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窃听技术概论

窃听技术概论

时间:2022-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反特人员通过侦查发现,里科周围的确有一些可疑的意大利人在活动。经过几个月的追踪调查和窃听,反间谍机构负责人得出结论,这个美籍意大利人并没有图谋不轨的行为。在一切侦察方法无效后,反间谍机构负责人决定采用窃听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窃听,反间谍人员发现,这些印刷工人是纳粹组织的秘密成员。到了20世纪80年代,窃听技术已经有了惊人的发展。据西方报界评论,英国是目前世界上制造和出售窃听器最多的国家。

6.1.1 窃听技术概论

窃听,这是一个包含贬义的字眼。然而在诡计多端的间谍与反间谍世界,它却作为谍报领域中一种不可多得的技术手段而颇受青睐。许多国家的情报机构,都把窃听作为一种获得情报的重要手段,在窃听技术的开发研究上可谓不惜重金、不遗余力。

窃听器,英文为“BUG”,和臭虫是同一个词,而作为间谍情报领域的常备工具,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开始使用的,但作为窃听器雏形的初级窃听装置,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就出现了。1941年的一天,一位美国人琼斯先生向联邦调查局打电话说,在他的住所对面有一家意大利人经营的酒店。在这家酒店后边的屋子里经常聚集着一群意大利人,他们的行动鬼鬼祟祟,有一两次,他曾听到他们用留声机放法西斯党歌。

奥布赖恩夫人在一栋大办公楼当清洁工,她每天从晚上9点工作到早晨5点。她向联邦调查局报告说,在街道对面有一个阁楼,里面是一个印刷铺子,那里的人总是紧闭着百叶窗,在深夜干活。一天夜里,从一间敞开着窗户内冲出来的穿堂风把窗帘吹向一边,她往里看出,那些人很像德国人。他们在收工之前把废纸篓都清理空了,将废纸堆起来,放进炉子里烧掉。她说,她过去曾在电影里看过,间谍就是这样干的。

美国联邦调查局接到报告后,觉得这两件事是很值得侦察的。

他们查阅了小酒店老板贝尼托·里科的档案,发现他是个美籍意大利人,以前曾参加过法西斯组织。反特人员通过侦查发现,里科周围的确有一些可疑的意大利人在活动。于是反间谍负责人发出了“密切监视”的命令。

反特人员除了对里科和他的朋友尾随跟踪外,还让电话公司在里科酒店的电话线上接了一根直通联邦调查局窃听站的线路。每当里科酒店的电话有人使用时,窃听站的闪光指示灯就亮了,反特人员就用录音机把电话中的对话全部录了下来。

经过几个月的追踪调查和窃听,反间谍机构负责人得出结论,这个美籍意大利人并没有图谋不轨的行为。里科的电话谈话、里科的朋友,以及他的朋友的朋友,看来都同意大利的间谍没什么联系,并且还说明里科对于“领袖”墨索里尼已经厌烦透了。他集会的目的,只是鼓励他的伙伴们来酒店,把钱花在里科的酒店里。在这同时,奥布赖恩夫人所报告的印刷铺子却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案件。警察做了许多联邦调查局所需要做的艰巨的基本调查工作。根据调查揭示,那个印刷铺子属于一个挪威老年人,是专门印制庆贺卡和折叠式商业广告的。他的雇员虽都是德国血统,但已入了美国籍。从档案材料看,这些德国血统的美国公民都历史清白。他的生意很不错,并且付清了一切税款。那些被盯了梢的雇员们也没有发现有什么罪行。反特人员带着照相机在这个印刷铺子所在阁楼的对面大楼里昼夜监视,也没有发现这个印刷铺子有什么问题。

在一切侦察方法无效后,反间谍机构负责人决定采用窃听的办法。一天,一位“电话检查员”来印刷铺子“检查电话”,偷偷地把一个窃听器安到了电话铃的盒子里。

经过一段时间的窃听,反间谍人员发现,这些印刷工人是纳粹组织的秘密成员。他们把颠覆性的传单送进美国军营。在军事情报机关的配合下,发现了一个德国人送传单的卡车运输线和隐蔽在美国军队内部的接头人。

