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时间:2022-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当前中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从产业经济演变来看,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上海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三次产业内部升级演进的内在要求。银行的转型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自然体现,现代服务业发展也要求银行进行相应的结构转型。结合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给出上海银行业在经济转型中的战略定位,提出商业银行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过程化目标和具体举措。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基于系统科学框架的理论解释和上海实践

沈立强

一、引言

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当前中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地要靠服务业来支撑。2009年,中国经济在政府一揽子刺激政策下顺利实现了“保八”,但结构性失衡以及过度依赖能源的弊端也暴露无遗。由于日益激励的贸易争端,加之呼声渐高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国企业向来引以为傲的制造优势,已无法适应现代的世界经济竞争格局。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战略。充分依托在新经济中的“后发优势”,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研究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加快工业经济时代向服务经济时代迈进,形成并保持我国在新时期的“国家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也提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四个中心建设为核心内容推动经济转型,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从产业经济演变来看,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上海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三次产业内部升级演进的内在要求。按照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经济的业态发展模式,上海已具有扎实的工业基础和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应该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从区域竞争现状来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世界上重要的国际城市都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它是体现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作为服务经济发达的典型城市,中国香港服务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90%,其中金融业的GDP占比也超过12%。纽约的服务业和金融业GDP占比分别超过75%和27%。从国内城市北京来看,这两个比重也分别超过76%和16%,位居中国大陆第一。可见,相对于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而言,上海在现代服务业上还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是上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更是发挥长三角区域龙头作用的内在要求,这是由上海经济的历史延续和发展现状决定的。

金融业本身就是服务业的重要支柱,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会对整个经济的转型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和杠杆作用。同样,作为金融业的代表性机构,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转变观念、调整模式、改革制度、提升能力,积极支持和介入现代服务业;而面临四个中心建设历史机遇的上海银行业更应走在全国前列,做经济转型大潮中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从系统科学角度看,银行业与现代服务业具有自相似性,其演化具有融合性、衔接性、协同性,所以银行业应该与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银行的转型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自然体现,现代服务业发展也要求银行进行相应的结构转型。本文基于系统科学观点,建立一个基本的现代服务业概念分析框架,从有序演化的视角论述经济转型中商业银行的角色定位,强调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是一个双效调整的过程。在对上海银行业支持和介入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现状进行简单回顾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概述八大重点现代服务业行业发展趋势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业务拓展机会。结合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给出上海银行业在经济转型中的战略定位,提出商业银行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过程化目标和具体举措。

二、基于系统科学的概念分析框架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产业概念体系,本文采用系统科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现代服务业作抽象层次的描述,以最初级的方式揭示现代服务业这一复杂体系的基本结构和整体演化规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讨论的主旨是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商业银行所属的金融服务业作单独处理。银行业是服务业的一个特殊子行业,为了分析集中,这里将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银行业作为金融服务业的代表。

(一)现代服务业的系统学描述

按照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对一个系统的描述,一般先给出系统的定义,然后分析其构形,即系统的要素、结构、环境、行为、功能等。

1﹒现代服务业系统的定义

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系统,称其为现代服务业系统,简称为MSS,形式化表示为一个二元组MSS=〈A,R〉,其中,A为MSS中全部要素构成的集合,R为表示MSS中所有元素关联方式的关系的集合。根据分析需要,可将要素集扩展为银行业集合和非银行服务业集合的并集,进一步,即令A=B∪S,其中,B={B 1,B2,…,Bn}为n个银行的集合,S={S1,S2,…,Sm}为m个非银行服务业产业的集合。

