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粮食安全体系构建

我国粮食安全体系构建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阶段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重点应当是提升粮食流通信息化水平,做到价格和供求信息的公开最大化。所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各级储备粮的管理制度的创新应当是完善粮食储备手段的核心。在进一步加大粮食储备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应当大力发展商业粮食储备,优化储备粮食结构。

从目前及短期角度来看,我国有大量的粮食储备量,且中央一直对粮食问题高度重视,使得目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程度比较高。但中长期的粮食安全保障受到诸多可变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农村实行城镇化政策以来,粮食耕地资源减少、水资源和气候等生态条件逐步恶化,以及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长期不足等诸多因素对我国未来的粮食生产和供给以及粮食安全的保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导致粮食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使我国中长期粮食供求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要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关键是要解决中长期粮食安全问题。

要构建我国粮食安全体系,首先要保持粮食流通中价格体系的动态稳定,其次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形成以粮食流通市场机制运行为主体、第二层次的政府宏观间接调控为重点和第三层次的自愿供给机制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安全保障体系。

7.3.1 提升价格体系的动态稳定性

价格体系的动态稳定直接决定粮食流通参与主体收益的稳定,能够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最大限度地自动协调粮食供求平衡,进而确保粮食产业链的稳定,从而实现保障中长期粮食安全的目标。

我国已于2004年实现了粮食流通的全面市场化,流通对粮食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多学者以及政府管理机构也都认同流通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储备是粮食流通的重要环节,当期的粮食安全主要靠储备进行调节;短时期内的流通可以反作用于生产,从而有效地联结粮食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进而保持粮食市场稳定,确保短期粮食安全。因此,流通对当期粮食安全以及短期粮食安全保障起着直接的作用。粮食流通的形式主要归结为粮食产业链价值增值的过程,市场化的流通运行机制保障中长期粮食安全的机理就是要保证粮食产业链的稳定,确保每个参与其中的主体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收益。产业链稳定机制的核心是竞争定价机制、利益调节机制、沟通信任机制。[1]

同时,应该注重对粮食现货市场价格与期货市场价格的协整。粮食期货市场是粮食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粮食价格机制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期货市场是由众多的期货经纪公司及其大量的会员经过充分竞争形成价格的,能够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市场未来的供求状况,并对未来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对未来价格走势有一定的预期性,能够引导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未来市场趋势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减少生产的盲目性。目前,粮食期货价格在粮食价格体系中已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并对粮食产业链的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期货市场也发展得越来越规范。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提升粮食价格体系的动态稳定性呢?我国的粮食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整合度目前看来已经比较高了,但粮食现货市场价格体系的整合度却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说明我国粮食价格体系的动态稳定性还不是特别高。将粮食市场价格体系的整合度提高,其本质是将粮食流通体制的创新进一步拓展到更深的层次。所以提升粮食价格体系动态稳定性的最根本措施就是通过粮食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各级粮食市场的交易水平以及大力推进粮食流通组织建设,同时这也是粮食流通微观制度创新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粮食价格体系动态稳定性程度的逐步提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实现。

现阶段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重点应当是提升粮食流通信息化水平,做到价格和供求信息的公开最大化。要注重市场价格体系与国家最低收购价格的相互协调,因为与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不同,最低收购价格是由政府确定的,它固然会对粮食安全的保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频繁地运用最低收购价格手段,会降低市场价格在粮食流通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对粮食市场价格体系的动态稳定造成冲击,从而降低粮食产业链的稳定性。所以怎样使这两种价格互相协调而发挥有效作用,保持价格体系的动态稳定,从而有效保障粮食安全,也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

7.3.2 政府应充分发挥间接调控三种手段的作用

政府也要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粮食流通领域进行间接调控。政府进行间接调控的手段主要有三种:粮食直补手段、粮食储备手段以及产销对接手段。粮食直补手段是对粮食价格体系动态不稳定因素的一个修正,可以对生产者收益进行有效的调节;粮食储备手段的实质是对粮食价格体系的动态稳定进行有效的干预;产销对接手段是从粮食供求平衡的空间角度确保整个粮食价格体系的稳定。

(1)粮食直补手段。

我国的粮食直补手段经历了四个阶段,目前的直补手段是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主要是对农民采取综合性收入补贴和生产性专项补贴。其中综合性收入补贴主要是指粮食直接补贴措施,目前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还需要持续下去。

(2)粮食储备手段。

目前,粮食储备手段是与最低收购价格手段紧密联系的,并且以最低收购价格收购的粮食占国家储备粮的比例也非常大。粮食储备手段对保障粮食安全的实质关键在于储备粮的“吐”,即轮换投放手段。我国储备粮的最高储存年限一般为三年,由于粮食品质的要求,必须进行轮换。近几年由于中央储备粮的规模不断扩大,轮换投放大都通过刚刚成立的多个国家的粮食交易中心采取拍卖机制进入粮食市场形成供给,即通过调节供求平衡达到保持粮食价格体系稳定的作用。储备粮的轮换投放有利于保持粮食价格体系的稳定,但是必须把握住投放的时机。当市场粮食价格下跌幅度比较大时,应该实行轮入手段,如果继续采取投放手段则会使粮食价格体系更加不稳定。中储粮总公司是国家的政策性企业,行使实物管理权力,公司直属库和代储企业没有轮换经营权,主要负责按照相关规定实行定期轮换轮入和轮换投放的手段,这就导致储备粮轮换机制不够灵活,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作用。所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各级储备粮的管理制度的创新应当是完善粮食储备手段的核心。在进一步加大粮食储备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应当大力发展商业粮食储备,优化储备粮食结构。

(3)产销对接手段。

产销对接的实质是粮食的区际贸易,主要是指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区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存在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产销对接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以及充分实现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各地区利益的最大化。但各地区之间的比较优势不同,生产粮食较占劣势的地区就得改种其他经济效益更大的作物,比如蔬菜等。要推行产销对接手段,就得加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粮食作物流通通道,加快粮食物流节点建设,加强粮食产销对接的协作机制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