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性状
1.花萼
由表3-15得知,萼片以无茸毛为主,共417株,占总样本数的79.28%。其中,野生型古茶树全无茸毛,栽培型古茶树无茸毛的共394株,占栽培型样本数的78.33%,占总样本数的74.90%。
表3-15 萼片茸毛
由表3-16得出,不论是野生型或栽培型茶树,其花萼色泽绝大多数为绿色,共527株,占总样本数的98.14%,尤其是野生型古茶树,23株全为绿色。
表3-16 萼片色泽
2.花瓣
由表3-17得知,花瓣色泽绝大多数为白色,共511株,占总样本数的94.11%。其中,25株野生型古茶树全为白色;栽培型古茶树为白色的共486株,占栽培型样本数的93.82%;其余淡红色和微绿色分别为11株和21株,分别占栽培型样本数的2.12%和4.05%。
表3-17 花瓣色泽
由表3-18得知,古茶树的花瓣质地差异较为明显。其中,野生型古茶树质地厚,共22株,占野生型样本数的95.65%;质地薄的仅1株,占野生型样本数的4.35%。栽培型古茶树绝大多数质地薄或中,共478株,占栽培型样本数的93.54%;质地厚的共33株,占栽培型样本数的6.46%。
表3-18 花瓣质地
3.花柱
由表3-19得知,野生型和栽培型花柱裂位差异性不明显,大多以浅裂和中裂为主,共516株,占总样本数的96.81%;深裂仅在栽培型古茶树中观测到,共16株,占总样本数的3.00%。
表3-19 花柱裂位
花柱开裂数是茶树植物分类上的重要依据之一,由表3-20可看出,野生型古茶树与栽培型在花柱开裂数上存在明显差异,野生型以5裂或5裂以上为主,共20株,占野生型样本数的87.0%。栽培型以3裂为主,共495株,占栽培型样本数的96.49%。
表3- 20 花柱裂数
4.子房
子房茸毛也是茶树植物分类上的重要依据之一。从表3-21得知,子房以有毛为主,共499株,占总样本数的93.27%;无毛的仅36株(野生型1株,栽培型35株),占总样本数的6.73%。
表3-21 子房茸毛
(二)数量性状
由表3-22知,花冠直径、萼片数、花瓣数、花瓣长、花瓣宽和花柱长遗传的多样性均较为明显,其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萼片数<花瓣数<花柱长<花瓣长<花瓣宽<花冠直径。
表3-22 茶树花器官差异性
1.花冠
23株野生型茶树的花冠直径均值为6.9 cm,502株栽培型茶树均值为3.2 cm,表明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就花冠大小的分布范围而言,野生型茶树主要分布范围为6.4~7.2cm,共15株,占野生型样本数(23株)的65.22%,占样本总数(525株)的2.86%;栽培型茶树主要分布范围为3.0~4.0 cm,共299株,占栽培型样本数(502株)的59.56%,占样本总数(525株)的56.95%。525株古茶树花冠大小最具特异性的植株如下:
花冠直径,野生型茶树最大的为8.6 cm,是勐海县格朗和乡帕真村委会编号MH2014-154芹菜塘野茶(大理茶);最小的为5.5 cm,是勐海县勐宋乡蚌龙村委会编号MH2014-100蚌龙2号野茶(大理茶C. taliensis)。栽培古茶树最大的为5.2 cm,是景洪市勐龙镇曼伞村委会拿伞老寨村小组编号MH2014-063曼伞老寨3号大茶树(普洱茶);最小的为1.3 cm,分别是勐海县勐遮镇曼令村委会曼令大寨编号MH2014-213曼令大寨大茶树(普洱茶)、勐腊县易武乡易武村委会大园村小组编号ML2014-021易武大茶树(普洱茶)和勐腊县象明乡倚邦村委会曼拱村小组编号ML2014-137象明小叶茶(茶)。
2.萼片
萼片数范围为4~7枚,野生型古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的均值均为5枚,表明两者无差异性。就分布范围而言,野生型茶树具5枚的共计22株,占野生型样本数(23株)的95.65%,占样本总数(533株)的4.13%;栽培型具5枚的共计489株,占栽培型样本数(510株)的95.88%,占样本总数(533株)的91.74%。533株茶树萼片数最具特异性的植株如下:
野生型最多的为6枚,是勐海县格朗和乡帕真村委会编号MH2014-154芹菜塘野茶(大理茶C. taliensis),而其余的均为5枚。栽培型最多的为7枚,是勐腊县象明乡曼林村委会曼林村小组编号ML2014-102曼林2号小叶种茶(茶);最少为4枚,是勐腊县易武乡麻黑村委会一队村小组编号ML2014-045麻黑大茶树(普洱茶)和勐海县布朗山乡班章村委会老班章村小组编号MH2014-343老班章9号大茶树(普洱茶)。
3.花瓣数