2﹒现代服务业系统的结构

研究MSS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描述其结构,而结构分析的重要内容是划分子系统,分析各个子系统的结构(元素及其关联方式和关联力),阐明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方式。(1)MSS的时间结构。为了考察系统的长期演化,时间是一个关键因素(变量)。在MSS中,时间因素主要体现在不同产业间的动态交互和环境随时间的变化。(2)MSS的空间结构。MSS的空间因素主要体现在MSS中不同要素的组织独立性。产业从属于不同的组织,他们在经济体系中地位不同,从而在经济演化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尽管MSS中的产业具有组织独立性,然而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比如,银行业对其他产业的信贷政策通常必须考虑该产业的发展特点,而产业也会根据银行信贷政策的导向制定自身的发展思路,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多种形式的博弈。

3﹒现代服务业系统的环境

一个系统之外的一切与之相关联的事物构成的集合,称为该系统的环境。MSS在其环境中运行、延续、演化,MSS的结构、状态、属性、行为离不开对环境的依赖(许国志,2000)。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则现代服务业系统中的各类产业乃至产业中市场主体的行为也会随之变化。另一方面,系统科学认为,应当用系统观点来认识环境,即把某些具有较强系统性的环境作为系统来研究。因此,可以模仿MSS的定义给出环境系统的定义表达式,即ES=〈AE,RE〉,根据需要可扩展其要素集。将环境划分为五个子环境,即令AE=EU∪EM∪ER∪ET∪ED,五个子集分别表示基础技术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监管法律环境(1)、税收制度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环境,这五个子环境概括了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注意到集合EU、EM、ER、ET和E D之间可能存在交集,这意味着几种子环境中存在元素或作用重合的部分,这一点是显然的。比如,税收制度环境和监管环境必然都涉及政府;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环境必然同时涉及消费者或投资者。

(二)作为子系统的银行业

下面考察MSS中一个核心的子系统———银行业系统,记为BS。作为子系统,银行业系统BS的结构、行为和功能是我们感兴趣的内容。在这之前,先对子系统环境作一说明。现代服务业体系中的非银行服务业的演化必然对银行的行为有影响,应该作为BS的环境来分析。因此,BS环境的要素集必然包含了MSS环境的要素集,也就是说,考察银行业系统时,应该考虑比MSS更多的环境因素。根据前面的定义,可将银行业系统及其环境系统表述如下:

img65

img66对MSS环境的要素集进行简单扩展,作为BS环境的要素集,即img67=AE∪EO,其中,EO为非银行服务业环境。

1﹒银行业系统的结构

对BS的结构可以有多种角度的理解。第一种思路是按照市场主体单元划分,即将单个银行机构作为系统要素,所有关于这些银行机构之间相互关联方式的刻画就是BS的结构。另一种思路是按照业务来划分,这时我们考虑的对象是整个银行业,根据不同的业务种类区分子系统,比如,信贷业务系统、结算业务系统和财资业务系统等。由于银行的业务与其客户和收益之间具有天然联系,业务结构又可以派生出客户结构和收益结构(2)

2﹒银行业系统的行为

BS的行为主要体现在银行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即在经济社会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银行如何调整其业务、客户和收益结构,从而达到适应环境甚至改变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BS的行为也体现为银行之间的竞争和协同。因此,对于我们研究的现代服务业问题而言,银行业系统具有两类行为:一是单个银行的经营转型,二是各银行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业务结构调整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客户和收益结构调整。两类行为都对非银行现代服务业系统乃至整个外部经济环境产生作用,下面关于功能的描述中将对这种作用具体刻画。

3﹒银行业系统的功能

系统功能是指系统行为所引起的、有利于环境中某些事物乃至整个环境存续与发展的作用。根据上面对BS环境的定义,BS的功能就是银行业的行为对非银行服务业以及整个经济的效应和贡献。简单而言,银行业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其环境有正反馈(3)作用,即银行业为了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经营转型反过来又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具体的,又可以区分内生和外生两种支持效应。内生支持效应是指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体系的自身发展是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外生支持效应是指银行业发展对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提供经济资源转移途径、风险补偿和金融资源支持。从区域经济角度看,特定区域的银行业发展有利于促进该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以及该区域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高。从作用的路径看,银行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内生支持效应是直接作用路径(direct path),可以表述为:银行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而外生支持效应则属于间接路径(indirect path),可以表述为:银行业发展→投资、储蓄的变化→生产要素重新优化配置→现代服务业发展。间接作用路径的实质是,通过资金形成、资金导向、信用催化、行业整合、风险管理等金融作用机制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银行业对非银行服务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支撑与促进作用。

