到并看清物像,必须重复C的操作,直到看清物像,并分别在油镜下绘图。注意:切勿将粗准焦螺旋方向旋反了,以免油镜头与载玻片相碰而损坏了镜头及玻片。e.观察完毕,关闭电源,上旋镜筒(或下降载物台),然后将油镜镜头转开,取下玻片。清洗油镜时,先用擦镜纸擦1~2次,把大部分油去掉,再用二甲苯滴湿的擦镜纸擦2次,以擦去镜头上残留油迹,最后再用擦镜纸擦1次,以擦去残留的二甲苯。擦镜纸要折成4层以上,且擦过之处不能再次擦拭。如果聚光器上有油滴也要同样清洁。载玻片上的油可用“拉纸法”擦净,即把一小张擦镜纸盖在载玻片油滴上,在纸上滴一些二甲苯,趁湿把纸往外拉,这样连续3~4次,即可干净。用绸布擦净显微镜的金属部件。f.将各部分还原,将接物镜转成八字形,再向下旋。同时把聚光镜降下,以免接物镜与聚光镜发生碰撞,反光镜垂直于镜座。

(4)注意事项

①使用显微镜任何时候都要先从低倍镜开始,然后是高倍镜,再到油镜。

②在用高倍物镜或油镜观察完毕后,必须将物镜与装片离开,才能取下装片,放入另一装片后,要按操作规范重新操作,不能在高倍物镜或油镜下直接取下和替换装片。

③使用二甲苯擦镜头时,注意不能用力过多,以防损坏镜头。

④切忌用手或其他纸擦镜头,以免损坏镜头。擦镜头时要顺着镜头直径方向擦,不能沿圆周方向擦。

(5)实训结论

分别绘制出在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下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图。

细菌形态示意图绘图要求:选择形态典型的部分细菌细胞绘图;仅绘出细菌细胞轮廓,但不同细菌的细胞大小比例要适宜,且形态上应有所区分;细菌与视野相对大小应符合实际,应将细菌细胞排布在视野中离开中心的部位(即绘空心图);注明菌名、放大倍数。

2)细菌大小的测定

(1)实验目的

①学会测微尺的使用和计算方法及对球菌和杆菌的测量。

②认识测微尺,学习目镜测微尺的标定。

③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菌体的大小。

(2)实验材料、仪器

①材料: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玻片标本。

②试剂:二甲苯、香柏油。

③器具:显微镜、擦镜纸、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废物缸。

(3)实训步骤

①测微尺的构造。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圆形玻片,在玻片中央把10mm长度刻成100等份,或把5mm长度刻成50等份。测量时,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此处正好与物镜放大的中间像重叠)来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像。由于不同目镜、物镜组合的放大倍数不相同,目镜测微尺每格实际表示的长度也不一样,因此目镜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时须先用置于载物台上的镜台测微尺校正,以求出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

镜台测微尺是中央部分刻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一般将1mm等分为100格,每格长10μm(即0.01mm),是专门用来校正目镜测微尺的。校正时,将镜台测微尺放在载物台上,由于镜台测微尺与细胞标本是处于同一位置,都要经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成像进入视野,即镜台测微尺随着显微镜总放大倍数的放大而放大,因此从镜台测微尺上得到的读数就是细胞的真实大小。所以用镜台测微尺的已知长度在一定放大倍数下校正目镜测微尺,即可求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然后移去镜台测微尺,换上待测标本片,用校正好的目镜测微尺在同样放大倍数下测量微生物大小。

