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目标与对策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目标与对策

时间:2022-10-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地震灾害,抗震规划应确定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减灾策略和对策;确定抗震设防标准和防御目标;确定城市抗震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抗震防灾规划要求与技术指标。逐步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地震灾害,保障地震时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易于酿成火灾、爆炸和气体中毒等次生灾害的工程项目应远离居民点住宅区。

12.2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目标与对策

12.2.1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基本目标

为了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地震灾害,抗震规划应确定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减灾策略和对策;确定抗震设防标准和防御目标;确定城市抗震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抗震防灾规划要求与技术指标。

(1)逐步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地震灾害,保障地震时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2)当遭受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常;要害系统不遭受较重破坏,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很快恢复生产,人民生活基本正常。

(3)当遭受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及生命系统基本正常,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者很快恢复生产;其震害不致使人民生命安全和重要生产设备遭受危害,建筑物(包括构筑物)不需要修理或者经过一般修理就可继续使用,管网震害控制在局部范围内,尽量避免造成次生灾害,并便于抢修和迅速恢复使用。

(4)当遭受罕遇地震时,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5)对各城市的地震危害性,直接采用国家地震部门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规定的基本烈度,作为抗震防灾规划的防御目标。

12.2.2 城市抗震防灾对策

1)选择建设项目用地时应考虑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和基地

避免在地质上有断层通过或断层交汇的地带,特别是有活动断层的地段进行建设。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按表12-2来划分对建筑有利、不利以及危险的地段。

表12-2 建筑场地各类地段划分

img597

2)构、建筑物基础与地基处理

地基和基础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同一结构单元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2)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人工地基。

(3)地基有软弱黏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以及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宜采取措施以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性。

3)规划布局的抗震减灾措施

(1)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对人口稠密区和公共场所必须考虑疏散问题。地震区居民点的房屋建筑密度不宜太高,房屋间距以不小于1.1~1.5倍房高为宜。烟囱、水塔等高耸构筑物,应与住宅(包括锅炉房等)保持不小于构筑物高度1/3~1/4的安全距离。易于酿成火灾、爆炸和气体中毒等次生灾害的工程项目应远离居民点住宅区。

(2)抗震防灾工程规划设计要为地震时人员疏散、抗震救灾修建临时建筑用地留有余地。

(3)道路规划要考虑地震时避难、疏散和救援的需要,保证必要的通道宽度并有多个出入口。

(4)充分利用城市绿地、广场作为震时临时疏散场地。

4)在单体建筑方面应选择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抗震结构方案

矩形、方形、圆形的建筑平面,因形状规整,地震时能整体协调一致并可使结构处理简化,有较好的抗震效果。∏形、L形、V形建筑平面,因形状凸出凹进,地震时转角处应力集中,易于破坏,必须从结构布置和构造上加以处理。

5)在抗震设防区不宜设置的房屋附属物

房屋附属物,如高门脸、女儿墙、挑檐及其他装饰物等,抗震能力极差,在抗震设防区不宜设置。

6)采用轻质材料建造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

在满足抗震强度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轻质材料来建造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以减轻建筑物的重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