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珍贵古籍“下乡”保藏

珍贵古籍“下乡”保藏

时间:2022-10-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还聘请回乡探亲的温籍学者或外乡知名人士避难流亡途经温州之际到图书馆举办报告会,进一步扩大了“温图”的社会影响。由于事出仓促,“温图”古籍一时未能转移,梅馆长即采取应急措施,将古籍伪装隐蔽暗壁之处,所幸日寇很快撤退,古籍安然无恙。梅馆长为防不测,又将馆藏珍贵古籍打包分散藏放,隐藏在亲友家阁楼处。直至抗战胜利,这批珍贵古籍终于毫发无损地回到“温图”。

珍贵古籍“下乡”保藏

“温图”五次搬迁见证八十六载风雨路

位于市区市府路、投资2亿多元的市图书馆将于今年11月底正式对市民开放。为了能按计划顺利搬迁,从9月1日开始,位于市区园西巷的温州图书馆关闭了外借、阅览等部分馆室,为该馆建馆以来的第五次大搬迁作最后的准备。之前,温州图书馆从无到有,逐步壮大,到今天藏书超过70万册,其间,经历了不少风雨和波折。在温州图书馆即将翻开新的一页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新思潮中诞生

1919年5月9日,市区九山湖畔的窦妇桥(今称胜昔桥)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社会各界名流、贤达仁人欢聚一堂。这一天,“旧温属公立图书馆”(以下简称“温图”)正式亮牌。

早在1913年,由郭凤诰、张侯佐等6位知名人士倡议在九山落霞潭畔曾氏依绿园旧址,修筑籀公祠,建造藏书楼,以纪念清末朴学大师孙诒让先生。因经费短缺,几度搁浅,后又经数年努力策划,征购图书,添置设备,几番风雨,几番波折,终于大功告成。

“温图”创立时,馆藏仅有浙江、广东书局所赠书籍2000余册。后发动社会捐书捐款,使馆藏书籍渐增,至1925年,总数达26190册。

在战火中受洗礼

1937年,“七七”卢沟桥的炮火揭开了全面抗日的序幕。温图立即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热潮,动员有志青年组织抗日读书会、通讯社、演剧队、歌咏队进行有声有色的抗战宣传教育活动。此外还聘请回乡探亲的温籍学者或外乡知名人士避难流亡途经温州之际到图书馆举办报告会,进一步扩大了“温图”的社会影响。

八年抗战,温州曾三次沦陷。为保护“温图”的珍贵古籍,爱书如命的馆长梅冷生先生为此呕心沥血,绞尽脑汁。1941年春,老馆长孙延钊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梅冷生接任伊始就遭日寇空袭,古城沦陷。由于事出仓促,“温图”古籍一时未能转移,梅馆长即采取应急措施,将古籍伪装隐蔽暗壁之处,所幸日寇很快撤退,古籍安然无恙。梅馆长为防不测,又将馆藏珍贵古籍打包分散藏放,隐藏在亲友家阁楼处。当1942年7月11日日寇再次侵占温州时,又躲过一劫。

随着时局的发展,梅馆长认为古籍放在城内仍欠稳妥,故采取更加安全的保护措施,于1944年4月温州第三次沦陷之前,以肩挑、车载、船运等不同方式,将古籍善本、珍本以及刻版较为上乘的图书,移迁至文成偏僻山区,安置于龙行村文昌阁内,又派专人前往看管。直至抗战胜利,这批珍贵古籍终于毫发无损地回到“温图”。

梅先生护书有方,博得民众信赖与拥戴,战后即掀起一股新的捐书热潮,社会各界纷纷捐书捐款,以至馆存书达7万余册。

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对进步文化严加监视,“温图”便通过各种渠道,征购进步书刊,吸收进步青年阅览,并无偿借用五马街国货公司二楼举办中心阅览室,还刊印较有学术价值的学刊(后改为《籀园》),内容甚为丰富,为传播知识和革命真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温图”的规模与声誉仅次于浙江省立图书馆。

成长于新社会

1949年5月,时值“温图”成立30周年之际,迎来了温州和平解放的胜利曙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图书馆经费暂以田租收入为主,市府予以适当补助,市电灯公司免费供电,坚持每晚开放至9点,还用流动车送书至中山公园供公众阅览,并取消了旧社会凭铺保借书方法,便利民众。