在一个清晨,美国联邦调查局当地办事处开出的一队汽车向各个方向驶去。在一天之内,印刷铺子老板的后台及其同伙就全部落网。与此同时,军事情报机关在美国军营里也采取了打击行动,至此,除了未交付审判之外,那个印刷铺子的案件便结束了。

美国联邦调查局在里科酒店和印刷铺子安装的电话线路和窃听器,都是初级窃听装置。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专用窃听器就制造出来了,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那时人们曾发明一种能够进行窃听的子弹,这种子弹内部装有灵敏度很高的电子仪器,用枪将子弹射进敌方的墙壁里面,能把方圆几十米的声音收集起来,迅速发射回去,为判断敌情提供可靠的依据。

到了20世纪80年代,窃听技术已经有了惊人的发展。许多国家都不遗余力地发展窃听技术,设立专门的科研生产机构,雇用大批科技人员来专门从事窃听技术研究和窃听器材的生产。目前,除有线、无线窃听技术外,一些最新技术,如载波、微波、红外、激光、电脑等也都在窃听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当代世界上许多国家不仅在国际间谍斗争中互相使用窃听手段,而且在政党之间、在一个政党的不同派别之间,为了争权夺利,彼此间也使用窃听手段。1955年,希尔帕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奥地利维也纳站站长时,得知某中立国代表团将取道维也纳赴莫斯科谈判,该代表团预定了维也纳一家旅馆。就在这个代表团到达维也纳的前几天,希尔帕把他的谍报人员扮成一对夫妻,以旅客的身份住进了这家旅馆,潜入为将要前来的代表团安排的房间,在桌子腿内安装了窃听器,成功地窃听了房间里代表团成员的谈话,掌握了他们将要与苏联谈判的内容和要求苏联提供炼钢技术等情报。

窃听活动作为经济领域竞争的秘密手段,也已是人所共知的事。许多私人办的窃听公司,专门制造各种各样的窃听器。联邦德国的PK电子公司,就属于这样的公司。它生产的各种型号的窃听器,在国内外市场上作为商品公开出售。有的国家还有私人设立的窃听公司,专门承揽窃听业务。据西方报界评论,英国是目前世界上制造和出售窃听器最多的国家。在法国,有人估计,仅1976年一年起码就有30万个窃听器在工作。在日本,据《朝日新闻》披露,专门制造窃听器的厂家有4家,每年大约有5万只窃听器流入市场。而它的价格便宜得不值一提,用2万日元就可以买到一只小巧玲珑的窃听器。

窃听器在西方国家的企业、商团中相当“普及”。荷兰有一家石油公司的经理,请一位电子专家给他讲授有关窃听的知识。当这位专家应主人之邀,动手打开桌上的电话机,准备把一只窃听器装在里面,以便演示这种装置的奇妙效能时,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部电话机里,早就有一枚微型窃听器在工作了。美国一家大饮料公司察觉到在标价及新产品上总受到竞争对手冲击,于是请来一名安全顾问,在公司房子里发现了三只窃听器,其中一只就装在与之竞争的公司董事长送来的圣诞礼物里。为了防止竞争对手窃听,英国的一些公司每年要找通信监察署为其各办公室清查拆除窃听装置二至三次。有的公司更不惜血本每六周就清查一次。

窃听装置作为一个系统,主要由微型发射机和接收机组成。有的则外加遥控装置及终端设备。我们平常所说的窃听器,是指传声器和发射机两部分。它们有的联成一体,有的则分离开来。这些用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窃听器,其种类之繁多,形状之多样,功能之奇异,制作之精巧,隐蔽之微妙,用语言简直难以形容。特别是由于集成电路、微波、光纤、电脑等技术的应用,窃听器越来越向微型化、高性能化发展。有的窃听器只有指甲盖儿大小,有的甚至只有米粒大小。

1999年12月,美国传媒介披露,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调查显示,自1999年夏天以来,俄罗斯驻美国大使馆某秘书窃听了美国国务院50~100次的会议内容。

该秘书现年55岁,系莫斯科间谍机关技术部雇员,他于1999年3月到美国。在被发现操控一个安置在美国国务院高层会议室内的窃听器后,他在美国国务院附近被联邦调查局及国务院安全部门的特工逮捕,并受到了短暂的拘禁。不过,由于他享有外交豁免权,所以没有被起诉,但他已被美国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物”,而必须在10天内离境。