②目镜测微尺的标定。首先取出接目镜,把目镜的上透镜旋下,将目镜测微尺刻度朝下轻轻放在目镜的隔板上,旋上目镜透镜,将目镜放回镜筒内。然后将镜台测微尺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对准聚光器。先用低倍镜观察,将镜台测微尺有刻度的部分移到视野中央调焦距,待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的刻度线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线相平行。移动标本推动器,使两测微尺左边的一条线重合,向右寻找另外一条两尺相重合的直线(图2.8),分别数出两重合线之间镜台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各自的格数。由于镜台测微尺每格长10μm,因此由以下公式即可计算出目镜测微尺此物镜下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

img48

图2.8 镜台测微尺标定目镜测微尺

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μm)=两条重合线间镜台测微尺的格数×10/两条重合线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如图2.8,目镜测微尺60个小格等于镜台测微尺10个小格,已知镜台测微尺每格为10μm,则在目镜测微尺上每小格长度为10×10/60=1.67μm。用同样的方法换成高倍镜和油镜进行校正,分别数出在高倍镜和油镜下两重合线之间镜台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各自的格数,再按以上计算方法分别算出高倍镜及油镜下目镜测微尺每格实际长度。

③菌体大小的测定。目镜测微尺校正完毕后,将镜台测微尺取下,分别换上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玻片标本,先在低倍镜和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然后在油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测量菌体的大小。先量出菌体的长和宽占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再以目镜测微尺每格的长度计算出菌体的长和宽。例如,如果目镜测微尺在这架显微镜油镜下,每格相当于1.5μm,测量的结果是菌体的平均长度相当于目镜测微尺的4格,则菌体长应为4×1.5μm=6.0μm。

一般测量菌体的大小,应测定10~20个菌体,求出平均值,才能代表该菌的大小。

(4)注意事项

①镜台测微尺的玻片很薄,在标定油镜头时,要格外注意,以免压碎镜台测微尺或损坏镜头。

②标定目镜测微尺时要注意准确对正目镜测微尺与镜台测微尺的重合线。

③因为不同显微镜及附件放大倍数不同,所以校正目镜测微尺必须针对特定的显微镜和附件(目镜、物镜、镜筒长度)进行,而且只能在该显微镜上重复使用。当更换不同显微镜目镜或物镜时,必须重新校正目镜测微尺每一格所代表的长度。

(5)实验结论

①将目镜测微尺校正结果填入表2.2中。

表2.2 目镜测微尺校正结果

img49

(引自陈炜,微生物学及实验实训技术,2007)

接目镜放大倍数:

②将大肠杆菌测定结果填入表2.3中。

表2.3 大肠杆菌大小测定记录(格)

img50

(引自孙勇民,微生物技术及应用,2012)

结果计算:长(μm)=平均格数×校正值

宽(μm)=平均格数×校正值

③将金黄葡萄球菌测定结果填入表2.4中。

表2.4 金黄葡萄球菌大小测定记录(格)

img51

(引自孙勇民,微生物技术及应用,2012)

结果计算:直径(μm)=平均格数×校正值

2.2.2 细菌的群体特征观察技术(实训)

1)实训目的

①学习观察细菌群体特征的方法,并能对各种特征加以正确的区分。

②了解观察群体特征的作用与缺陷。

2)实验材料、仪器

(1)菌种

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的营养琼脂斜面和平板划线以及肉汤液体培养物。

(2)仪器

放大镜、尺子、接种环。

3)实训步骤

(1)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表现

①琼脂平皿上的生长表现。细菌于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形成单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群体,称为菌落。各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菌落特征具有一定的专一性和稳定性,是辨认和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菌落特征主要包括形状、大小、隆起、表面状况、边缘、光泽、透明度、质地等(图2.9)。如葡萄球菌在琼脂平皿上,由于产生色素的不同,形成各种颜色的圆形而凸起的菌落;炭疽杆菌形成扁平干燥、边缘不整齐的火焰状菌落,用放大镜观察时,呈卷发样构造;肠道杆菌属的细菌,形成圆形、湿润、黏稠、扁平、大小不等的菌落;巴氏杆菌和猪丹毒杆菌,形成细小露珠状菌落。观察菌落的方法除肉眼外,还可用放大镜,必要时也可用低倍显微镜进行检查。

img52

图2.9 细菌菌落的形状

1.圆形;2.不规则状;3.缘毛状;4.同心环状;5.丝状;6.卷发状;7.根状;8.规则放射叶状

a.菌落大小:具体使用尺子度量或估计菌落直径,一般用mm表示。一般不足1mm者为露滴状菌落;1~2mm者为小菌落;2~4mm者为中等大菌落;4~6mm或更大者称为大菌落或巨大菌落。