23株野生型茶树的花瓣数均值约为10枚,506株栽培型茶树均值约为6枚,表明两者花瓣数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就古茶树花瓣数的分布范围而言,野生型茶树主要为10~11枚,共21株,占野生型样本数(23株)的91.30%,占样本总数(529株)的3.97%;栽培型茶树主要为6~7 枚,共469株,占栽培型样本数(506株)的92.69%,占样本总数(529株)的88.66%。529株茶树花瓣数最具特异性的植株如下:
野生型花瓣数最多的为11枚,是勐海县格朗和乡帕真村委会编号MH2014-146雷达山2号野茶(大理茶);最少9枚,是勐海县勐宋乡蚌龙村委会编号MH2014-099蚌龙1号野茶(大理茶)。栽培型最多的为10枚,是景洪市勐龙镇勐宋村委会曼加干村小组美富村编号JH2014-051曼加干边7号大茶树(普洱茶);最少为4枚,是勐海县布朗山乡班章村委会老班章村小组编号MH2014-343老班章9号大茶树(普洱茶)。
4.花瓣长宽
由表3-22可知,21株野生型茶树的花瓣长均值为2.8 cm,502株栽培型茶树均值为1.9 cm,表明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花瓣长度,野生型茶树主要在2.4~3.2 cm,共17株,占野生型样本数(21株)的80.95%,占样本总数(523株)的3.25%;栽培型茶树主要在1.4~2.5 cm,共474株,占栽培型样本数(502株)的94.42%,占样本总数523株的90.63%。523株茶树花瓣长度最具特异性的植株如下:
野生型茶树中最长的为3.4cm,是勐海县格朗和乡帕真村委会芹菜塘编号MH2014-154芹菜塘野茶(大理茶);最短的为2.4 cm,是勐海县勐宋乡蚌龙村委会编号MH2014-106蚌龙8号野茶(大理茶)。栽培型古茶树中最长的为3.3 cm,是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村委会拔马寨村小组编号MH2014-051拔马大茶树(普洱茶);最短的为1.1cm,是勐海县西定乡西定村委会布朗西定小组编号MH2014-212布朗西定大树茶(普洱茶)。
21株野生型茶树的花瓣宽均值为2.5 cm,502株栽培型古茶树均值为1.6 cm,表明两者之间花瓣宽度同样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就两者花瓣宽度而言,21株野生型茶树主要在2.2~2.7 cm,共16株,占野生型样本数(21株)的76.19%,占样本总数(523株)的3.06%;栽培型茶树主要在1.2~1.9 cm,共400株,占栽培型样本数(502株)的79.68%,占样本总数(523株)的76.48%。523株古茶树花瓣宽度最具特异性的植株如下:
野生型茶树花瓣最宽的为2.9 cm,是勐海县格朗和乡帕真村委会编号MH2014-154芹菜塘野茶(大理茶);最小的为2.1 cm,是勐海县勐宋乡蚌龙村委会编号MH2014-100蚌龙2号野茶(大理茶C. taliensis)。栽培型古茶树花瓣最宽的为3.0cm,是景洪市勐龙镇勐宋村委会曼加坡坎村小组编号JH2014-031哈爬兰大叶茶(普洱茶);最小的为0.3cm,是勐腊县易武乡曼腊村委会张家湾村小组编号ML2014-068张家湾小叶茶(茶)。
5.花柱长
由表3-22可知,23株野生型茶树的花柱长均值为1.5 cm,501株栽培型茶树均值为1.0 cm,表明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23株野生型主要分布在1.3~1.5 cm,共22株,占野生型样本数(23株)的95.65%,占样本总数(524株)的4.20 %;栽培型主要在0.8~1.2 cm,共417株,占栽培型样本数(501株)的83.23%,占样本总数(524株)的79.58%。524株古茶树花柱长度最具特异性的植株如下:
野生型花柱最长的为1.5 cm,是勐海县勐宋乡蚌龙村委会编号MH2014-109蚌龙10号野茶(大理茶C. taliensis)和勐海县格朗和乡帕真村委会编号MH2014-154芹菜塘野茶(大理茶);最短的为1.0 cm,是勐海县格朗和乡帕真村委会编号MH2014-149雷达山5号野茶(大理茶)。栽培型的最长为1.9 cm,是勐腊县易武乡曼腊村委会张家湾村小组编号ML2014-067张家湾小叶茶(茶);最短的为0.4 cm,是勐腊县象明乡曼林村委会曼林村小组编号ML2014-098曼林大茶树(普洱茶)。
综上所述,在花器官的数量性状上,野生型古茶树极小值、极大值、均值和标准差总体较栽培型大,而变幅和变异系数较栽培型小,这与野生型茶树和栽培型茶树的遗传多样性丰富程度相符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