(三)系统的自组织演化

系统的演化可由自组织理论来描述。自组织是指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自组织现象不仅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一般也认为在经济和社会系统中普遍存在自组织过程。自组织概念非常适合对经济的动态演化建模。现代服务业系统的自组织可以通过系统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交互来刻画。非线性交互包括现代服务业系统内要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银行业与非银行服务业之间的交互以及银行业内部各机构之间的交互等。

系统演化的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自组织效应,在我们的问题中就是银行转型对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个经济的效应。以现代服务业的成长度x作为考察自组织效应的指标。银行业系统和非银行业系统都影响成长度,为了分析简便,假定两者的影响都是线性的。而且,对于银行业系统而言,其行为对成长度只有正向促进作用,记为k1 x;对非银行服务业系统而言,由于恶性竞争、经营失败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除了正反馈因素之外,还包含某种负反馈作用,记为k2 x(1-x)。用a1>0表示环境因素的推动作用,当然外部环境因素也可能阻碍成长度,用-bx(b>0)表示外部环境阻尼项,b为阻尼系数。综合这些因素,我们有如下的成长度基本演化方程:

img68

其中,a=a1k 1k2>0称为动力机制系数,指的是内外部因素合成作用对于成长度的推动力,x 2为正反馈因子,(1-x)为负反馈因子。Γ1(t)为随机项,用来表示系统内要素由于某种战略性或根本性的改革导致的随机涨落。

对基本演化方程进行简单的变换,令:

img69

则基本演化方程变为:

img70

这里先去掉随机涨落项,仅考察确定性系统的基本特征。可以发现,成长度的演化特征取决于参数α,利用动力学方程有关知识,可知α=0为上述基本演化方程导出的确定性系统的分岔点。由上面的变换知,α取值由a与b的变化及其关系决定。因此,系统成长度演化特征由内部成员行为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具体的,当a<3b时,α<0,系统有趋于0的定态解,意味着自组织效应逐步衰减直至消失;当a>3b时,α>0,系统有趋于img71的定态解,意味着自组织效应逐步增加直至稳定在某个正值。进一步,a的取值依赖于环境因素推动、银行业的支持促进以及非银行业服务业的正反馈;b的取值依赖于外部环境阻碍。因此,我们有如下基本命题:

命题 下列情况均有利于系统越过分岔点,进入上分岔阶段,成长度有序增加至某个稳定正值:

条件1:k1增大,即银行业支持力度增加;

条件2:a1增大,即外部环境推动因素增加;

条件3:b减小,即外部环境阻碍因素减少。

三、银行业支持上海现代服务业经营转型实践和发展空间

面对资本约束、金融脱媒、流动性过剩、同业竞争加剧以及居民阶层的结构性调整,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就是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下的结构调整和经营转型。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和形势,通过有效的信贷结构调整,在支持和促进国民经济战略调整的同时,提高自身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是实现商业银行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李海峰,2009)。从上海情况来看,银行业也一直以支持上海经济转型为战略发展重点,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调整机构和资源配置,优化业务和客户结构,助力上海“四个率先”的顺利实现和“四个中心”建设的有序推进。

(一)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代表性实践

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经营发展的需要,国内商业银行逐步树立了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规律的经营管理理念,包括资本约束观、均衡发展观和可持续增长观。在经营实践上,国内商业银行日益由单纯的存贷款业务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在突出业务发展重点的同时,致力于结构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面以信贷结构、产品结构和收入结构为例,简单回顾近年来商业银行适应和支持经济转型而实施经营转型的代表性实践。

