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浅谈城市抗震避难场所规划

浅谈城市抗震避难场所规划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位于北京市区北部海淀区、朝阳区境内,是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和挂“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的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已具备11种应急避险功能。规划章丘中心城区长期避难场所用地5处,紧急避难场所用地24处。中心城区避难疏散场地按人均2m2的标准规划,则避难场所用地面积2020年为96hm2。避难疏散场所能保障震时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在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和建设。

浅谈城市抗震避难场所规划——以章丘为例

梁启龙 赵学义 宋志华 (山东建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自有记载以来发生震级M≥8.0地震共有18次,除资料不确切外,共发生震级M≥5.0地震2097次。特别是2008年5月12号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惨重的经济损失。抗震避难场所是地震来临时,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场所,以及震后一段时间内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因此在抗震防灾规划中避难场所的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日本避难场所的建设情况

日本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多地震岛国,平均每2.7年发生一次。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给日本人带来了深深的伤痛,也让他们在抗震避难方面积累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把建立防空空间、防灾公园作为避难场所的重要手段。1956年日本政府制订了《城市公园法》,从1972年开始至今日本已实施了六个“建设城市公园计划”,每个计划都有加强城市的防灾结构、扩大城市公园和绿地面积、把城市公园建设成保护城市居民生命财产的避难地等内容。1993年,日本修改《城市公园发实施令》,把公园提到“紧急救灾对策所需要的设施”的高度,第一次把发生灾害时作为避难场所和避难通道的城市公园称为“防灾公园”。1998年《防灾公园计划和设计指导方针》,把防灾公园划分为五种类型:一是拥有作为广区域防灾据点功能的城市公园——即面积在50hm2以上的国营公园和大规模公园,在发生大地震、火灾等灾害时,作为急救、重建家园和复兴城市等各种减轻灾害程度活动的据点;二是拥有作为广区域避难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即面积在10hm2以上的主要公园,在发生大地震、火灾等灾害时,作为收容附近地区居民、使其免受灾害伤害的场所;三是作为暂时避难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即面积在1hm2以上的城市公园,在发生大地震、火灾等灾害时,主要作为附近居民的紧急避难场所或到广区域避难场所去的避难中转地点;四是拥有作为避难通道功能的绿色大道,道宽在10m以上;五是阻隔石油联合企业所在地带等于一般城区的缓冲绿色地带;六是面积在500m2左右的街心花园,平常作为防灾活动的据点。

二、我国避难场所的建设情况

北京市已经建立了27处应急避难场所,包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昌平亢山广场、东北旺中心小学、东单体育场等。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位于北京市区北部海淀区、朝阳区境内,是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和挂“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的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改建工程,将防震减灾与公园改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公园设计安装了13种150多块蓝、绿两色的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和道路指示牌,人们可以快速辨认和识别。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已具备11种应急避险功能。公园设计者把各种应急避难设施与公园内的景点有机融合在一起,既保证应急设施的安全又使其成为公园景点的一部分。

三、国内外的经验借鉴

从国内外抗震避难场所的建设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

抗震避难场所可以实施“绿化+避难”的模式,城市中的公园、公共绿化带、城市广场都可以作为首先的避难场所用地。

避难疏散场所平灾结合,一场多用。平时可以供居民、游客生活、休息和玩乐;当灾难来临时可以做避难场所。

要配备必要的救灾应急设施,保障震时人们基本的生活和医疗救护。

避难场所周边道路要通畅,保证震时人们能过顺利的进入避难场所。

避震疏散场所要规划和设置引导性的标示牌。

四、章丘市避难疏散场所规划

(一)章丘市的概况

章丘市西邻济南市历城区,东连淄博市周村、淄川区;南交泰安、莱芜市;东北与邹平县接壤。2005年末,城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6km2,人口23.84万。

(二)章丘市现状避难场所的情况

1.现状情况

对中心城区可用作应急避难场所用地资源进行统计,能够提供疏散场地为269.03hm2

2.存在的现状问题

(1)疏散场地资源分布不均匀

(2)疏散场地资源虽然总面积较多,但具体到每一个面积较小

(3)疏散场地资源内缺少必要的应急设施

(4)部分疏散场地周边的道路不通畅

(5)缺少远程疏散场地

(6)缺少各种避难应急标志

(三)避难场所规划

1.避难场所选择原则

(1)安全的原则

(2)就近避难的原则

(3)平灾结合的原则

(4)照顾弱势群体的原则

2.避难疏散场所的分类

分为长期避难场所用地和紧急避难场所用地。

(1)长期避难场所

长期避难场所主要指相对于紧急避难场所用地来说面积规模较大的市级、区级公园绿地,各类体育场等,规模再大些的还包括城区边缘地带的空地、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等。

(2)紧急避难场所

紧急避难场所主要是指发生地震等灾害时受影响建筑物附近的面积规模相对小的空地,包括小公园绿地、小花园、小广场等。规划章丘中心城区长期避难场所用地5处,紧急避难场所用地24处。

3.避难疏散场所规模

根据国内外规划建设地震避难疏散场所的实践,紧急避难所每位避难者的有效避难面积应为1.0~2.0m2、固定避难所应在2.0m2以上。中心城区避难疏散场地按人均2m2的标准规划,则避难场所用地面积2020年为96hm2

五、结论

避难疏散场所能保障震时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在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和建设。在新区的建设中避难疏散场所要做到同步规划和同步建设;老城区要充分利用旧城改造的机会,尽量建设或预留疏散场地。

参考文献

[1]http://www.ceic.ac.cn/contents/background/background4.jsp.

[2]马东辉,郭小冬,王志涛.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实施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卢秀梅.城市防灾公园规划问题的研究.河北理工大学,2005.

[4]曹国强.城市避震疏散和救助医疗机构规划问题的研究.河北理工大学,2005.

[5]初建宇,苏幼坡.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原则与要求.世界地震工程,2006,22(4):80-83.

[6]林晨,许彦曦,佟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规划师,2007(2):58-60.

[7]王海鹰,崇美英,曲国胜,史建港.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影响因素分析—以福清市为例.自然灾害学报,2006(6):66-73.

[8]苏幼坡,刘瑞兴.城市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原则与要点.灾害学,2004(1):87-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