1950年,温州市政府将原旧温属联办籀园图书馆易名温州市立图书馆,并由市政府按月拨款,摆脱了靠收租、募捐、借贷度日的窘境。1952年,由财政专项拨款购得沧河巷一幢楼房,使用面积1300m2,并进行修缮,添置设备,翌年5月迁入,并设立了采编、外借阅览、推广、儿童阅览室、总务等工作部门。

1953年六一儿童节,“温图”还建立了儿童阅览室和儿童读物外借处。1964年5月,当时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做客温图,对他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也曾作过高度评价,并题词留念。

从温州解放至1966年文革前夕,温图进入鼎盛期,果实累累:藏书量逐年增加,每年增购7000余册,1956年市府还专拨7000元购置科技图书2500册。

1966年夏季,文革期间,“温图”被迫闭馆,而工作人员仍坚守岗位。经过各方努力,“温图”在文革中没有被烧毁一本馆存书籍,反而从社会上运回保管查抄图书,总数达2万余册。同时还花6000元收购了被迫关闭的温州古旧书店。

后来,依照党的政策,凡属有主的查抄图书文物,都陆续物归原主。此时,公开出版发行的书刊寥寥无几。为了扩大藏书规模,1973年10月,“温图”进行第二次大搬迁,迁至县前头,新盖四层楼房,建筑面积达1500m2,加之灰桥上村的古籍部,总面积达3200m2,藏书达40万册,成为全省历史最久、藏书最丰富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飞船”即将启航

1998年,由市政府投资,台胞姚宏影女士赞助,“温图”又由原县前头旧馆搬迁至积谷山麓的新馆,建筑面积达9200m2,馆存图书70多万册,且逐步实现电脑化管理,为读者提供浏览、信息存取、文献检索、光盘阅读、数据下载、资料复制、多媒体视听以及远程拨号登录等多种服务。

如今,位于市府路的现代化图书馆已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且将正式开放。新图书馆建筑总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外形为梭形,如同一艘巨大的飞船停靠在一泓碧水旁。

从籀园到沧河巷,从县前头到园西巷,再到如今世纪广场旁的新馆舍,温州市图书馆经历沧桑,起起伏伏,风风雨雨八十六个春秋,始终恬静地放射着知识的光辉。

载自2005年9月24日《温州都市报》

市图新馆本月14日试开部分阅览区实行免证开放

本报讯(潘秀慧张春月)位于市府西路1号的市图书馆新馆将于本月14日试开馆。记者昨天从该馆获悉,从该日起至12月上旬正式开放前的一个月左右时间内,新馆内大部分阅览区将向市民免证免费开放,以让更多人感受和熟悉新馆设施。

试开放期间的开馆、闭馆时间为上午8时30分至下午4时30分,新借阅证办理工作同时启动。市图提醒市民,有老馆借阅证的市民可在规定时间内,凭身份证到该馆调换新借阅证,旧证同时作废;办理新证则需要准备押金100元和注册费20元;残疾人、70岁以上老人等特殊人群办理新证将仅收押金,免收注册费。

新市图的一个亮点是功能的丰富,除了设立借阅区,报纸期刊阅览区,亲子阅览区,服装、鞋特色阅览区,古籍与地方文献阅览区,电子阅览区,多媒体视听区,还首次开辟盲文阅览区,选择购置盲文图书。图书外借方面,持证的读者在新馆一次将可外借图书2~4册,同时还可一次外借视听光盘5盘。另外凭有效读者证,读者可在馆内的电子阅览室及多媒体视听室免费上网及欣赏视听资料。据了解,为了方便广大读者熟悉新馆,除盲文区外,上述阅览区将在试开馆期间全部对外开放。

载自2005年11月4日《温州日报》

新馆书香引来众多温州读书人双休日万余人进市图

本报讯(潘秀慧张春月)上周天气渐冷,然而,诱人的书香让许多市民在寒风中加快了脚步,他们的目的地是一样的:市图新馆。

据了解,市图书馆新馆上周试开馆后,一周里就办出5000余张借阅证,来馆读者超过2万人次。双休日两天更是创下日观众访问量5000余人的历史记录。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新市图二楼办证大厅,等待办证的人排起了数条长龙,十几位工作人员正手不停歇地忙着。只要凭个人有效身份证明填写申请单,缴纳押金和年费,拍照并经工作人员录入个人资料后,即可当场领到借阅证,整个过程只需10分钟左右。拿着新证,读者可以到所有已开放的阅览区、借书区去选借自己喜欢的读物或音像制品。几乎每个借阅室都人气火爆,有边看边轻声讨论着的白发老夫妇,有结伴而来的民工朋友,有一家三口过来的,做爸妈的正耐心教孩子怎么检索、怎么借书。