在信贷结构上,以沪上某大型商业银行为例,该行多年来致力于适应和支撑上海向服务经济转型。在积极支持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同时,该行不断加大对物流、商贸、酒店、信息服务、科研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制造业和服务业客户数相对比例由2004年的1∶1转到2009年底的1∶2。仅2009年在交通通讯业和会展服务业领域新增近30亿元贷款。服务于上海文广传媒和多个知名创意产业园区,重点支持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的数字研发和电子商务等企业的融资需求。积极进入连锁餐饮、酒店、现代商贸等新兴领域,以并购贷款方式支持锦江国际酒店的海外并购业务。积极拓展消费信贷业务,支持居民消费升级。截至2009年底,该行个人贷款余额已突破500亿元。

在产品结构上,以沪上某大型商业银行为例,针对上海现代物流、会展与酒店服务、大型零售百货业和现代商贸、文化传媒等现代服务业发达的特点,该行加快探索开发与其行业特点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模式,融资类产品已涵盖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贸易融资等多个品种,同时,在现金管理、小企业贷款、国际结算、电子商务、银行卡等业务上均有突破。2005年至2009年间,该行贸易融资余额增长近25倍。在小企业融资方面,设计推出“网贷通”、“优贷通”、“结贷通”等多款新产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专门成立上海航运金融中心,与多家物流公司合作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试点。

在收入结构上,整个国内银行业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例近年来快速提高。下图给出了中国工商银行2003年至2009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金融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子行业,因此与金融同业机构的合作也是商业银行支持上海向服务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功能日益完善的有利环境下,金融服务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高端领域。因此,强化金融同业战略关系成为上海银行业机构近年来支持和服务上海现代服务业和经济转型的又一重要方向。

img72

图 中国工商银行2003—2009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营业净收入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工商银行年报(2003—2009)。

(二)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存在的现实难题

可以看到,通过多年来的经营转型,银行业已经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有所作为,上海银行业与现代服务业已基本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特别是,在现有的政策条件下,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业领域的业务开展和合作已经比较成熟。尽管如此,由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外部环境配套体系以及银行业自身经营模式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原因,银行业在对非银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支持和介入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这些难题制约了银行业子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影响了现代服务业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形成了所谓现代服务业供求矛盾(4),最终阻碍了系统的有序演化。根据前文银行业子系统的定义和描述,我们分别从子系统内部行为和外部环境来分析影响和制约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功能有效发挥的主要因素。

首先,考察外部环境制约因素。对银行业子系统而言,这里的环境包括非银行现代服务业以及整个现代服务业系统的外部环境。与制造业领域不同,现代服务业在行业发展特征、企业经营模式、金融服务需求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异质性。现代服务业领域新生业态日益纷杂化,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制度的出台和完善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当银行对某些新兴服务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往往缺乏业界比较成熟和可行的风险保障和责任认定体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针对这些新兴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还没有正式出台。另外,现代服务业领域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一方面自有资金缺乏、外部融资需求大,另一方面担保方式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对于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而言,出于风险和责任等方面的考虑,往往更愿意服务大企业客户,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通常较低。

其次,考察内部行为影响因素。这里的行为指银行业子系统的行为,可以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和金融服务能力两个方面分别讨论。从经营管理模式来看,商业银行对服务业企业的支持模式仍然依照制造业领域的传统,主要是归于信贷业务的融资支持。介入程度较为成熟的领域主要是基于城市公共建设、功能改造的资本密集型和垄断型现代服务业,信贷需求以项目融资或运营资金需求为主。然而,对很多涉及国内外贸易往来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来说,贸易融资可能是比流动资金贷款更佳的选择。而且,商业银行的服务业客户大多集中在房地产、商贸等行业,属于信息服务、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会展旅游和文化创意等行业的客户比例相对较低,而这些新兴服务业恰恰是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从金融服务能力来看,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评估定价、新兴业务研发上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针对特定新兴服务业行业的技术顾问和专家团队,这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日益旺盛的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不相适应。比如,有些现代服务业企业除了设立初期的固定资产投入外,主要依赖于动态现金流收入应付日常支出,从而对流动资金贷款几乎没有需求,但对法人理财、现金管理、财务顾问和资金交易等却有相当的需求,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有既知晓该行业经营模式又精通这些新兴业务的专业性人才。

