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崇明县历史上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及其应用

崇明县历史上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及其应用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崇明县历史上开展的第二次土壤普查是在1980~1984年期间完成的。崇明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工作底图为二千分之一比例尺的地块图,该图是根据上海市测绘处提供的二千分之一比例尺的航空影像图或同比例尺平面线划图,经实地调绘后重新绘制的。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同期进行的崇明耕地面积量算工作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这项工作在崇明历史上是第一次,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1.第一次土壤普查

1959年进行的崇明县历史上的第一次土壤普查,限于当时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工作图件精度较低、分析化验条件受到限制,以及受到土壤分类系统尚不够完善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完成五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县级土壤分布图,对县级以下的单元(当时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未予细分;从分类上讲,只是分到土属这一级,对土种未予细分;对各类土壤的养分含量,也只是采用速测的方式。例如,铵态氮采用纳氏比色法,有效磷采用钼蓝比色法,有效钾采用亚硝酸钴钠比色法,硝态氮采用酚二磺酸比色法,酸碱度采用永久色阶比色法等;只对少量样本提交上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进行全氮、有机质等项目按常规法进行测定。

尽管条件如此简陋,但崇明县第一次土壤普查还是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果。这次土壤普查是崇明历史上首次应用发生学分类的方法对本地的农业土壤进行科学的分类,又由于采用了科技人员与农民相结合的方法,农民对土壤的性质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对土壤的耕性、生产性能以及地力等级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该次土壤普查的分类,对各类土壤的生产性能的叙述具有较强的生产性。同时,它对崇明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作了科学的论证,并对各类土壤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一切,均对指导崇明县当时的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第二次土壤普查

崇明县历史上开展的第二次土壤普查是在1980~1984年期间完成的。1979年,在全国科学大会的推动和促进下,我国的科学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国家和地方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大幅增加。为了摸清我国的土地资源,为经济腾飞做好准备,国家农业部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为此,各地政府在省、市、地、县建立了土壤普查工作办公室。为了加强土壤肥料工作,为土壤普查结束之后开展成果推广,还在省、市与地区、县一级相继建立了专业性的事业单位——土壤肥料工作站。全国还根据各省、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按大行政区分成技术协作组,由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进行统一技术指导,主要是统一土壤分类系统、规范土壤分析化验方法、统一成果图件的种类与比例要求以及成果报告的编写方式等,并要求在进行土壤普查的同时,进行各种类型的肥料肥效的田间试验,为土壤普查成果推广做好理论准备。

崇明县第二次土壤普查采取了以专业队伍为主的方针,全县成立了野外普查、分析化验及图件编绘三支专业队伍,逐级完成了大队(即现今的村)、公社(即现今的乡镇)与县三级的野外普查、样品化验及成果图件的编绘工作。在整个工作中,实行了“五个统一”,即统一野外普查、统一分析化验、统一编绘图件、统一整理资料、统一编写报告,保证了土壤分类系统野外实施的一致性和图件资料逐级编绘与汇总的系统性。

崇明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工作底图为二千分之一比例尺的地块图,该图是根据上海市测绘处提供的二千分之一比例尺的航空影像图或同比例尺平面线划图,经实地调绘后重新绘制的。

大队一级的普查成果为“四图”,即二千分之一比例尺的土壤图、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图、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布图、土壤有效钾含量分布图;公社一级(即乡、镇)的普查成果为“七图一报告”,即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土壤图、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图、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布图、土壤有效钾含量分布图、土壤利用改良分区图、土壤生产力评级图、农田地貌图和公社土壤普查报告;县级的普查成果为“六图一书”,即二万五千分之一的土壤图、五万分之一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图、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布图、土壤有效钾含量分布图、土壤利用改良分区图、农田地貌图和《崇明土壤》一书。

崇明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基本摸清了崇明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了解了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初步提出了改良利用意见,为农业区划实行农作物合理布局,实现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因土改良等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同时,通过普及土壤科学知识,培训了土肥条线上的科技人才,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促进了土壤科学的发展。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同期进行的崇明耕地面积量算工作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它利用了二千分之一比例尺的航空影像图作为工作底图,通过实地踏勘进行修正后,在图上进行量算,得到了当时农村各类用地的比较精确的面积。这对于当时农村土地面积的统计,由于习惯亩(相当于0.92市亩)与市亩混淆,长期以来,本地农民常以习惯亩作为上报之种植面积单位;加之,当时进行土地平整,填河并宅等多出来的土地并未列入生产计划,在当时统购统销的政策下,这无疑是改善社员生活的一项资源。因此,实际土地面积超过国家统计面积的现象非常普遍。通过这次面积量算,比较精确地掌握了各个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各类土地的面积,它为政府进行合理规划、正确利用土地资源打下了科学的基础。这项工作在崇明历史上是第一次,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