在期刊阅览区,志愿者卓筱曼在引导读者如何外借杂志。在鞋厂担任财务的她兴致勃勃地说,自己是市图的老读者,每周花半天时间来志愿帮忙,既能帮助其他读者,也可以乘机熟悉图书馆,实在很开心。据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共招募了200余位志愿者在试开馆期间承担引导、基础业务等工作,因为读者很多,每个周六周日都会有30余位志愿者在岗,帮助读者尽快熟悉新馆设施和服务。

在借阅区,南京师范大学退休老师龙德生教授正在查阅本地旅游资料。他告诉记者,自己2000年来温州后就一直是市图的常客,后来因在市图做讲座时被老年大学“相中”邀请去教课,就更离不开市图的丰富资源了。获悉市图搬家后,为了来往方便,龙德生还特意把家从蛟翔巷迁到了横渎,图书馆俨然成了他的大书房。

载自2005年11月22日《温州日报》

文化,改变我们的生活

———访市区标志性文化场馆

我和图书馆一起搬家

在市区世纪广场西侧,温州市图书馆新馆犹如一艘满载知识的巨轮,停靠在一泓碧水旁,蓄势待发。昨天中午,一位叫龙德生的读者像往常一样,在图书馆一个幽静的角落倚窗而坐,享受着书中悠然飘出的墨香。

从九山湖畔到春草池畔,从红砖青瓦到钢筋水泥,八十六年来,温州市图书馆几度迁移,饱经沧桑,她一边播撒着文化的火种,一边增强着自己的文化底蕴,一代代读书人与她结下了深邃的情缘。

2001年,从南京师范大学退休后的龙德生应聘到温州老年大学当教师,他自编教材为学员们讲授《旅游与地理》课程。“这门课程我原先有个大致的讲义,但从充实、完善到汇编成册应该说归功于温州市图书馆。”前几年,龙德生住在市区蛟翔巷时,为节省路上来回的时间,午饭就带一些面包和饮料在图书馆里解决,时间一长,他还得到了图书馆授予的十佳文明读者荣誉称号。

前不久,得知市图书馆将要从县前头搬到新城时,龙德生狠下决心也将新家安置到了新图书馆附近。他告诉记者,接下来打算把《旅游与地理》小册子继续加以整理丰富,写成一本书,目前出版社都已经联系好了,“如果没有图书馆,要完成这个创作计划是非常困难的。”龙德生在温州已经工作生活了好几年,每年只是在春节期间才回老家一趟,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图书馆里,一边查资料一边写作。

在嗜书如命的龙德生看来,“书中自有黄金屋”,而图书馆本身就是一座大型黄金屋。目前,温州市图书馆拥有各种藏书80万册,日接待读者可达5000人,集文化、教育、科研、休闲为一体,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市民业余时间最向往的去处之一。在追忆与图书馆的不解情缘时,许多温籍学者都由衷地感慨:“假如说我在学问上有点收获,在事业上有点成就,对我支持帮助最大的就是温州市图书馆。”

载自2005年11月24日《温州都市报》

当时尚撞进图书馆

当时尚撞进图书馆,没错,爱书,爱图书馆,就开始成为城市一种“时髦”的生活态度。

捕捉

·网上图书馆2F

在图书馆二楼大厅,摆放着8台网上图书馆。在这里,可以查询图书馆及馆藏知识、期刊内容及订购信息等。如果你不想到馆内一本本查找,担心耽误时间,只需在此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对指定的馆藏文献做预约、预借。

·电子阅览室2F

电子阅览室搬迁到新家后,规模变大了。上千平方米面积,102台电脑虚位以待,读者只需凭读书证就可免费在此上网3小时。

·休闲吧4F

休闲吧是一个大舞台。长廊、树木、假山装点其中,如果在室内坐久了,可捧本书到休闲吧来,重温一下大学时代花前月下读书的美妙滋味。

·多媒体阅览室6F

迁到新居,多媒体阅览室也被扩容了。还未踏入其中,门口大屏幕上滚动播出的信息就让读者掌握了最新的资讯。进入阅览室,5万多张碟片整齐地列于架上。据介绍,一个读书证一次可以借5张碟片。

·个人视听区6F

紧挨着多媒体阅览室碟片区的是个人视听区。几十台电脑被隔成一个个小包厢。在碟片区借张碟片,再办理一下登记手续,即可免费到个人视听区观看影片。17寸液晶屏幕,一人一个包厢,戴上耳麦互不打扰,真是棒极了!