FBI监控小组从1999年夏初注意到,一名俄国外交官开始定期光顾美国国务院外围的街道。通过对他每周一次的活动进行周密观察之后发现,他停放汽车的位置表明似乎是在接收电子信号。联邦调查人员携带经过伪装的探测仪,在高八层,占地两个街区的国务院方形大楼的走廊里秘密搜寻了几个星期,才发现无线电信号是大楼内一个会议室的窃听器发给外部间谍的。一名官员说,为了激发窃听装置启动工作,俄国间谍必须把汽车停得很近,也只有在这时才能搜寻它的位置。为此,美国采用反间谍手段查到了这个秘书的秘密——联邦调查局和国务院官员在国务院会议室假装开会,故意让他窃听,引诱他上钩,最后终于挖出了他。

在案件发生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表示,虽然俄罗斯间谍在美国国务院安装了窃听器,但窃听器并未安装在经常讨论重要事务的办公室,俄间谍未偷听到高度机密的情报。

据透露,窃听器安装在国务院大楼七层,进行海洋、国际自然环境和科学等问题研究的会议室墙边木缝里,那儿离奥尔布赖特的办公室很远。一些官员说,他们对俄国间谍选择这个房间里安装窃听器感到很困惑,因为那里所发出的消息可能是外国毫无兴趣的。尽管这个办公室偶尔也会用作讨论别的问题。

窃听器的安装十分专业,而且还特意涂成与会议室相近的颜色,普通人难以发现。令人奇怪的是,美国调查人员至今仍未发现有任何证据显示,该秘书曾经进入过国务院大楼,所以在楼内安装窃听器的无疑是另一个人。调查人员相信俄间谍一定得到大楼里的人的帮助,因为安装窃听器不是进入大楼一两次就能办到的,而且安装窃听器的手法不像是俄间谍干的,因为他们不会将窃听器安装在那么硬的木头里,还涂上迷惑人的色彩。

美国调查人员已经与国务院大楼内的几百名官员分别谈过话,力图发现这一窃听器是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安装的,但仍一无所获,只好在报告中说大楼里工作的每个人都有嫌疑。在联邦调查局和国务院安全部门的官员紧张地追查后,国务院发言人吉姆·科雷说,经过大规模的搜查,相信大楼里已没有第二个窃听器了。

为加强防备,一位美国资深官员要求每个官员进入国务院会议室开会前都要接受检查,每次会议开始前对会议室进行检测、录像,并将所有的材料封存以备事后审查。

在莫斯科,俄罗斯外交部一官员则指责华盛顿此举不过是在玩“以眼还眼”的游戏,是为了对在此之前一个月一名美国外交官被俄罗斯驱逐出境而作报复,他还声称华盛顿对该秘书作出的指控“站不住脚”。白宫的高级官员也听取了这起事件的简报,但没有立即发表评论。这起间谍案被视为美俄两国在冷战时期间谍活动高峰的卷土重来。

用金属导线连接传声器和接收机的窃听装置称为有线窃听器。如果需要同时对若干个房间内的谈话进行窃听,那么可以把埋设在各个房间的传声器分别用金属导线连接至一个窃听台的各个接收机上,就组成一个有线窃听系统。窃听者就可以通过窃听台,对任何一个需要窃听的房间内的谈话进行窃听。

有线窃听器一般都是在新建或改建房屋时就埋设在建筑物内了。金属导线常常沿着建筑物的钢骨架或其他金属管道敷设,或沿墙壁通至地下,然后从地下通至窃听点。所以有线窃听系统一般都埋伏得十分隐蔽,很难被人发现。而且,这种窃听器只要不被发现,就可以长期使用。因此,某些国家的间谍情报机关,常常利用为外国修建或改建大使馆的机会,把这种窃听装置埋设在外国大使馆的建筑物内,对外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进行窃听;或者把这种窃听系统埋设在专供外国人使用的宾馆或饭店的房间内,对外国人进行窃听。苏美等国的间谍情报机关,在他们国内就广泛地使用着这种窃听手段。

