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矿体厚度图片

矿体厚度图片

时间:2024-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年平均蒸发量为1955.3mm,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4倍,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是故城县气候的主要特点。县境内地表水资源来自降水所产生的径流及过境水。故城县共有4条河流:卫运河、东沙河、江江河、清凉江等。全县可利用地表水主要以客水为主,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故城县地表水可利用量有所增加。

(一)自然气候

故城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冷暖干湿差异较大,春季少雨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气候凉爽,冬季寒冷少雪。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和雨热同季等特点。据1955~2008年气象资料记载,历年平均气温12.9℃,≥0℃的积温4888.8℃,极端最高气温41.9℃,极端最低气温-21.2℃。年平均降水量575.4mm,主要集中在汛期(7~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7%左右。年平均蒸发量为1955.3mm,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4倍,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是故城县气候的主要特点。年无霜期平均19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36.2小时,全年日照率为60%。由于光热资源丰富,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可满足小麦玉米、棉花、杂粮、蔬菜及各种果树的生长。

(二)水文地质

故城县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

1.地表水 故城县有南运河、卫运河、清凉江、江江河、东沙河、辛堤干渠、青年渠、武北沟等多条河渠用于行洪、灌溉、排涝。进入20世纪70年代,过境水逐年减少,河渠道多有干涸。至2009年底,全县有3亩以上坑塘不足800个,蓄水能力2577万立方米。多年降水偏少,多年无水。县境内地表水资源来自降水所产生的径流及过境水。

(1)降水。1961年,故城县有统计数据以来,历年均降水量为528.6mm。最多的1964年为1001.3mm,最少的1972年为279.7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历年各季平均降水量:春、夏、秋、冬分别为70.1mm、352.8mm、91.1mm和14.6mm,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为13%、67%、17%和3%。一日最大降水量为220.9mm,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为104天。历年平均降雨天数为76天,降雪天数为10天。降雨天数最多为100天,出现在2003年。降雨天数最少的是47天,出现在1965年。降雪天数最多的是26天,出现在2001年。降雪天数最少的是1天,出现在1977年。历年积雪最大深度平均值为6.7cm,最大深度为19 cm,次大深度为18cm。平均降雪初日在12月1日,终日在3月12日。降雪最早初日在10月31日,最晚初日在1月2日。降雪最早终日在1月15日,最晚的终日在4月28日。

(2)客水。客水由本县境内的河道、坑塘、渠道等载体进行引、蓄、供、排。故城县共有4条河流:卫运河、东沙河、江江河、清凉江等。全县入境水量57633.4万立方米,平均出境水量44978.3万立方米,入出境差12655.1万立方米。

(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情况:全县自产水资源主要形成于汛期,此时雨水充足,农田一般不需要灌溉,河渠因防洪不敢蓄水,其利用率极低。全县可利用地表水主要以客水为主,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故城县地表水可利用量有所增加。

2.地下水 故城县境内地下水系第四系水文地质,厚度550m左右,含水沙较薄,总厚度40~70m。岩性以粉细沙为主,偶夹中细沙或中粗沙。含水层滴水性较好,平均单位滴水量5~20吨/(时·m),其中部分咸水厚度100~220m。县内第四系地层中地下水自上而下分为浅层淡水、咸水和深层淡水。

(1)浅层淡水。县内淡水分布面积737.1 km2,占总面积的78.2%。主要储存第四系全新流地层的细沙,亚沙土孔隙及黏土裂隙中,为潜水或微承压水。在卫运河、南运河沿岸及东沙河两岸,呈西南东北向条带状或片状分布。自东向西面积由大到小,沙层由厚到薄,富水性由强到弱,其中底板埋深在30m以上的207.2km2,主要分布在军屯,建国,西半屯、武官寨东部,郑口、青罕南部,故城、夏庄沿运河一带。含水沙层厚度10~15m,最厚处20m,岩性以细粉沙为主,富水性较强,单位涌水量(指水位下降一半每小时出水量)5~7cm3/(h·m)。底板埋深在20~30m的154.4km2,主要分布在郑口、青罕北部,辛庄,里老南部,夏庄西部古河道流经区域,含水沙层厚度5~10m,岩性以粉沙和细粉沙为主,属中等富水区,底板埋深在5~20m的375.5km2,主要分布在西半屯西部、饶阳店、三郎、坊庄乡,大部呈片状,局部呈带状分布,含水沙层厚度1~5m,岩性以粉沙为主,属弱富水性区域,单位涌水量1~5cm3/(h·m)。

