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时间:2022-10-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为创设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和教学的需要,选择不同方式进行教学。

6.2.4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6020001

课程类别:职业必修课

学  时:36学时

适用专业:2011级数控技术专业

开课单位:机电系数控技术教研室

(1)课程设置概述

1)课程性质与定位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它包含几何量公差选用和误差检测两方面内容,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质量控制密切相关,是机械类专业技术人员必修的一门综合应用技术基础课程。它是联系机械设计课程与机械制造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学习过渡的桥梁。

后续课程:“计算机辅助绘图”“机械零件切削加工”“计算机辅助造型”“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加工”“机械零件数控车削加工”“机械零件数控铣削加工”等。

2)课程基本教学理念

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力图做到“精选内容、降低理论、加强基础、突出应用”,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接受能力,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应用能力,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意与相关的专业技术“接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公差与配合标准、公差配合选择、极限与配合制、计量器具和测量方法分类、计量器具度量指标等知识,初具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符号及其注法能力,掌握尺寸链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

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实现学生科技素养与方法论、专业基础知识与人文品德修养的培养。因为现代制造技术呼唤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互换性,而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正是提高产品互换性的必备前提,因此本课程以此为内容安排依据,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互换性基础、测量基础、光滑圆柱体结合的互换性及检测、形状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尺寸链几大模块。内容包括理论概念,也包含实际应用。

(2)课程目标

采用讲授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中应运用教学与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运用多媒体和各种形象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内容。按照本课程标准,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介绍前人实践的智慧结晶,重点展开以下基本理论的教学:

①了解互换性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作用,标准化和优先数系,掌握极限与配合制的基本概念,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

②运用极限与配合制基本知识正确进行公差配合选择的理念。

③具有计量器具和测量方法分类、度量指标、光滑工件尺寸的检测等基本知识。

④掌握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基本知识和标注方法。

⑤尺寸链的分析与相关计算方法。

1)知识目标

•公差与配合知识。

•尺寸链计算。

•测量基础知识。

2)技能目标

•公差与配合选择的能力。

•尺寸链计算能力。

•测量仪器使用的能力。

3)素质目标

•严谨细心。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课程教学内容

1)教学过程

本课程教学过程主要采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课堂练习—课后思考练习的形式。

2)教学组织

理论讲授阶段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等形象化的元素,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讨论阶段,选择有趣的且可覆盖当前课次知识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在讨论中逐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堂练习阶段,通过习题巩固知识点。课后思考练习阶段,布置一些实际工程问题,让学生通过多种资讯手段自行解决问题。

3)课程教学内容

学习情境一 绪论

教学要求:

①了解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

②掌握其学习方法。

③了解课程安排及评价方式。

教学内容:

①公差配合与测量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②学习公差配合与测量的目的和方法。

③课程安排及评价方式介绍。

教学重点: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本课程应采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法、多媒体、有条件可参观工厂和实验室。

学时分配:2学时。

学习情境二 互换性和标准化

教学要求:

①了解基本概念如互换性、标准、标准化、优先数、优先数系。

②掌握完全互换和不完全互换。

③熟练掌握标准化定义。

教学内容:

①互换性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作用。

②标准化和优先数系。

③完全互换和不完全互换概念。

教学重点:完全互换与不完全互换概念、标准化。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工程实践和生活实践教学、完全互换和不完全互换进行课堂讨论。

学时分配:2学时。

学习情境三 测量技术基础

教学要求:

①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四要素。

②掌握量块的基本知识和量块的使用方法。

③理解计量器具的分类及常用的度量指标。

④理解测量方法的分类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

①计量器具和测量方法分类、度量指标。

②光滑工件尺寸的检测。

③计量与测量的区别、计量器具和测量方法分类、计量器具的度量指标。④量块的基础知识和量块使用方法。

⑤测量误差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量块基础知识及使用方法,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的计算。

教学方法:多媒体、量具实物、课堂讨论、课堂习题。

学时分配:6学时。

学习情境四 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

教学要求:

①非常清楚地理解有关尺寸、公差、偏差、配合等方面的定义与术语。

②牢固掌握标准中有关标准公差、公差等级的规定。

③牢固掌握标准中规定的28基本偏差代号及其分布规律。

④牢固掌握公差带概念和公差带图的画法。

⑤能熟练查取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表格,进行正确运算。

⑥初步学会公差与配合的正确选用,并正确地标注在图上。

教学内容:

①极限与配合制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

③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简介。

④公差配合选择。

⑤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教学重点:

①标准中有关标准公差、公差等级的规定。

②标准中规定的28基本偏差代号及其分布规律。

③公差带概念和公差带图的画法。

④查取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表格,进行正确运算。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堂讨论、习题课、分组比赛。

学时分配:12学时。

学习情境五 形位公差及检测

教学要求:

①熟记14个形位公差特征项目的名称及符号。

②学会分析典型的形位公差带的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

③形状公差带、定向的位置公差带、定位的位置公差带、跳动公差带的特点。

④掌握形位公差的正确标注,特别注意一些特殊标注的含义和一些容易标注错误的地方。

教学内容:

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概述。

②形状公差和误差。

③位置公差和误差。

④形位公差的选择。

⑤形位公差的标注方法。

教学重点:

①14个形位公差特征项目的名称及符号。

②形位公差、公差带形状和含义。

③形位公差的正确标注方法与相关规定。

④形位公差的合理选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分组讨论、课堂练习、习题课、分组比赛。

学时分配:8学时。

学习情境六 表面粗糙度及检测

教学要求:

①了解表面粗糙度的实质及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②掌握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的含义及应用场合。

③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标准方法。

④掌握表面粗糙度的选用方法。

教学内容:

①表面粗糙度概述。

②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③表面粗糙度的定义及表面粗糙度在机械行业的重要性。

④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和方法。

⑤表面粗糙度符号及其标注。

教学重点:

①表面粗糙度的代号及标注。

②表面粗糙度在图样上的标注。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堂练习、实例、探究法。

学时分配:2学时。

学习情境七 尺寸链

教学要求:

①理解尺寸链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分类。

②理解解算尺寸链的任务。

③初步具有建立、分析尺寸链,用完全互换法解算尺寸链的能力。

教学内容:

①尺寸链的概念、组成、增减环的判断方法。

②建立、分析尺寸链的方法。

③正计算方法和反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①尺寸链的建立与分析方法。

②正计算与反计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堂练习、实例。

学时分配:4学时。

(4)教学实施建议

1)组织实施建议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为创设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和教学的需要,选择不同方式进行教学。

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在内容上要突出重点、深入浅出,在教学要求上做到具体知识传授与整体精神把握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多媒体软件为辅助。根据教学进程,适时布置和批改作业,及时答疑解惑,以达到学后懂且能用之目的。

2)考核评价建议

总成绩=平时成绩(40%)[(考勤成绩(15%)+作业成绩(15%)+课堂表现(10%))]+最后考核成绩(60%),其中课堂表现主要考查学生讨论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正确等情况,最后考核采用考试形式完成。

3)实验、实训设备/生产性实训条件保障与建议

可供60人教学班同时开设以下实验:

①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孔径。

②用游标卡尺测量轴径。

③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程的理论性、通识性和科学性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应该建设由文字教材、CAI课件和网络教材等多种多媒体教学资源为一体的配套教材,全套教材各司其职,以文字教材为中心,提供内涵不同、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5)教材编写和使用建议

1)教材要求

选择国家规划教材,或者行业规划教材,选取近3年出版的高职层次教材。

2)教学参考书

[1]杨铁牛.互换性与测量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周玉凤.互换性与测量技术[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廖念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M].2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

3)参考网站(见表6.6)


表6.6 参考网站列表

img46

(6)师资要求

任课教师至少具有3年以上教学经验,还应具有两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并且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熟悉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