据美国反间谍机关的档案记载,在美国驻苏联的大使馆内,到1960年为止,已经查获各种窃听器130多个,其中大部分是有线窃听器。它们藏匿在大使馆办公室的内墙里,联成一个窃听网络。

1964年,一名克格勃少校逃到美国。根据他提供的情报,美国在驻莫斯科大使馆的第8、9、13层楼的内墙里,一次就找出了44个窃听器。尽管美国外交部例行公事地发出照会,提出严重抗议,但是美国大使馆毕竟已免费向克格勃提供货真价实的情报达10年之久(美使馆1953年开始使用)。

1985年,正当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即将去苏联进行两国间的核裁军谈判时,美苏之间又发生了一场“大使馆窃听风波”。

还是在15年前的1972年,在苏美关系稍微表示缓和意愿的时期,两国签署了一项双方在各自的国家为对方建设新大使馆的协议。协议还规定,用当地的承包商承建他们的新楼。美国大使馆于1979年开始动工。克格勃利用在工地外预制大部分混凝土构件的机会作了手脚,暗中装置了很多窃听器。1983年,美国的反间谍人员对浇筑的混凝土梁柱和模板等构件进行安全性的X光检查,遭到了苏联建筑工人的反对。他们撂下手中的活不干,以示抗议,说这样做有害于工人的健康。1985年新馆大楼的结构工程基本告竣,华盛顿再次派出一个反窃听小组去检查,结果在混凝土构件中查出了一大堆窃听器。据查,这幢大楼的许多敏感区都有窃听装置。西方反窃听专家说,尽管这些窃听技术工程并不算新鲜,但是这些窃听装置的规模和巧妙却使人感到吃惊。

为此事,里根专门在白宫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他指责说,苏联在新建的美国驻苏使馆安装大量窃听器是“破坏了外交行为的准则”。他还宣布,在他确信有关窃听的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前,在莫斯科的美国外交官不会迁入新建的大使馆,而在美国人搬进莫斯科的新使馆之前,苏联人也不得搬进他们在华盛顿新建的大使馆。

“大使馆窃听风波”恰好发生在美国国务卿访苏的前夕。虽然这场风波并没有使舒尔茨取消莫斯科之行,但是无疑给美苏核裁军谈判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了使舒尔茨在莫斯科的活动不被窃听,美国采取了特别的保安措施,特在美国大使馆内设立了一间保险的房间和一间包车式的活动房屋,以便舒尔茨同华盛顿进行联络时,不必再担心苏联的窃听。

苏联对美国的抗议反唇相讥。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彼得罗夫斯基指责说,里根的讲话“不能不引起苏联的愤怒和遗憾”。苏联外交部还在记者招待会上展出了一些从苏联驻美机构的建筑物内挖掘出的窃听监视装置。同一天,《华盛顿邮报》捅出一条妙闻:当年参与设计苏联驻美新使馆大楼的工程师约翰·卡尔沃内克透露说,美国不惜花费6500万美元的代价,安装了“复杂的装置”,迫使苏联人不得不拆下新使馆的钢架,用X光检查每一寸钢。

苏联解体后,瓦·巴卡京成为独联体的跨共和国安全局的领导。就在瓦·巴卡京上任后不久,1992年12月15日,他将美驻苏大使斯特劳斯请到自己的办公室,亲自将1982年就已落成的美使馆楼的窃听器分布图和技术说明书交给斯特劳斯。12月19日,跨共和国安全局和俄联邦安全局合并,巴卡京被指控叛国罪,因为美驻苏大使馆楼窃听器分布图和技术说明书属于国家核心秘密。巴卡京于1993年1月29日对记者说,“我对美国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可以被指责。我把窃听器分布图和技术说明书交给美国,这正表现出冷战结束后,俄美两国之间真正的信任。”他还进一步强调只有这样做,才能解决9年前大使馆楼窃听事件的丑闻。不知他的答记者问,能否使他免于指控。

