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后期管理措施(方案)

后期管理措施(方案)

时间:2022-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麦病虫害危害损失率应控制在5%以内。监测预警重点为小麦吸浆虫成虫、小麦蚜虫、小麦白粉病、赤霉病。防治吸浆虫成虫和小麦蚜虫。当吸浆虫开始羽化、产卵,小麦上部有吸浆虫产卵,中下部叶片有小麦蚜虫繁殖时,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10%吡虫啉1000倍液或50%毒死蜱15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时在喷洒穗部的同时,注意喷洒植株中、下部,将栖息于植株中、下部的蚜虫一并消灭。推行一喷三防技术。

后期管理的主要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合理浇水,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二是根外追肥,保持适宜的营养水平;三是加强病虫防治,适当延长叶片功能期。

1.浇好扬花、灌浆水 小麦籽粒形成期间对水分要求迫切,水分不足,导致籽粒退化,降低穗粒数。因此,要及时浇好扬花水。进入灌浆以后,根系逐渐衰退,对环境条件适应能力减弱,要求有较平稳的地温和适宜的水、气比例,土壤水分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为宜。因此,要适时浇好灌浆水,有利于防止根系衰老,以达到以水养根、以根养叶、以叶保粒的作用。

浇灌浆水的次数、水量应根据土质、墒情、苗情而定,在土壤保水性能好、底墒足、有贪青趋势的麦田,浇一次水或不浇水。其他麦田一般浇一次水。每次浇水量不宜过大,水量大、淹水时间长,会使根系窒息死亡

由于穗部增重较快,高产田灌水时要注意气象预报和天气变化,预防浇后倒伏,一般做到无风抢浇,小风快浇,大风停浇,昼夜轮浇。

后期停水时间,还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在正常年份以麦收前7~10天比较适宜。过早停水,会使籽粒成熟过快,影响粒重。多雨年份应提早停水。对于土壤肥力高及追氮肥量大的麦田,灌浆期叶色仍浓绿不退,也应提早停水,以水控肥,防止贪青晚熟。

2.合理追肥,保持适宜的营养水平 小麦开花到乳熟期如有脱肥现象,可以用根外追肥的方法予以补充。苗情差的情况下,后期叶面喷肥尤其重要。各地试验证明,开花后到灌浆初期喷施叶面肥有增加粒重的效果。据唐山地区多点试验,增产幅度达4.7%~14.4%。叶面肥的适宜浓度为尿素1%、硫酸铵2%、氯化钾硫酸钾1%、磷酸二氢钾0.2%~0.3%、硝酸钾2%、草木灰10%(浸出液)、硼砂或硼酸0.2%、硫酸锌0.2%、稀土微肥0.03%、亚硝酸钠0.02%、光合微肥0.2%、抗旱剂1号0.1%等,此外还有小麦专用微肥、丰产宝、喷施宝、绿风95、翠竹植物生长剂等复合营养剂。要根据使用目的合理选择,喷施浓度不可过大。

喷药应选在无风的阴天或晴天上午10时以前,下午16时以后进行。中午气温高,不宜喷施。一般要避开扬花期,以免影响小麦的正常授粉和受精。若需在扬花期喷肥,应尽可能避开上午9~11时和下午15~18时两个扬花高峰时段。

3.加强病虫害防治 白粉病、锈病、蚜虫、黏虫、吸浆虫等是小麦后期常发性病虫害,纹枯病在个别地块常严重发生,个别年份的赤霉病等也常有发生,这些病虫害对千粒重影响很大。准确做好病虫测报,及时防治,是增粒重、增产量的重要措施。

小麦病虫害危害损失率应控制在5%以内。防治策略: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监测预警重点为小麦吸浆虫成虫、小麦蚜虫、小麦白粉病、赤霉病。根据不同地区病虫发生种类的异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抓好适期早治,一喷三防,一药多效。

(1)防治吸浆虫成虫和小麦蚜虫。当吸浆虫开始羽化、产卵,小麦上部有吸浆虫产卵,中下部叶片有小麦蚜虫繁殖时,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10%吡虫啉1000倍液或50%毒死蜱15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时在喷洒穗部的同时,注意喷洒植株中、下部,将栖息于植株中、下部的蚜虫一并消灭。一定要注意喷药时间,扬花前喷,白天均可;扬花期喷药,一定要避开小麦开花高峰期,防止产生药害,导致花而不实或秕粒的产生。

(2)推行一喷三防技术。需同时兼治白粉病、锈病等病害时,在防治吸浆虫成虫和蚜虫的药液中按1500~2000的稀释倍数加12.5%烯唑醇、25%戊唑醇或按1000倍的稀释倍数加20%三唑酮、50%多菌灵混合喷雾,可以同时防治白粉病、纹枯病、叶枯病等。在药液中加叶面肥,达到一喷多防的效果,发挥防治病虫、抵御干热风、增粒重的多重作用。

(3)及时拔除禾本科恶性杂草。节节麦、野燕麦、雀麦、看麦娘等比小麦成熟早,要在小麦抽穗灌浆前彻底拔除干净,并带出田外,将其消灭在结籽之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