b.菌落形状:有圆形、同心环状、假根状、不规则状等。

c.凸起情况:有扁平、低凸起、高凸起、台状、脐状、草帽状、乳头状等(图2.10)。

img53

图2.10 菌落的隆起度

1.扁平状;2.低凸起;3.高凸起;4.台状;5.脐状;6.草帽状;7.乳头状;8.褶皱凸面

d.边缘状况:有整齐、缺刻、圆锯齿形、波浪状、裂叶状、有缘毛、镶边、深裂形、多枝形等(图2.11)。

img54

图2.11 细菌菌落的隆起、边缘和表面及透明状况

A隆起:1.扁平;2.稍凸起;3.隆起;4.凸起;5.乳头状;6.皱纹状凸起;7.中凹台状;8.凸脐形;9.高凸起B边缘:1.光滑;2.缺刻;3.锯齿;4.波状;5.裂叶状;6.有缘毛;7.镶边;8.深裂;9.多枝C表面:1.透明;2.半透明;3.不透明;4.平滑;5.细颗粒;6.粗颗粒;7.混杂波纹;8.丝状;9.树状

e.表面形状:有光滑而湿润、皱缩而干燥等。

f.表面光泽:有无光泽、闪光、金属光泽。

g.透明度:有不透明、半透明、透明。

h.菌落质地:有硬、软(黏液)。无菌操作打开皿盖,用接种环挑动菌落,判断菌落质地是松软还是脆硬。

i.菌落颜色:菌落本身的颜色和分泌的可溶性色素。菌落有无色、灰白色,有的能产生各种色素。

j.溶血情况:若是鲜血琼脂平皿,应看其是否溶血、溶血情况怎样。

②琼脂斜面上生长表现(图2.12)。将各种细菌分别以接种针直线接种于琼脂斜面上(自底部向上划一直线),培养后观察其生长表现。

img55

图2.12 细菌的斜面培养特征

1.丝状;2.有小凸起;3.有小刺;4.念珠状;5.扩展状;6.假根状;7.树状;8.散点状

(2)琼脂柱穿刺培养

将细菌穿刺接种于半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后观察其生长表现(图2.13)。

img56

图2.13 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特征

1.丝状;2.念珠状;3.乳头状;4.绒毛状;5.树状

(3)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表现

将细菌接入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2d,观察。细菌的液体培养特征主要包括表面状况(如菌膜、菌环等)、沉淀状况、浑浊程度、颜色及有无气泡等(图2.14)。

img57

图2.14 细菌的液体培养特征

1.絮状;2.环状;3.覆膜状;4.膜状

将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分别接种于肉汤中,培养后观察其生长情况。

①混浊度: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经培养后其性状表现不同,有均匀混浊,轻度混浊或培养基保持透明(表面有菌膜或底部有沉淀物)。

②沉淀物:在液体培养基中有的细菌不生成沉淀,有的细菌则能形成颗粒状沉淀、黏稠沉淀、絮状沉淀、小块状沉淀。

③表面性状:主要观察有无菌膜或菌环形成等。

④颜色:主要观察培养基颜色的变化。有的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产生色素,水溶性色素会使培养基的颜色发生变化。

4)注意事项

①细菌群体培养特征用于菌种辨别和鉴定时只能提供初步的认识。因培养条件、培养时间、培养基成分等对培养特征都会产生影响,并且不同菌种(特别是同一属的)也会有某些相似的培养特征。

②使用已有的科学语言描述。

5)实训结论

将观察的结果填入表2.5中。

表2.5 细菌的群体特征观察结果

img58

2.2.3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1)实训目的

(1)学习细菌涂片制作及无菌操作技术。

(2)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进一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3)进一步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与技术。

2)实训材料、仪器

(1)菌种

大肠杆菌约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枯草芽孢杆菌12~18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

