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热量收入各项计算

热量收入各项计算

时间:2022-10-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Q6——加热煤气燃烧热、加热煤气带入显热等,包括入炉煤水分带入的显热共六项。为简化焦炭比热容计算,可取经验数1.506[kJ/ (kg℃)],它与计算值将偏离0.6%左右。 VR,α2——每立方米煤气在小烟道的空气系数下完全燃烧时的实际烟气量; ′、′、′、′、′、′——每吨入炉煤的炼焦产品:焦炭、焦油、粗苯、氨、煤气等带出的热量(kJ/)t;

9 热平衡计算

9.1 热量收入各项计算

9.1.1 加热煤气燃烧的化学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Q1——加热煤气燃烧的化学热量(kJ/t);

 QDW——加热煤气的低(位)发热量(kJ/m3);

 V0,MQ——每吨湿煤所需加热煤气标准流量(m3/t)。

9.1.2 加热煤气的低(位)发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QDW——加热煤气的低(位)发热量(kJ/m3);

 CO、H2、CH4、CmHn…——煤气中各可燃成分的体积分数(%)。

9.1.3 每吨湿煤所需的加热煤气标准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V0,MQ——每吨湿煤所需的加热煤气标准流量(m3/t);

 V0——每小时的加热煤气标准流量(m3/h);

 G——全炉每小时平均装煤量(t/h)。

9.1.4 加热煤气标准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如果实际操作条件和设计孔板确定的条件一致时,仪表上的读数为标准流量,否则按下式修正(对同一压差):

式中 V0——加热煤气标准流量(m3/h);

 V——流量仪表读取加热煤气流量(m3/h);

 ρ0′、ρ0—分别为设计孔板时及实际操作条件下标准状态的煤气密度(kg/m3);

 P、P0——分别为设计孔板时及实际操作条件下的加热煤气绝对压力(Pa);

 T0、T——分别为设计孔板与实际操作条件的加热煤气绝对温度(K);

 f0、f——分别为T0与T温度下煤气中水汽含量(kg/m3)。

9.1.5 全炉每小时平均装煤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G——全炉每小时平均装煤量(t/h);

 G1——每孔炭化室装煤量(t);

 N——每座焦炉炭化室孔数;

 τ——结焦周期(h)。

9.1.6 加热煤气带入的显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Q2——加热煤气带入的显热量,包括干煤气显热和水汽的显热(kJ/t);

 V0,MQ——每吨湿煤所需加热煤气标准流量(m3/t);

 tMQ——加热煤气的温度(℃);

 MMQ——加热煤气中水汽的体积含量(%);

 CSQ——0~tMQ℃间水汽的平均比热容,[kJ/(m3•℃)];

 CMQ——加热煤气中干煤气在0~tMQ℃间的平均比热容[kJ/(m3•℃)]。

9.1.7 漏入荒煤气的燃烧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Q3——漏入荒煤气的燃烧热量(kJ/t);

 QDW——净煤气的低(位)发热量(kJ/m3)(参照9.1.2计算);

 φ——每小时由炭化室漏入加热系统的荒煤气量(m3/h);

 G——每小时装煤量(t/h)。

9.1.8 加热煤气与漏入荒煤气所需助燃空气的显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Q4——加热煤气与漏入荒煤气所需助燃空气的显热量(kJ/t);

 V0,MQ——每吨湿煤所需加热煤气标准流量(m3/t);

 LR、LH——燃烧每立方米加热煤气及漏入荒煤气的实际空气需要量,由燃烧计算得到(m3/m3);

 tKQ——蓄热室走廊空气平均温度(℃);

 CKQ——空气在0~tKQ℃间的平均比热容[kJ/(m3•℃)]。

9.1.9 入炉干煤带入显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Q5——入炉干煤带入显热量(kJ/t);

 GM——每吨入炉煤中的干煤量(kg/t);

 CM——干煤在0~tM℃间的平均比热容[kJ/(kg•℃)];

 tM——入炉煤的温度(℃);

 AM•d——入炉煤干基灰分。

9.1.1 0 入炉煤水分带入的显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Q6——入炉煤水分带入的显热量(kJ/t);

 GS——每吨入炉煤水含量(kg/t);

