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相关技术性设置

相关技术性设置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句话在后期制作时会被剪掉,这样孤单的“2000年”这句话在此便显得不知所云了。因此受访者这时要说“我是2000年参加工作的”,如此他说话的意义才显得完整。随着当代社会法治建设的推进和人们依法办事意识的提高,纪录片制作者也需要更多地留意自己的拍摄活动的法律保障。

除了采访者与受访者的交流技巧以外,制作者还要考虑一些技术问题,其具体设置不仅仅是如何操作的问题,还是对采访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的问题。

(一)观众交流式

这种采访机位设置方法是,采访者坐在摄像机镜头的下方,同时受访者坐在其对面,如此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即受访者与采访者及摄像机面对面的态势。这样在画面上观众是看不到采访者的,所见到的是受访者几乎直视镜头在说话。如果后期制作时将采访者的问话剪掉,那么其效果就是采访者消隐不见,只有受访者面对着镜头在作独白,而此时镜头就代表观众的眼睛,因此也就是受访者在对观众说话。这正是这种机位所追求的效果,一种推心置腹般的真诚互动感,采访者不断代表观众将他们最关心而感兴趣的问题提给受访者,然后就像观众一道坐在受访者的对面,凝神等待其回答,大家可以将其表情、眼神和所有体态语言看得一清二楚,而他所有的思想、感情、个性、格调乃至怪癖,都将在画面上显露无遗。

(二)对象交流式

这种机位的设置法是将摄像机放置在受访者的对面,但采访者不再位于摄像机镜头下,而是在摄像机旁边,使受访者在画面中看上去是对着镜头之外的采访者说话。这实际上是如实告诉了观众镜头和采访者的存在,破坏了受访者直接面对观众的幻觉,使观众知道这是受访者在面对媒体时的说话和表现,是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交谈不一样的,从而能以另一种理念来体验和理解人物采访的真实感。另外,既然观众已经看到受访者与画外某个人的交流,则采访者的声音就成为可以运用的元素了。

(三)采访者出镜式

此种情形下已经无所谓机位了,采访者往往与受访者一同出现在镜头中,或者被当作受访者一样对待,而成为被采访对象的一部分了。这就是介入式纪录片的采访方式,采访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为事件中的人物,与被摄对象有相当多的互动,影响着乃至推动着事件的发展。此时,摄像机往往关注着采访者的行动和说话,并将他与受访者的互动情形细致地拍摄下来,从而为揭示被摄对象的行为及其说话的真相提供生动的素材。这是侵入现实内部,与其碰撞冲突,然后从战场的火花和碎片中显示其真相的方式。迈克•摩尔的《科伦拜恩的保龄》所展示的正是这种方式,通常机位设置中采访者的位置变换和观众的位置虚拟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采访者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他已经不能满足于只让受访者说话,他觉得自己上去帮着说话会更有效些。

如果打算在后期制作中将采访者提问的声音剪掉,那么在采访开始之前就要交代受访者,在每一次回答问题时要将采访者的问题再重复一次。比如,采访者问:“你是什么时候参加工作的?”受访者也许会说:“2000年”。但由于“你是什么时候参加工作的?”这句话在后期制作时会被剪掉,这样孤单的“2000年”这句话在此便显得不知所云了。因此受访者这时要说“我是2000年参加工作的”,如此他说话的意义才显得完整。

为了使受访者在最终画面上显得情绪最饱满、说话最生动、流畅,在采访时最好做到所有问答过程一次完成,既不要预先排演,也不要在半途中因为制作者的错误而让受访者重复自己说过的话,否则就会显得虚假而干巴,因为在造作的情境中或者真实情境已经时过境迁,受访者的感情无法凭空复制出来,因此“一次最佳”是最好的原则。

随着当代社会法治建设的推进和人们依法办事意识的提高,纪录片制作者也需要更多地留意自己的拍摄活动的法律保障。为避免事后纠纷,同时保证自己所拍素材的使用权,最好在拍摄完成之后与受访者签订一份采访同意书。在中国这样一个在文化传统方面地区差异较大的国度,其契约性不一定要以金钱方式来体现,也可以用某种有特定纪念意义的物品代替,关键是完成了这样一个环节,并使双方感觉适宜就好。

【思考与练习题】

1.以事件为核心的采访和以人物为核心的采访的差异在哪里?

2.优秀的采访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3.完成一次采访的技术性设置有哪些?

4.以学校的某教学名师为采访对象,完成一次采访和拍摄过程,事先要设计好相关的问题、临时预案等采访相关事项,并设计好临场的拍摄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