(2)染色剂和试剂

吕氏碱性美蓝(亚甲基蓝)染液、香柏油、二甲苯、生理盐水

(3)仪器与其他用具

显微镜、酒精灯、染色缸、染色架、废物缸、洗瓶、载玻片、滴瓶(内装染色剂和试剂)、接种环、擦镜纸、吸水纸、纱布、火柴、记号笔、玻片夹或镊子等。

3)实训步骤

(1)涂片制作

①准备:取洁净而无油渍的保存于95%酒精中的载玻片,用洁净纱布擦去酒精。如载玻片有油渍可滴2~3滴95%酒精,用纱布擦拭,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烤几次。等玻片冷却后,用特种记号笔在玻片右侧注明菌名(或菌号)。

②细菌涂片:如果所用材料为斜面菌苔、平板菌落等培养物,则先用滴管或灭菌接种环(图2.15)在玻片中央滴一小滴(或挑取1~2环)生理盐水,尔后用灭菌接种环以无菌操作分别从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斜面菌苔上挑取少许菌体,与载玻片中央的生理盐水混匀并涂成一薄层(图2.16)。如果所用材料为液体培养基培养物、菌悬液等液体材料,则可直接用灭菌接种环以无菌操作取2~3环菌液于载玻片中央,均匀涂抹成直径约为1cm大小的薄膜。

img59

图2.15 接种环灭菌方法

1.烧灼金属环;2.烧灼金属丝;3.烧灼螺丝口和金属柄

img60

图2.16 无菌操作取菌涂片过程

1.灼烧接种环;2.拔去棉塞;3.烘烤试管口;4.挑取少量菌体;5.再烘烤试管口;6.将棉塞塞好;7.做涂片;8.烧去残留菌体

(2)干燥

让涂片自然晾干或将涂面朝上在酒精灯火焰高处稍微加热烘干。但不能直接在火焰上烘烤,以免菌体变形。

(3)固定

固定方法随固定材料的差异而不相同,主要有加热固定法和化学固定法。但无论哪种固定方法,都是杀死菌体细胞,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菌体牢固附着于载玻片上,以免水洗时被冲掉。另外固定还可使菌体蛋白变性,改变对染色剂的通透性,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使其更易着色。

①加热固定:对于斜面菌苔、平板菌落、液体培养物等涂片以火焰加热固定。操作方法是手持干燥后的涂片一端,涂面朝上,迅速通过火焰3~4次,使菌体固定于载玻片上,玻片冷却后才能进行染色。

②化学固定:对于血液、组织脏器等涂片以甲醇固定。将已干燥的涂片浸入甲醇中,2~3min后取出,甲醇自然挥发。

(4)染色

将玻片安放于染色搁架上,在有菌膜的部位滴加1~2滴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染液量以刚好覆盖涂膜为好)染色2~3min。

(5)水洗

倒去染液,用夹子夹住载玻片一端,斜置,用洗瓶中的自来水冲洗,直至涂片上流下的水呈无色为止。

(6)干燥

将水洗过的涂片自然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去玻片上多余的水分,也可在离火焰较远处微热烘干。

(7)镜检

涂片干燥后先用低倍镜找到要观察的对象,再用高倍镜观察找出适当的视野,最后用油镜观察细菌的形态。

4)注意事项

(1)玻片准备

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否则菌液涂不开;滴生理盐水和取菌不宜过多。

(2)无菌操作取菌

试管或三角瓶在开塞后及回塞前,其口部应在火焰上烧灼灭菌,除去可能附着于管口或瓶口的微生物;开塞后的管口或瓶口应靠近酒精灯火焰,并尽量平置,以防直立时空气中尘埃落入,造成污染;接种环在每次使用前后均应在火焰上彻底灼烧灭菌;钓菌前,必须待其冷却后进行。

(3)涂片

涂片要涂抹均匀,不宜过厚,以淡淡的乳白色为宜,涂布面积直径约1cm。

(4)加热、固定

温度不能过高,以玻片不烫手背为宜,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胞形态。

(5)水洗

不要直接冲洗涂抹面,而应使水从载玻片的一端流下。水流不宜过急、过大,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6)干燥