自从有了半导体以后,就有了无线窃听。当前,无线窃听已经成为各国间谍情报活动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窃听手段。所谓无线窃听就是由传声器所窃取的谈话信号,不经过金属导线,而通过无线电波送到窃听装置的接收机上。无线窃听接收机接收到这些无线电波后,经过检波、滤波、放大,即可把窃听到的谈话还原出来,或用录音机记录下来。无线窃听器不仅不需要专门敷设传输线路,而且由于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出现,能使无线窃听的性能达到比有线窃听还高的水平。无线窃听发射机的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窃听发射机工作时间越来越长,灵敏度越来越高,已成为当代间谍战中的最佳窃听工具,例如:

(1)虫戚

这是苏联克格勃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微型无线电窃听器。它的体积只有火柴盒大小,不易被人发觉。它可以用气枪弹射到窃听目标上,并像虫戚一样粘贴在窃听目标上。

如果把“虫戚”弹射到一间房子的墙外,它就能够清晰地听到那间屋子里面所说的每句话和发出的每一种声音。这样,间谍不必蹑手蹑脚地接近目标,就可以窃取秘密,做到“隔墙有耳”了。

“虫戚”还有较强的发射能力,它可以用超短波将所收到的声音发射到直径为5英里的范围之内,用一个灵敏度很高的接收机就能收到。如果在一个警卫森严的大楼里举行秘密会议,只要在这座大楼的墙外装上这种窃听器,然后在5英里以内,靠一台特制的接收机,就可以把“虫戚”发来的电波收录下来,还可以立即把每句有用的话译成密码,用打字机打出来。

克格勃曾用这种窃听器窃听了许多国家驻莫斯科大使馆里的谈话。

第一个正式宣布发现这种窃听器的是伊朗驻莫斯科大使馆,时间是1954年。据说,这只“虫戚”是在伊朗大使馆粉刷楼房时,一名克格勃人员伪装成抹灰工,偷偷把它放在使馆二楼大使办公室的窗台下的。这只“虫戚”使克格勃偷听到了驻莫斯科的伊朗大使在办公室里同其他官员所商议的机密要事。

在1956—1965年之间,这种“虫戚”也曾在联邦德国的西柏林、波恩、科隆等地的中心建筑物的墙壁外面被发现过,还曾在巴黎、伦敦、华盛顿、罗马等地被发现过。

(2)Kg和KgR

这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克格勃研制生产并广泛应用的另一种无线电窃听器,它的性能远远地超过了“虫戚”。

Kg起初不过是民主德国研制的一种窃听器的仿制器,1957年克格勃加以改造更新,使它的体积微缩到半英寸左右。它小巧玲珑,只要偷放在房间任何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地方,如烟灰缸里、花瓶里,或者是挖空的桌脚里,就能很好地拾音。

当克格勃把它的体积微缩到1/3英寸时,它的拾音能力却又增大了一倍。当这种窃听器被人们发现和了解的时候,它的体积已被改进微缩到只有大头针那么大了。

Kg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它的发射能力很弱。克格勃只能在1/4公里的范围内接收它窃听来的声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克格勃把Kg再一次更新改造,研制出了Kg之子——KgR。

KgR是一种更微型化的窃听装置,其拾音和发射能力都比Kg强,可以在比Kg和“虫戚”更远的地方收录它窃听来的各种声音。Kg和KgR为苏联克格勃的窃听活动立下了汗马功劳。1967年以后,潜伏在美国的苏联间谍“千面人”阿贝尔上校,在他向莫斯科总部发回的秘密报告中,曾详尽地描述了这种窃听器的作用。他说:“用Kg和KgR窃听,在英语世界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已获得光辉成果”。

(3)苍蝇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加利福尼亚伊温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出一种微型窃听器。它只有大头针针头大小,可以连续工作4小时,能够向20公尺以外的地方发出它窃听来的情报。

只要把这个窃听装置粘在苍蝇的背上,苍蝇就携带着它,通过门上的钥匙孔或通风口飞进房间去执行窃听任务。

在苍蝇出发之前,还要让它先吸一口神经毒气,这种毒气在预定的时间内发挥效力。苍蝇到达目的地后,很快就毒发身亡,跌落在墙角或桌旁等不被人注意的地方。这样就可以使它身上的窃听器不致受到苍蝇发出的嗡嗡声的干扰而正常运转,把房间里所有的声音点滴不漏地窃听下来。