不管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从银行业自身的盈利要求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说,银行业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和介入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面对新环境、新情况的不断出现,商业银行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以四个中心建设为主导方向,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导向越来越明确,配套体系越来越完善,商业银行应该积极研究上海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趋势和子行业特征,有针对性地推进自身的经营转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上海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三)上海银行业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根据上海经济发展特点和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需要,下面对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业、会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8个现代服务业重点子行业的发展趋势作一概述。(5)

(1)金融服务业。作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引擎,金融业逐步成为对上海经济贡献度最高的现代服务业。随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三大行业的发展均呈现高速化、创新化态势。2009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5﹒6%,高于上海服务业整体增长速度。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占比也从2005年的7﹒6%上升到2009年12﹒2%,远高于全国4﹒4%的平均水平。

(2)航运服务业。依托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将实现以“港口硬件建设为主”向以“软环境建设为主”的战略转型,加快航运金融、咨询、经纪、保险等要素市场的集聚,促进航运服务企业成群、产业成链、要素成市。以上海航运服务集聚区北外滩航运服务区为例,聚集了以上海航运交易所为代表的13家航运功能性机构和协会,2 100余家航运服务企业,这些机构共同构建成了航运服务产业的良好发展平台。

(3)信息服务业。上海信息服务业近几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是上海服务业中增长最快、最稳的行业。上海市信息服务业逐步形成了依托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从产业集中度看,上海信息服务业集中在浦东地区,占全市信息服务业比重超过50%。经济数据和有关政策表明,信息服务业(主要是通信业和软件业)有潜力被培育成为上海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4)文化创意业。上海文化创意服务业发展迅速,互联网服务业、动漫、网络游戏及新媒体等具有高科技特征的文化服务业已逐步成为具有上海特色的“亮点”产业。借力城市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上海文化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以设计为龙头的创意产业,成为近年来上海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引擎”。上海创意产业增加值已从2004年的493亿元增至2009年的1 14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从5﹒8%提高到7﹒7%。

(5)会展旅游业。上海已成为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的中心城市,会展旅游业处于内涵式增长向外延式演变的起步阶段,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上海的会展业对GDP拉动明显,直接投入产出比为1∶6,间接比例可达到1∶9。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更是给上海会展业带来了历史性机遇,硬件环境提升,人才培养加快,会展项目的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程度不断提高,会展管理体制创新不断涌现。

(6)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是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方法,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系统整合和一体化运作的复合型产业。上海现代物流业起步晚,但发展迅速。近年来规模持续扩大,占全市GDP比重超过13%。2010年,上海将确立现代物流业作为上海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初步建成国际重要物流枢纽和亚太物流中心之一,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7)现代商贸业。上海商贸业的市场容量和规模位居全国城市之首,突出的市场地位和丰富的商业机会不仅吸引了国际品牌进入,也培育出诸如百联集团等国内大型商业企业,核心企业和核心商圈竞争优势进一步显现。其中,百货业和超市增长势头继续保持,购物中心、品牌专卖、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发展迅猛,成为引领居民消费升级的新生力量。上海未来将规划建设十大商业中心,聚集商业消费、创新商贸业态、引领消费潮流,使上海成为国际时尚之都。

(8)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指为制造业提供直接的配套服务,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猛,成为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并向集聚化、专业化、高级化方向发展,重点领域包括总承包总集成、第三方物流、服务外包、节能环保服务、融资租赁、研发与创意服务、咨询服务、专业售后服务等。上海的宝钢、上海电气、上汽和贝尔阿尔卡特等一百多家大型制造业集团公司正加快向服务型企业转型。