(2)咸水。县咸水出露面积204.9km2,占总面积的21.8%,主要分布在清凉江以东至江江河以西的河沟地带,呈零星片状分布于浅层淡水之间,从地表看咸水分布不多,但在浅层淡水底板之下,普遍分布着一层厚度较大的咸水体,顶板埋深0~50m,自西向东及东南逐渐加厚,底部呈波浪状。

(3)深层淡水。咸水体以下为深层淡水,均为承压水。根据地层特征和开采条件,分为四个开采段。第一开采段,底板埋深190~220m,向东缓倾。含水层以粉、细沙为主,偶见中沙,沙层总厚度10~20m。单位涌水量小于10cm3/(h·m)。因咸水底板埋深大,故本段淡水沙层厚度小,一般不能单独成井。第二开采段,底板埋深280~320m,向东缓倾。含水层为细中沙、中细沙及少量粉沙,偶见粗沙,沙层总厚度20~40m。单位涌水量5~15cm3/(h·m),水温20~23℃。为县内深层淡水主要开采段,多与第一开采段混合成井。第三开采段,底板埋深400~450m,向东缓倾。含水层以中细沙为主,夹中粗沙、细沙、粉沙,沙层总厚度40~50m。水量与第二开采段基本相同,水温略高。第四开采段,底板埋深450~510m,向东缓倾。含水层主要为细沙,次为中沙,沙层总厚度28~34m。单位涌水量5~10cm3/(h·m)。第三、四段有少量开采。全县水资源可利用量10423万立方米,其中浅层水5183.1万立方米,深层水5239.9万立方米。

3.地质

(1)基底构造。故城县地处二级构造单元——华北断坳中,无极—衡水大断裂呈北西—南东向经故城县北部,消失于德州南,断裂形态在县境内不太明显。以大断裂为界,北部为三级构造单元沧州台拱中的景县断凸,前第三系基岩顶板埋深1100m左右;南部为三级构造单元临清台陷中之故城断凸,前第三系基岩埋深1100~1400m,于故城县境向斜中达3300m,沧州—大名深断裂,经故城东北角呈南西向延伸;西部以武城断裂与大营断凹相隔。

(2)地层。故城县属华北地层区,于太古代—早元古代变化岩系褶皱基底上,不整合地覆盖着轻微变质之地台型海相中元古界,后沉积稳定型之海相寒武系与奥陶系,自晚奥陶世起至中石炭世前沉积缺失。中石炭纪与二迭世纪始,出现海陆交互相到陆沉积,至此,除第四纪外再未受海侵。前第三系地层:顶板埋深1100~1400m,局部达3300m。故城县东南部为中元古界之雾迷山组,主要由碳酸盐岩系——白云岩组成。西部为古生界之寒武奥陶系地层,地层发育完整,最后达千余米,为一套海相沉积之碳酸盐岩,多见灰岩、页岩、白云岩。中东部为古生界碳二迭系,厚达千米左右,由砂岩、页岩夹海相灰岩与煤层组成。东北部有小范围的中生界地层,为路相碎硝岩、砂、砾岩、泥岩、油页岩及煤层组成。第三系地层:主要有上第三系之馆陶组、明化镇组。顶板埋深500~550m,主要由河湖相砂岩、泥岩组成。第四系地层:顶板为地表、河湖相堆积之松散型黏土、沙质黏土、黏质沙土夹各类沙层组成,呈迭层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