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妙用苍蝇的启发下,西方一些国家开始研制一种“超级间谍苍蝇”。他们利用苍蝇对人体的气味有趋向性这一生物本能,制造出一种人造苍蝇。它除了具备一套完整的窃听收发设备之外,还可以像真苍蝇那样以人的气味为目标,落在不被人发现的地方进行窃听,完成任务后再飞回基地。当然,这些都是通过遥控来实现的。通过苍蝇窃听器,我们可以看到仿生学这一新领域在间谍窃密技术中的巧妙应用。

(4)独角仙

这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研制的另一种小巧别致的窃听器,据称具有世界最高的窃听性能。从前的窃听器,都是不加辨别地把所有声音都窃录下来。如果把房间里的收音机放大音量,在一片噪声中进行谈话,就可以防止窃听。

“独角仙”摒弃了它同类中的不足,具有能辨录声音的优良性能。它能在一片混杂的音响中,排除各种杂音,只把它需要的声音录下来。这样一来,放出杂声以防窃听的方法就不那么灵验了。“独角仙”在五花八门的窃听器中,因有这样的选择功能而独占鳌头。

到20世纪70年代,无线窃听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尤其在防侦测方面更有了新的进步。一是频率提高了,无线窃听器的工作频率已由过去的几十兆赫提高到几百兆赫,甚至在千兆赫以上,超出了普通广播接收机的工作范围,避免了被一般广播接收机所接收的可能性;二是窃听发射机的射频输出功率显著减小了,现在无线窃听发射机的射频输出功率一般只在1~10毫瓦之间,这样小功率的发射机,敌方较难接收到它的信号;三是普遍采用了无线电波加密技术。通过加密的无线电波,普通的调频调幅全波段接收机便检测不到这种无线电波,即使收到,也解不出任何信息来,而只能听到一片噪声或杂乱无章的干扰声;四是采用了无线遥控工作方式,即无线窃听发射机的工作由窃听者遥控。以上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无线窃听发射机的防侦测性能。

这种无线窃听器也常常用于窃取经济秘密。如1976年5月,日本一家生产贴面板的“名古屋维尼大公司”因负债15亿日元而宣告破产。由于它的破产,使其他1300家公司陷入困境。造成该公司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一名叫田德川的总工程师在医院治疗牙病时,被竞争对手趁机通过牙医在他的口腔内安装了微型窃听器。从此以后,田德川参与的一切重大决策活动或有关本公司的财经秘密事务,均由这个窃听器自动播发出去,使竞争对手对这个公司的重要秘密都了解得一清二楚。经营秘密的不断泄露,使该公司的生产、销售都处于被动地位,最后导致破产。

微波窃听实质上也是一种无线窃听。人们在屋子里谈话时,声波就会引起窗户玻璃的振动。如果在室外正对玻璃的地方,向窗户玻璃进行定向微波辐射,然后再用灵敏度很高的接收机接收反射回来的微波,就可以从这些微波中分离出它携带回来的声波,并通过调制复原成声音。这种方法就是微波窃听。

1976年以来,苏美两国争吵不休的所谓“莫斯科微波事件”,实际上就是围绕微波窃听所展开的窃密与反窃密斗争的一个缩影。这一年的2月,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用于侦察的传感装置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每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8时至下午6时,总有几束强力微波从3个方面直射到美国使馆中的大使办公室、机要室和大使馆楼顶。其微波辐射能量密度连续剂量最高达到每平方厘米180毫瓦,远远地超过了美国规定的对人体安全剂量不得超过每平方厘米10毫瓦的标准。

美国反窃听的保安人员立即对此进行了侦破和分析。他们发现,大使馆所遭受的微波辐射来源于美国驻苏大使馆南面和东面的两座大楼。这两座大楼的楼顶上,有几块雷达形状的凹碟。这几束看不见的微波就是由这几块神秘的凹碟对准大使馆的双层防风玻璃窗发射的。据美国电子专家说:从1975年11月起美国就测得了这种方向性很强、能量密度较大、有点像探照灯灯光那样的微波。这种微波一般用眼睛看不出来,但用仪器可以测得出来。他们测得的数据是:射到美国大使馆的微波波束的频率范围为800兆赫~8500兆赫。另外,西方人士还说,在莫斯科的街道上,一共发现了6个这样的凹碟,从这6个凹碟所在屋顶的位置判断,主要是指向美国大使馆和联邦德国大使馆的。

