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气象服务的发展

现代气象服务的发展

时间:2022-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0年多来,气象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突破、气象现代化快速发展、气象服务贡献突出、气象事业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气象队伍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决策气象服务得到明显加强。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进入本世纪以来,气象服务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二、现代气象服务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气象事业艰苦奋斗、创业发展时期。新中国建立后,气象事业百废待兴、百事待办,探测网点十分稀疏,专业人才奇缺,预报业务极其薄弱,气象服务单一,不适应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台站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重点,迅速进行恢复和建设,使气象工作很快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求。特别是1958年以前,指导思想正确,事业发展健康,工作扎实,为后来气象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后期是新中国气象事业经受干扰、曲折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受“左”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气象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干扰。错误地把“三个为主”(大中小结合,以小为主;长中短结合,以中为主;图资群结合,以群为主)的技术原则上升为政治原则推行,削减天气图,一些重要观测项目中断,有些台站甚至造成观测资料的严重缺测,科技人员被下放到干校、农村,气象学校停办,气象服务处于不正常状态,拉大了与国际上本已缩小的差距。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下,广大气象人员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经受干扰,坚持工作。这一阶段气象事业在一些领域仍然得到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现在,是新中国气象事业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气象部门认真贯彻党的战略转移的部署,实施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把主要精力用到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气象服务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上来。30年多来,气象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突破、气象现代化快速发展、气象服务贡献突出、气象事业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气象队伍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1987年1月,第一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首次规范了气象服务工作,提出各级气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十分重视质量第一、用户第一、信誉第一,在“准”字、“专”字上狠下功夫。1990年10月,第二次气象服务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提出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拓宽服务领域,巩固提高公益服务和专业有偿服务,开拓发展科技服务和专项服务,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气象服务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不断深化。

气象部门一直把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服务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1989年4月,国家气象局重新颁发了《汛期气象服务暂行规定》,规定了组织分工与职责、汛前准备与汛后总结、汛期气象服务的联防协作等。同年7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防洪气象服务的通知》。1991年6月,江淮流域出现大洪水,6月14日在中央准备分洪的关键时刻,气象部门提供了降雨将减弱的准确预报,将分洪时间推迟7个小时,为安徽蒙洼地区近两万名群众安全撤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成功的预报服务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赞扬。

积极开展森林防火和远洋导航气象服务。1986年4月,国家气象局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护林防火气象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首次提出各级气象部门要把气象为森林防火服务作为一件大事来抓。1987年5月8日,卫星气象中心从卫星云图发现大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国家气象局领导及时向国务院领导报告火情,在扑灭这起特大森林火灾中提供了大量天气预报、云图信息服务,组织了人工增雨灭火工作,为扑灭大火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1987年2月,国家气象局批复了《关于全国性气象导航业务系统建设方案》。1988年12月成立了中央气象台海洋气象导航中心,在上海、广州、天津、青岛筹建分中心,为远洋运输提供最佳航线和跟踪导航,结束了我国没有自己远洋导航的历史

这一阶段,气象部门积极为重大社会活动、重点建设工程和重大军事活动服务取得良好效益。1990年积极为亚运会服务,1991年开始为三峡工程服务等,都取得显著效益。

气象服务手段不断改进。为了尽快将气象服务信息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手中,强化公众服务,各级气象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传播气象服务信息。1990年6月,国家气象局下发了《关于通过中央电视台播发气象信息的通知》,各级气象部门自己制作的天气预报服务节目陆续上了当地电视台,成了最受人民群众关注的电视节目之一。

1995年4月在宜昌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提出了气象服务的“两个首位”思想:坚持在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中,把公益服务放在首位;在决策服务与公众服务中,把决策服务放在首位;坚持在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服务中,突出以农业服务为重点。2000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气象服务是立业之本”,“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过程不放过”的服务理念。会议要求,国家级、省级气象部门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要不失时机地建立决策气象服务机构、公众气象服务机构和气象有偿服务机构等。

决策气象服务得到明显加强。对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特大洪水,从气候预测到中短期天气预报都比较准确,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部门指挥防洪和抗洪斗争提供了优质气象服务。为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提供精细化服务,保障国庆阅兵正常顺利进行,受到党中央的表扬。为长江三峡大江截流等重点工程服务效益明显。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气象科技服务的开展,服务手段更加丰富,服务内容更加细化,进一步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电视天气预报、电话自动答询系统、防雷技术服务、无线寻呼成为当时科技服务的支柱项目,为气象事业发展和队伍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1年1月3日葛洲坝大江截流合龙气象服务是我国气象部门首次成功为巨型水电站提供的气象保障服务,而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首次大江截流和2002年11月6日第二次大江截流的气象服务则是我国气象部门为巨型电站成功提供气象专业服务的典范。

进入本世纪以来,气象服务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气象部门明确提出始终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坚持以提高气象服务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坚持以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为依托,坚持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服务为重点,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开放式发展为重要途径,坚持以提高气象服务的业务科技支撑能力基础和延伸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链条为突破口,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又快又好发展。同时,在重点服务中要求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前,通过与重大工程项目执行或实施方的沟通,制定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系列气象服务方案,并提供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论证服务。建设过程中,全程为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行提供一系列针对性的气象保障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