不要擦去菌体。

(7)镜检

涂片必须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香柏油不要加得太多。

5)实训结论

根据观察结果,按比例大小绘制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的形态图。

2.2.4 革兰氏染色法

1)目的

①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②学习革兰氏染色技术,熟练掌握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技术。

2)实验材料、仪器

(1)菌种

大肠杆菌约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枯草芽孢杆菌18~20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

(2)染色剂和试剂

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0.5%番红(沙黄)染色液、生理盐水、二甲苯、香柏油。

(3)仪器与其他用具

显微镜、酒精灯、染色缸、染色架、废物缸、洗瓶、载玻片、滴瓶(内装染色剂和试剂)、接种环、擦镜纸、吸水纸、纱布、火柴、记号笔、玻片夹或镊子等。

3)实训步骤

(1)细菌涂片制作

以无菌操作分别取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斜面培养物,按简单染色法中的常规涂片法分别涂片。也可采用“三区”涂片法进行涂片,即先在载玻片两端分别滴两滴生理盐水,然后以无菌操作挑取大肠杆菌与左端的生理盐水充分混合涂片,并将少量菌液延伸至玻片中央,再以无菌操作挑取枯草芽孢杆菌与右端的生理盐水充分混合涂片并将少量菌液延伸至玻片中央,与大肠杆菌相混合成含有两种菌的混合区域,干燥、固定。玻片冷却后再进行初染。

(2)初染、水洗

将玻片安放于染色搁架上,在涂片菌膜处滴加适量草酸铵结晶紫染液使其刚好覆盖菌膜,染色1~2min,然后倾去染色液,用夹子夹住载玻片一端,斜置,用洗瓶中的自来水冲洗,直至涂片上流下的水呈无色为止。

(3)媒染、水洗

在涂片菌膜处滴加适量卢戈氏碘液使其刚好覆盖菌膜,作用1min,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水洗。

(4)脱色、水洗

用滤纸吸去玻片上残留的水分,将玻片倾斜,将95%酒精连续滴加在菌膜上进行脱色,直至流出的乙醇刚好不出现紫色为止,时间一般为30s,然后立即水洗,终止脱色,并用吸水纸轻轻将水分吸干。

(5)复染、水洗

将玻片安放于染色搁架上,在涂片菌膜处滴加沙黄染液使其刚好覆盖菌膜,染色1~2min。然后倾去染色液,用夹子夹住载玻片一端,斜置,用洗瓶中的自来水冲洗,直至涂片上流下的水呈无色为止。

(6)镜检

用滤纸吸干或自然干燥,然后用油镜检查。G+菌呈蓝紫色,G-菌呈红色。颜色判别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因过于密集的细菌常脱色不完全而呈假阳性。

img61

图2.17 革兰氏染色步骤

4)注意事项

实训注意事项如下:

①涂片不宜过厚,勿使细菌密集重叠,影响脱色效果,否则脱色不完全会造成假阳性。镜检时应以视野内分散细胞的染色反应为标准。

②火焰固定不宜过热,以玻片不烫手为宜,否则菌体细胞易变形。

③滴加染色液与酒精时一定要覆盖整个菌膜,否则部分菌膜未受处理,亦可造成假象。

染色过程中不要使染液干涸。水洗后应吸去玻片上的残水,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以免影响染色或脱色效果。

④乙醇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操作的关键环节。如脱色过度,则G+菌被误染成G-菌;而脱色不足,G-菌被误染成G+菌。

⑤在染色方法正确无误前提下,如菌龄过长、死亡或细胞壁受损伤的G+菌也会呈阴性反应,故革兰氏染色要用活跃生长期的幼龄培养物。

5)实训结论

根据染色结果,按比例大小绘出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形态图,注明菌名和放大倍数。

思考题

1.影响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为得到更高的分辨率,应采取哪些措施?

2.请画出光学显微镜的光路走向简图,并说明哪些光学部件可以调节光的强弱。

3.什么是光学显微镜的工作距离?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其工作距离的大小有何趋势?

4.光学显微镜物镜镜头上的两排(4个)数值,各代表什么意思?

5.光学显微镜应该如何保养和维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