四、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战略定位和对策思路

基于对现代服务业系统和银行业子系统的考察得到的基本命题,结合上海银行业支持现代服务业现状、问题以及发展空间的分析,面向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经营转型是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的战略考量,商业银行需要在理念认识、目标过程和途径举措上有全新的定位。

(一)要有更新的认识:转型既是责任又是自身需要

在系统框架下,我们可以通过银行业子系统的行为、功能和演化特征来描述银行业与整个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协同关系。银行业子系统的行为之一是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其功能表现为对外部产业环境的正效应。银行业子系统的行为之二是银行实施的经营转型,该行为表现为对环境的适应性要求,而同时又对系统自身演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商业银行的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转型相辅相成,银行结构调整既是与经济转型相适应相匹配的,但又不是被动或滞后的,主动的调整往往能创造全新的需求,从而引导经济转型向纵深发展。因此,银行的经营转型在整个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是一个“双效调整”的过程。也就是说,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到一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银行为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而实施的经营转型也直接关系到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对上海来说,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将对整个金融生态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对商业银行传统的客户结构和业务模式带来较大冲击,也为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四个中心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对上海银行业来说,是非常好的外部环境。按照系统演化的基本命题,有利于系统有序演化的条件2和条件3都已满足,因此,上海银行业要顺应和依托这些有利因素,肩负起率先转型的重要使命,转变经营理念和行为,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条件1),推动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和经济转型。

对于大型银行来说,其行为对银行业子系统的功能有重要影响。大型银行要顺利实现转型,从而促进整个现代服务业系统的有序演化,前提之一应该对自身定位和系统内外部因素的变化有新的认识。一是对供给和需求的认识。除了前面提到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之外,供求矛盾在商业银行金融支持方面另一个具体表现是,大型国有银行提供的融资服务在大型制造型企业的集中度较高,同时,由于金融脱媒的加剧,这些企业对银行融资的需求却出现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转移的倾向。这一双重矛盾严重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商业银行业务规模和效益的提升。二是对风险和责任的认识。银行本来就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不能因为风险大而排斥某类业务,而应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大型银行有着先进的技术资源和网络优势,在风险识别、控制和管理上应该有更好的表现。其次,服务中小企业也是银行应该尽到的责任,尤其是具有机构、网络和资源优势的大型银行,更应主动积极投身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二)要有更高的目标:转型是一个过程

系统的有序演化要求银行业子系统发挥更加有效的功能,对中资银行而言,一个基本转型要求是,加快从传统的融资中介向全能型的服务中介转变,从社会资金的提供型银行向财富管理型银行转变。这一目标服务于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然而,该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银行业子系统在环境变化中不断调整、适应和改进达到有序演化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持续的发展、动态的调整来实现结构优化,并在结构的调整中寻找商机、以结构调整促进发展,从而在结构优化基础上推进总量的持续有效增长。

我们讨论的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与经济转型在概念上有一定区别,主要是指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亦即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的转变。经营转型的内涵是从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以结构调整、机制优化为基础的集约型经营模式转变。优化结构是转型的主旨,完善机制是转型的关键,控制风险是转型的根本。所谓成功转型,指在总量增长的基础上,经营绩效和效率全面提高,经营管理结构动态优化,资产和业务组合精巧协调,人力资源合理匹配。

根据系统内部要素结构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上海银行业应该依托四个中心建设的有利条件,加快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考察近几年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结合即将迎来的“十二五规划”,上海向服务经济的转型乃至银行业向现代服务业的经营转型必须始终具有“四个中心”的战略视野。按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自然要求,上海银行业的战略转型目标必然是与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相一致的。