 CS——水在0~tM℃间的平均比热容[kJ/(kg•℃)];

 tM——入炉煤的温度(℃)。

9.1.1 1 收入热量总和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ΣQ——收入热量总和(kJ/t);

 Q1、Q2…Q6——加热煤气燃烧热、加热煤气带入显热等,包括入炉煤水分带入的显热共六项(kJ/t)。

9.2 热支出项目计算

9.2.1 焦炭带出的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Q1′——焦炭带出的热量(kJ/t);

 tJ——焦饼平均温度(℃);

 GJ——每吨入炉煤生成焦炭量(kg/t);

 CJ——焦炭在0~tJ℃间的平均比热容[kJ/(kg•℃)]。

式中 AJ•d、CJ•d和VJ•d——分别为焦炭干燥基灰分、固定碳和挥发分的含量(%);

 CAJ和CC——分别为焦炭灰分和固定碳在0~tJ℃间的平均比热容[kJ/(kg•℃)];

 CV——挥发分在0~tJ℃间的体积平均比热容,按焦炉煤气平均比热容计算[kJ/(m3•℃)];

 ρJV——焦炭中挥发分的密度,可按焦炉煤气密度计算(kg/m3)。

为简化焦炭比热容(CJ)计算,可取经验数1.506[kJ/ (kg•℃)],它与计算值将偏离0.6%左右。

9.2.2 焦油带出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Q2′——焦油带出热量(kJ/t);

 GJY——每吨入炉煤生成焦油量(kg/t);

 CJY——焦油气在0~t1h℃间的平均比热容[kJ/(kg•℃)]。

式中 t1h——结焦周期前半期荒煤气平均温度(℃)。

9.2.3 粗苯带出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粗苯带出热量(kJ/)t;

 GB——每吨入炉煤生成粗苯量(kg/t);

 CBQ——粗苯气在0~t1h℃间的平均比热容[kJ/(kg•℃)]。

式中 t1h——结焦周期前半期荒煤气平均温度(℃)。

9.2.4 氨带出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氨带出热量(kJ/)t;

 GA——每吨入炉煤生成氨量(kg/t);

 CA——氨在0~t1h℃间的平均比热容[kJ/(kg•℃)];

 t1h——结焦周期前半期荒煤气平均温度(℃)。

 CA值可查有关资料或按下式计算:

式中 CA——氨在0~th℃间的平均比热容[kJ/(kg•℃)];

 th——结焦周期内荒煤气平均温度(℃)。

式中 th——结焦周期内荒煤气平均温度(℃);

 t1h——结焦周期前半期荒煤气平均温度(℃);

 t2h——结焦周期后半期荒煤气平均温度(℃)。

9.2.5 净煤气带出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当净煤气量为实测所得,其带出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净煤气带出热量(kJ/)t;

 C1h、C2h——分别为0~t1h℃及0~t2h℃间净煤气平均比热容[kJ/(m3•℃)];

 GMQ——每吨入炉煤生成的净煤气量(kg/t);

 ρ0——净煤气密度(kg/m3);

 t1h——结焦周期前半期荒煤气温度(℃);

 t2h——结焦周

期后半期荒煤气温度(℃)。

2 当净煤气量为计算所得,其带出热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 Q5′——净煤气带出热量(kJ/t);

 φ——每小时从炭化室漏入加热系统荒煤气量(m3/h);

 C1h、C2h——分别为0~t1h℃及0~t2h℃间净煤气平均比热容[kJ/(m3•℃)];

 GMQ——每吨入炉煤生成的净煤气量(kg/t);

 ρ0——净煤气密度(kg/m3);

 t1h——结焦周期前半期荒煤气温度(℃);

 t2h——结焦周期后半期荒煤气温度(℃);

 G——全炉每小时装煤量(kg/h)。

9.2.6 水汽带出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水汽带出热量(kJ/)t;

 Q6-1——入炉煤带入水分所消耗的热量(kJ/t);

 Q6-2——化合水在生成过程所消耗热量与其带出热量之和(kJ/t);

 Q6-3——水汽与焦炭反应所消耗的热量(kJ/t);

 CSQ——在0~t1h℃时水汽平均比热容[kJ/(kg•℃)];

 C′SQ——在450~t1h℃时水汽平均比热容[kJ/(kg•℃)];

