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生态足迹的商洛水源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分析

基于生态足迹的商洛水源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分析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地处秦巴山区的商洛水源地,境内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也是全国为数不多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商洛市政府和人民在保护水源涵养区的同时也积极结合自身优势抓住机遇,以生态立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研究其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变化趋势极具代表性。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课题,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66]。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运用简洁的公式计算出特定区域所能提供和人们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使公众和决策者对该区域的土地供需关系一目了然,是研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一个重要测度模型[167-171]

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是William Rees和Wackernagel研究成果[167-167]。生态足迹模型自提出至今,其方法、理论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从2000年开始发表的《绿色星球年度报告》,报告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1960—2001年全球范围内的150个国家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统计并分析,得出19世纪80年代人类生态足迹首次超过地球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并呈现逐年扩大趋势,2001年人类生态足迹总量为1.35×1010hm2,是同年地球生物圈的生物生产性面积1.13×1010 hm2的1.19倍,而且这种供需不平衡的态势也在逐年被拉大[172]

生态足迹的概念于1999年引入我国,现已经被广泛关注和应用。徐中民等[173]计算了1999年中国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情况;张志强等[174]分析了中国西部12个省区在1999年的生态足迹;张芳怡[175]于2006年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区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比较来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谭子粉等[176]基于生态足迹模对长株潭城市群适度人口容量预测,以测度和比较人类活动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目前生态足迹模型已应用在国内各个领域中,生态足迹方法被不断地完善和发展[177]。生态足迹模型方法已然发展成为当前不断应用、发展和流行的一种全新的区域性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17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重大生态工程,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滞后和人民生活贫困等问题,已影响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安全;同时,中线工程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还将在工程运行后不断暴露出来,生态修复和维护成本不断增加,加之经济高速发展压力,水源地生态可持续性受到严峻考验。可见,如何协调好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防治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当前,地处秦巴山区的商洛水源地,境内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也是全国为数不多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商洛市政府和人民在保护水源涵养区的同时也积极结合自身优势抓住机遇,以生态立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研究其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变化趋势极具代表性。随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13年竣工,2014年12月通水以及2013年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二期工程全面展开,本研究以2013年为例全面展示生态足迹模型数据统计、计算和分析环节,进一步系统评价2009—2013年商洛水源区可持续发展动态状态,以期为商洛水源地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