正如本节开头所述,这一目标是一个长期的、阶段性的演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者称为子过程。第一阶段是市场策略过程:主要指客户结构的优化,以现有产品为工具,尽可能扩大现代服务业客户的渗透度和覆盖面。第二阶段是产品升级过程:不仅仅是原有产品的自然升级,更多是应对新需求的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尤其是中间业务产品。第三阶段是服务模式过程:主要是指从资金流动银行向资本流动银行的模式转变和功能提升。下表提出了一个典型的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演化过程。

表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三阶段演化过程

img73

需要说明的是,上表中的子过程是重叠的,并不具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事实上,产品升级和服务模式过程和市场策略过程是同时展开的,只不过市场策略过程可以相对较早实现,产品升级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服务模式过程则是更加深远和根本性的转型。

(三)要有更实的举措:转型的核心是提升能力

商业银行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核心要求是提升对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服务能力,而提升服务能力的内在动力是金融创新和资源整合,这同时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金融产品、服务和技术的创新,充分整合要素资源,引导系统内外部有效互动,实现商业银行自身和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个经济环境的协同演化。具体的,针对现代服务业市场特点,商业银行深化创新、整合资源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主要方向和可行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二、三产业融合为契机,充分利用现有客户资源,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要求,坚持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形成二、三产业互动发展格局,推动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海很多大型制造企业正逐步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原企业的生产性服务分离,即从现有的工业企业实体中分离出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投资服务、技术服务、科技研发、信息咨询、工业设计、检测检验、安装装饰、广告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经济实体。对商业银行而言,支持产业升级中分离出的生产性服务业,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制造业客户资源,又可以避免大型制造企业银行融资需求转移的不利影响。同时,支持大型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服务分离,也对平衡现代服务业供给和需求有促进作用。

(2)探索新型融资产品和服务模式,扩大非利差业务比重,打造全方位金融服务能力。由于新兴服务业中很多行业具有“看得见”、“摸不着”、“抵不住”的特点,企业资产的无形性、知识性特征明显,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对以此类资产为抵押的融资类产品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最大限度满足企业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比如,针对研发设计业和文化出版业的融资难题,探索知识产权质押、版权质押等担保方式,通过引入专业评估公司,实现无形资产的价值确认和风险处置。(6)对于文化传媒行业的跨区域、跨媒体优势整合的融资需求,可以利用并购贷款产品支持外资、民资在参与文化传媒行业中的并购重组。鉴于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多样化需求旺盛的特点,商业银行还可以提供各类债务融资工具以及公司理财、信用增级、现金管理、财务顾问等服务。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和研发优势,开发完善各类信用评估、贷款定价和风险管理统一模型,为新型的金融服务提供基础技术平台。

(3)借鉴风险投资机制,探索间接化直接融资方式,支持科技型服务业的发展。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的高科技服务业,具有现金流收入较低、运营风险较大的特点。对于此类企业的融资需求,银行需要更多的风险补偿机制。一种方式是超本息收益权。一旦项目成功,银行有权取得高于贷款本息的收益,用来补偿较高的风险。具体实施可以采用与企业签订股权回购协议的方式,即约定项目投资成功后,企业按协议购回股权,银行从交易中获得的收益可以完全补偿贷款本息和风险损失。另一种方式是直接融资间接化。银行可以采用对风险投资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增加风险投资企业向高科技企业投资的总量,从而将直接融资间接化。该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的风险,因为还款来源主要是风险投资的综合收益。

(4)创新担保方式,优化业务流程,满足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客户较多,具有资金需求急、担保方式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特点,但多数新兴服务业企业的成长性良好,商业银行应在担保方式和业务流程上拓展思路,增大中小企业融资的可选择性和可行性。在担保模式上,可以探索组合担保方式。该方式主要用于在行业大型市场中落户的中小企业融资,银行可采用“商户联保小组保证+部分保证金+经营者个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等组合担保模式办理业务。通过类似的组合担保模式,既可降低客户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又可有效防控风险,实现银行、商户、市场管理方的多方共赢。另外,还可以通过保单质押等新型担保品种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对银行来说,该方式通过保险产品代理同时打通了对金融服务业的服务渠道。在业务流程上,银行应充分利用好电子银行、账户现金管理等技术平台,优化传统业务流程,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需求。(7)