这些凹碟是克格勃精心研制的微波窃听系统的一部分。克格勃早已把一些微型共振器偷放到美国使馆极不易被人发现的角落。这些共振器对所有振动都非常灵敏,当室内有人说话时,这些共振器就产生相应的振动,它产生的振波又传给房屋窗户上的玻璃。射向大使馆玻璃窗上的微波拾取这些振波后,再反射回原地,经过电脑系统的录制、翻译和分析,就会像唱片重新播音一样再现室内的讲话声音。

这些射向美国大使馆的微波,不仅能窃听美国使馆里的秘密谈话,还能干扰美国大使馆屋顶上的电子监听设备对苏联的窃听活动。更使美国不安的是,这些微波辐射还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人们因受辐射的时间长短和辐射的强度、剂量不同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病状,如情绪激动不安、脾气暴躁、失眠或大脑机能减退,或者使男性失去生殖能力等等。

为此,美国反窃听专家和医学专家被派到美国驻莫斯科的大使馆。他们勘测现场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反窃听防范措施:在使馆大楼的窗户外面装置了像鸡蛋盒子那样分格排列的塑料板栅和特制的金属网,以减弱玻璃对微波的反射效应;在使馆窗户上安装了能挡住微波辐射的铅制挡板,甚至在墙壁里还灌满了铅,以防微波辐射。

美国就“微波辐射”一事向苏联提出严正抗议后,苏联停止了几年没向美国大使馆发射大剂量微波。但到1983年,苏联又向美国大使馆进行微波辐射。为此,美国驻苏联大使哈特曼对合众国际社记者发表谈话说:“从7月份起,美国使馆又检测到微波辐射。这次辐射和70年代中期的微波不同,这次只是从附近的商务办公大楼的顶层发射低剂量的微波辐射,并以使馆的屋顶为目标”。当记者问到苏联发射微波的目的时,他回答说:“不知道。不是为了对屋顶上的装置产生某种影响,就是为了对通信手段进行干扰,因为屋顶上装有灵敏度很高的通信设备”。一些有关人士则更明确地指出,这次苏联向美驻苏使馆发射微波是干扰美国大使馆窃听苏联在莫斯科通信的一种反窃听措施。

自从1960年7月美国科学家梅曼宣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以来,激光技术就为间谍窃听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激光是一种受激发而辐射出来的光,它可以探测到物体表面极微弱的振动。窃听技术专家们利用激光的这一特点,研制成功了激光窃听器。

激光窃听的工作原理和微波窃听的工作原理极为相似,均是因室内谈话的声音引起窗户上的玻璃发生轻微振动,然后用激光(前者用微波)来对准窗玻璃发射,再用一个激光接收器接收由窗户玻璃反射回来的激光,把这种夹杂着声音信息的激光经过技术处理分检出来,还原成声音,就可以听到室内的谈话声音了。这就是激光窃听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激光窃听最大的优点,是在被窃听的房间里不用安放任何装置就可以进行窃听。这就克服了在那些无法进入的房间里安装窃听器的困难,同时也避免了窃听器一旦被查出来而被抓住把柄的危险性。这显然是窃听技术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当然,激光窃听器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激光束很弱,方向性很强,最小的发射角只有一毫微弧,根据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的原理,如果要使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能放在一个地点,就必须把窃听点选择在被窃听房间的正对面,只要激光束的入射角稍有变化,或者窗户玻璃的方向稍有变化,接收机的位置就要作很大的变动,这就给实际使用带来了很大困难;二是激光与电磁波不同,绕射能力很弱,在传输途中不能有建筑物、树木等任何障碍物,甚至连雨、雪、雾等气候条件的变化对激光的传输都有明显的影响;三是激光窃听很容易防御,只要想办法让激光变成不规则的反射,激光接收机就收不到声音,比如激光射在毛玻璃、花纹玻璃或双层玻璃上就会发生散射,接收机就失去了作用。由于激光窃听有以上几个局限性,所以目前激光窃听器的应用还不十分普遍,还不能代替其他窃听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