·亲子阅览室6F

这里配有电脑及各式各样的儿童藏书,还有一些造型可爱的读书桌。“亲子阅览室”顾名思义,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来的,但这里也同样欢迎13周岁以上的孩子,只要凭读书证,孩子们可免费来这里上网、看书。如果是13周岁以下的孩子,家长没空陪同,这里则免费对他们开放。

·特色图书馆7F

近千平方米的馆内布置得温馨而有品位。据该馆负责人介绍,特色图书馆主要面向我市鞋服业中小企业及大专院校专业学生开放,这里提供全世界著名的原版书籍,如PLUS、ARS等杂志及生产、管理类书籍。如果需要,会员可以直接在此拍照,将最前沿的资讯和最靓丽的图片收于囊中。更重要的是,面向专业读者建立了一个交流、学习平台。

除了七楼的特色阅览区外,四楼的外文阅览区的英语角堪称整个新图书馆最时尚的地方了。大红色皮质沙发,玻璃茶几,座位间距很大,走道也非常宽敞,局部层高达十余米,透过大片玻璃幕墙,可以一览新城区的壮阔景象,整个布局非常气派。图书馆正式开馆后,英语角也将正式启动,初步定于每周六下午1点半到6点。平时也对普通读者开放。

阅览区备有各种视听软件,会员可以在交流的同时,进入阅览区使用各种视听工具和书刊杂志。

·城市规划展示馆2F

二楼的城市规划展示馆称得上是全馆的重头戏了,温州城市的历史记忆、建设成就都浓缩在这里。馆内分规划展示厅、多媒体演播厅、规划模型展示厅、虚拟仿真城市漫游厅、阳光规划公示栏等5部分。展厅内的温州中心城市主城区规划模型,共计展示面积为200多平方米,是我市目前档次最高、功能最完备、规模最大的城市实景微缩模型。同时,多媒体同步演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工作人员介绍,此处是温州对外宣传的平台,可以让中外宾客一睹温州的城市规划风采。

理念

·“读者的图书馆”

你也许会对这个标题感到差异:“图书馆本来就该是读者的图书馆嘛!”其实,要想真正成为一个“读者的图书馆”是需要很多保障的。据介绍,新馆址的落成带来的最大变化不仅是表面硬件设施的改善,还有办馆理念的改善。过去图书馆受到设施老化、公开空间狭小的限制,读者基本看不到开架的图书,只能拿着书名到馆内让工作人员查找。这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读者的选择范围和阅读量。而现在,办馆的理念是真正让读者作为图书馆的主人。当然,新馆址提供宽阔的环境、书报开架任选才是这个理念的保证。

据介绍,图书馆新馆投资近2亿元,馆舍面积达到32000m2,藏书量将从目前的80多万册增至300万册,阅览座位从目前的500余个增至2000个,网络节点从以前的200多个增至2000多个,日均可接待读者5000人次。建筑模式也从传统格局转变为全开放、大空间、无间隔的模式布局。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先进性、智能化、网络化的设计原则,使建成后的新馆达到了功能与形态并重,现代信息手段与服务共存的国内先进水平。

感触

·图书馆内玩“通关”

在喧闹的城市寻找一块静土的确不易,宁静的图书馆给了我一个滞留的理由。

一卡通的新图书证让我可以自在地遨游知识世界,在馆内刷卡吃饱了午饭,开始了时尚大通关,直奔五楼的时尚杂志阅览室,各种时尚杂志琳琅满目,恶补时尚空白点;第二关,二楼的电脑阅览室,全新的电脑,通畅的网络,图书馆的网络绝对OK,常常爆满的情形不得不抢着下手,图书馆的网络有着他人无法匹敌的优势,基本上都可以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当然最后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就是二楼的书库。和在旧馆一样,我照旧捏着借书板直奔书架,在书林里张望了半天,逮着了一本书,厚得可以造船,站着查阅变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突然发现书库里也安置了阅览区,原木桌椅古朴典雅地静候着,四平八稳的八仙桌、条凳让人很容易进入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书屋意境,桌旁已有一位长发美女在看书,对我的打搅莞尔一笑。阅读区靠窗,宽敞明亮,午后冬日的暖阳很是温柔。楼上楼下的双层书库设计更具现代化,每层均有电脑以供及时查询,在遍寻不着的时候还可以去楼层的人工台咨询……时尚和古老文化的结合,在新图书馆显得那样相得益彰。