(5)加强金融同业合作,加快与资本市场融会贯通,促进金融服务业整体协调发展。在银证合作领域,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推出,对于商业银行机构金融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比如,标准仓单质押业务作为银证合作领域的创新,是商业银行机构金融业务一项新的盈利增长源。商业银行应该主动研究国内外标准仓单质押业务发展情况及其业务特点,在把握其风险特征的前提下,积极推出该项创新业务。在非金融类服务业支持方面,除了为企业提供现金管理、投行顾问、清算结算等服务外,银行业还要与资本市场融合互动,形成整个金融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模式。利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有利条件,积极拓展资产管理、衍生品交易、离岸金融、资产证券化、股权投资、OTC等新兴市场和业务,突破传统业务饱和制约,贯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现表内业务表外化,拓展非利差收入和纯手续费收入增长空间。

五、结束语

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的战略要求,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主旨亦即向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转型。上海乃至全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转型和健康发展,同时也要求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实施经营战略转型。

基于系统科学观点,本文建立了一个基本的现代服务业概念分析框架,从有序演化的视角论述经济转型中商业银行的角色定位,强调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是一个双效调整的过程。也就是说,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到一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银行为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而实施的经营转型也直接关系到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上海银行业更应走在全国前列,加快金融产品、服务模式和技术能力创新,成为经济转型大潮中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助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顺利实现。

当然,实现银行业和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个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除了商业银行积极实施经营结构转型、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外,还需要有相关环境配套,比如宏观政策、法律监管、诚信体系等等,这是一个涉及全社会资源整合优化的系统工程。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注释】

(1)法律环境与服务业发展有显著关系,汪德华、张再金和白重恩(2007)基于跨国横截面数据对政府规模、法治水平与一国服务业比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发现以法治水平来衡量的契约维护制度的质量与服务业比重显著正相关,而且这种影响在中低收入国家更加突出。

(2)讨论商业银行收益结构的文献有很多,一个共识是收益结构中非利息收入贡献并不是单调的,即非利息收入的增加不一定有利于收益结构的优化。研究表明,非利息收入对收益的正向影响是有限的,因为较强的波动性对银行收益具有负面作用。Stiroh(2006)通过对1997年至2004年的美国银行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份额与平均收益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与收益率的波动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郑荣年、牛慕鸿(2007)以14家商业银行1996年至2005年的数据为研究目标,对中国银行业非利息业务规模与银行特征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非利息业务规模与银行资产规模、净利差收入、资本比率、人员规模负相关,与信用风险正相关。王菁(2009)通过样本分组分析发现,在向非利息收入业务转型的过程中,国有银行占据相对优势地位。

(3)根据自组织理论,系统出现新的结构、模式、形态在开始时总是弱小的,需要靠系统的自我放大机制才能生长、壮大,这就是正反馈机制(曾国屏,1996)。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通常,系统科学界认为自组织理论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协同学(synergertios)、突变论(calastrophe theory)。

(4)供需矛盾一直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阻碍因素之一。程大中(2009)发现,上海在服务业供给方面有相当的基础与潜力,但在服务业需求方面已出现“成本病”迹象,统筹兼顾服务业的需求与供给,将成为有效促进服务业发展、推进城市转型的重要着眼点。

(5)由于现代服务业业态的新生性和繁杂性,很难对现代服务业作出准确的界定,比如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就说法不一。为了避免出现分类的非完备性或非互斥性,这里我们不尝试对现代服务业作严格分类,只采用列举重点子行业的做法。

(6)中国银行上海分行2009年推出了沪上首笔真正意义上的中小企业纯专利权质押贷款,该贷款完全没有固定资产抵押和第三方信用增加,金额为300万元。2010年又联手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推出国内首笔播映权质押融资。

(7)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的网上供应链融资平台业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