 C SQ″——在0~450℃时水汽平均比热容[kJ/(kg•℃)];

 t1h——结焦周期前半期荒煤气平均温度(℃);

GSX——每吨入炉煤生成的化合水量(kg/t);

 GS——每吨入炉煤所含水量(kg/t)。

9.2.7 烟气带出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烟气带出热量(kJ/)t;

 V0,MQ——每吨入炉煤所需加热煤气的标准流量(m3/t);

 VR,α2——每立方米煤气在小烟道的空气系数下完全燃烧时的实际烟气量(m3/m3)(通过燃烧计算求得);

 d——不完全燃烧时的烟气量修正系数;

 CF——从0~tF℃间烟气的平均比热容[kJ/(m3•℃)];

 tF——烟气平均温度(℃);

 φ——每小时从炭化室漏入加热系统荒煤气量(m3/h);

 G——全炉每小时装煤量(kg/h)。

当α2≥1时:

当α2<1时:

式中 d——不完全燃烧时的烟气量修正系数;

 α2——小烟道处烟气的空气系数;

 CO、H2、CH4、O2——干烟气中各组分相应体积分数(%)。

9.2.8 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的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Q8′——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的热量(kJ/t);

 V0,MQ——每吨入炉煤所需加热煤气的标准流量(m3/t);

 CO、H2、CH4——干烟气中各组分相应体积分数(%);

 φ——每小时从炭化室漏入加热系统荒煤气量(m3/h);

 G——全炉每小时装煤量(kg/h);

 d——不完全燃烧时烟气量的修正系数;

 VR,α2——每立方米煤气完全燃烧生成的烟气量(m3/m3)。

9.2.9 炉体表面总散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Q9′——炉体表面总散热量(kJ/t);

 qS1——炉体表面散热量(kJ/t);

 qS2——由炉基础传入地下室热量(kJ/t);

 qS3——打开炉门散失热量(kJ/t);

 αf——辐射传热系数[kJ/(m2•h•℃)];

 αa——对流传热系数[kJ/(m2•h•℃)];

 WF——风速(m/s);

 F——每孔炭化室炉体各部位散热面积(m2);

 Tb、Te——分别为炉体表面及环境绝对温度(K);

 tb、te——分别为炉体表面及环境温度(℃);

 A——炉体表面所处位置的散热校正系数;

 散热面向上:A=11.72,竖直散热面:A=9.21,散热面向下:A=6.28

 G′——每孔炭化室的装煤量(t)。

9.2.1 0 差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热平衡各项收入热量总和ΣQ与支出各项热量总和之差,即为差值。

式中 ΔQ——差值(kJ/t);

 ΣQ——各项收入热量之和(kJ/t);

 Q1′、Q2′…Q9′——各项支出热量(kJ/t)。

差值包括未测出的热量及误差。热平衡允许相对差值为±5%,即:

9.3 热平衡表

9.3.1 将热平衡收入、支出热量计算结果填入表9.3.1中。

表9.3.1 热平衡表

9.4 热效率及耗热量

9.4.1 热效率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η——热效率(%);

 ′、′、′、′、′、′——每吨入炉煤的炼焦产品:焦炭、焦油、粗苯、氨、煤气等带出的热量(kJ/)t;

 Q5、Q6——每吨入炉煤中干煤和水分带入的热量(kJ/)t;

 ΣQ——各项收入热量总和(kJ/)t。

9.4.2 耗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湿煤耗热量:每千克湿煤所消耗的计量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qar——湿煤耗热量(kJ/kg);

 QDW——加热煤气低发热量(kJ/m3);

 V0,MQ——每吨入炉煤需消耗的加热煤气标准流量(m3/h)。

2 换算为7%水分的湿煤耗热量

当用焦炉煤气加热时:

式中 qh——换算为7%水分的湿煤耗热量(kJ/kg);

qar——湿煤耗热量(kJ/kg);

 M——入炉煤含水量(%)。

当用高炉煤气加热时:

式中 qh——换算为7%水分的湿煤耗热量(kJ/kg);

qar——湿煤耗热量(kJ/kg);

 M——入炉煤含水量(%)。

当用混合煤气加热时:

其换算系数可按煤气混合比,将上述系数进行加权计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