抢鲜的人

·雨天挡不住爱书人

上周六,市区气温明显下降,天空飘着绵绵小雨。下午2点,新图书馆大楼的四周却停满了众多私家车,图书馆内人头攒动,办证、借书、读书的热情与外面的寒冷天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电子阅览区3小时设限

新馆二楼的电子阅览区看来是全馆最热门的地方,80多台电脑座无虚席,每台电脑前都坐着至少两个人,就连残疾人专用区的电脑前也都坐得满满的。

试开馆期间,电子阅览室对有借书证的市民免费开放。市民熊先生下午1点半进入该阅览区上网查找资料,到4点半,系统自动提示时间已到,熊先生才恋恋不舍地从座位上起身离开。

·面包饼干成中餐

在四楼的自习区,一眼望去是一张张充满阳光的脸,他们大多数是在校中学生,管理员说,其中有几位是早上来的,中午没有回去,一直在这里学习。来自第十九中学的小林和小黄此前曾到图书馆来学习,他们的桌子上摆着一些吃剩的面包和饼干,那是为了节省吃中午饭的时间,带干粮来打发一顿。

·按序号排队上网

在亲子阅览区,管理员介绍,这里有数种益智游戏、学习软件并且收藏着各大学习类网站,供孩子学游戏和学习。9台电脑都已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其中两台电脑前竟然都围着7个孩子。当一个小孩从座位上离身的时候,两个小男孩争先恐后地冲上去。不过,在文明的特殊环境里,他们似乎也立刻领会到行为不能过激。很快,这组学生达成了默契,按先来后到的顺序各自报了个号,然后按照序号上网。

载自2005年12月27日《温州都市报》

像鱼儿遨游于书海中

———市图书馆新馆先睹记

(本报记者潘秀慧)总投资2亿元的市图书馆新馆将于下周一开馆,绝大部分馆室设施将向广大市民开放。新馆哪些新设施最抢眼?哪些服务最值得期待?昨天,记者一睹了新馆的芳容。

“一卡通”方便读者

在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借阅卡功能仅限于外借图书和在馆阅览。市图新推出的集借阅、消费、浏览等于一身的新版借书卡将彻底改变这一形象,真正实现一卡皆通。据介绍,该卡功能之一是在馆内借阅纸质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其次是办卡的同时获得维普、万方、清华同方等数个国内知名期刊论文数据库的使用和免费下载权,读者在馆内及馆外都可使用;另外,读者凭借阅卡即可登录市图的E时代数字图书馆,免费使用各项网上读书服务。

借书还书自助搞掂

时间紧,借书处却排长队咋办?有时间来还书,却没工作人员咋办?这些烦恼在新市图书馆都将不再存在,借阅区的3台3M自动借书机是国内高新科技产品,总价值约200万元。自助借书的过程很简单,读者把想借的书放在操作台上,使书脊对准消磁条、条形码对准光笔,在感应处刷自己的借阅证确认身份后,听到光笔发出“嘀”声,屏幕上出现提示,即完成借书,同时得到一张印有还书期等提醒信息的凭据单。读者除在一楼总服务台进行还书外,还可随时直接将书投进24小时还书柜,由工作人员后续完成还书程序。

网络世界任凭遨游

一边是33万册可自由借阅的中外图书,一边是无限宽广的网络信息世界,读者既可在找不到纸质书的情况下到数据库查找电子书,也可根据数据库资源检索去按图索骥纸质书,实现两种不同知识载体的“书籍”间的自由切换。借阅区主管告诉记者,这个容纳各种书籍资源于一个空间的整合,包括33万册纸质图书、16台可随时进入数据库的电脑、45万册电子图书、学术论文及包括南戏、外地媒体看温州等在内的馆建地方文献资料,读者在一个借阅区基本就能完成搜寻、借书的需求。

没有边界的图书馆

除了亲自到图书馆来外,读者还可以通过QQ、MSN等工具及图书馆网上的FAQ虚拟咨询台与管理人员进行直接交流。即使不是持借阅证的读者,如果希望图书馆远程提供某些资料,也可登录图书馆网络后免费使用文献远程提供服务。另外,随着洞头、龙湾、平阳、文成、泰顺5地图书馆的并入,读者将可凭一个借阅证在市图和该5馆实现通借通还。按照计划,到2010年左右,温州地区的全部公共图书馆都将纳入这个服务网络。

温馨的“第二起居室”

“力争把新馆办成一个让读者感到舒适和温馨的地方,成为他们的‘第二起居室’。”市图馆馆长郑笑笑说,为了突破过去图书馆只是借书看书的简单功能,满足读者在馆内进行知识交流、信息交换和人际交往的需求,新馆通过增添各种软硬件设施,强化了图书馆的文化休闲功能。像色彩明快的亲子阅览区,开放后提供2000册少儿读物和数十种父母喜欢阅读的时尚财经类刊物,同时满足各自的阅读需求,营造大人小孩一起读书、及时交流心得的舒适平台。

提供自助人文服务

为了解决新馆离老城区较远、交通不便的困难,新馆将首次设立读者食堂,提供经济型中餐服务。据了解,这个200多平方米、可容纳约100人进餐的食堂目前还在准备中,预计到12月正式开馆时会对读者开放。仔细看看,馆舍面积达到3万多平方米的新市图中,体现人性关怀的小细节还真不少:有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通道、盲文阅览区、残疾人免费上网区;有设在每层让读者可随时免费取用的开水炉……郑笑笑说,因为新馆给读者提供的是更为开放和自助的服务平台,希望读者们也能把新市图当自家的书房一样来珍爱。

精神氧吧心灵家园

市图新馆正式开馆

本报上午快讯(金桢)今天上午,市民盼望已久的市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市领导包哲东、阮晖、陈莲莲、谢惊春等为新馆开馆剪彩。

坐落在市府路的市图书馆新馆,与世纪广场毗邻,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先进性、智能化、网络化的设计原则,为读者提供全开放、大空间、无间隔的阅读平台。

据悉,该馆投资近2亿元,馆舍面积达32000m2,藏书量将逐年增至300万册,日均可接待读者5000人次。该馆设有网上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服务区,自今年11月14日试开放以来,深受读者喜爱。读者形象地称该馆是城市精神的氧吧,是市民获取心灵慰藉的家园。

新馆藏书设计容量300万册日均可接待读者5000人次

市图书馆翻开崭新一页

本报讯(记者潘秀慧)历经86年风雨沧桑的温州图书馆翻开了发展史上的崭新一页。昨天上午,位于市府西路1号的市图新馆隆重开放,这个面积达3.2万平方米、藏书设计容量达300万册的现代化新馆,日均可接待读者5000人次。

文化部社文图书馆司巡视员周小璞,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建,市领导包哲东、阮晖、陈莲莲、谢惊春等出席仪式并为市图新馆剪彩。我市著名专家学者、书画界名流、历年来为市图无私捐献书籍的代表及优秀读者等500余人,共同见证了新馆的启用。

包哲东在开馆致词上说,温州市图书馆的建成开放,为我市加快文化大市建设增添了新的光彩,为推进文化普及、构建学习型城市提供了新的场所,为增强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将为我市进一步发掘文化资源、营造文化氛围、提高文化品位、打响文化品牌等发挥十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周小璞在致词中表示,图书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温州市图书馆新馆的建成开放,体现了温州市委市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倪晓建宣读了中国图书馆学会贺信。阮晖为胡焕光等10位优秀读者颁发了市图新版读者证。

投资近2亿元的市图新馆共有7层,分别设有电子阅览区、信息服务区、社科图书阅览区、外文阅览区、参考阅览区、自习区、报刊阅览区、亲子阅览区、VCD光盘借阅区、多媒体视听室、古籍与地方文献阅览区、服装与鞋特色阅览区等功能区块,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读者的需求。新馆除了体现“借阅合一”、“自助借书”、“县市联网一卡通”、“纸质/电子二合一”四大新功能外,还在传统图书馆设施之外添设多功能厅、书店、休闲吧、展厅、餐厅等,为读者提供整合文化、教育、科研、休闲等人性化的综合服务。据悉,馆内全部设施目前均已向读者开放。同时,为了方便老城区读者,除了继续保留县前头市图鹿城分馆外,市图还计划在精品社区图书流动点的基础上拓展服务网点,为读者办证、借书提供便利。

链接:温州市图书馆渊源于1913年为纪念晚清经学宗师孙诒让而建于九山湖畔的籀园藏书楼。前身是诞生于1919年的旧温属公立图书馆。1949年温州解放后,图书馆由人民政府接办,1950年正式更名温州市立图书馆,1955年改为现名。1966年至1970年间,市图一度闭馆。1998年园西巷馆舍落成开放。

载自2005年12月11日《温州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