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尾藻海之谜

马尾藻海之谜

时间:2022-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去死海治疗的人中85%能够完全康复或大有好转。因此,高浓度的盐分,可对多数蛋白质产生脱水效应。参加这项研究的几位科学家认为,揭开死海有生物存在之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据统计,湖区每年约发生大小地震2000次。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贝加尔湖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然而,地质研究结果显示,贝加尔湖地区长时间以来一直是陆地,贝加尔湖是在地壳断裂活动中形成的断层湖,从而否定了湖中海洋生物是海退遗种的说法。

第四章 海洋湖泊篇

死海不死之谜

死海是位于西南亚的著名大咸湖,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是世界最低洼处,因温度高、蒸发强烈、含盐度高,达25%~ 30%,据称除个别的微生物外,水生植物和鱼类等生物都不能生存,故得死海之名。当滚滚洪水流来之期,约旦河及其他溪流中的鱼虾被冲入死海,由于含盐量太高,水中又严重缺氧,这些鱼虾必死无疑。死海也因此闻名。

死海地处东非大裂谷尾端的约旦河谷地,南北长75千米,东西宽5~ 10千米,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146米。它实际上是一个内陆湖泊。

在死海中游泳非常有趣。因为海水含盐量高,浮力大,人在其中游泳就像软木塞般荡漾在水面,不用担心溺水。只要你一跳下水,身子立即被抛在水面,当你进入水中,只要保持身体平衡就能自由自在地戏水,蹲着、站着、盘腿坐着,甚至可迈开八字步行走。玩累了,两手一张,仰天一躺,在海面上享受着海风,身子像轻舟顺风漂荡,闭目养神,舒服极了。

死海海水对治病有奇效。在死海中游完泳,再在海滩上行走,湿漉漉的身上被太阳晒干后起一层白色粉末,白粉中含有的钾盐、硫黄等能治风湿病、关节炎和哮喘病。每年有不少游客慕名来此“就医”,特别是治牛皮癣有特效。古罗马人用死海的沥青治疗角斗士的伤口,王公大臣们经常在死海的海水里沐浴治病。据说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曾把死海的泥土作为美容品使用。去死海治疗的人中85%能够完全康复或大有好转。

那么死海真的就没有生物存在了吗?

美国和以色列的科学家,通过研究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底:就在这种最咸的水中,仍有几种细菌和一种海藻生存其间。原来,死海中有一种叫做“盒状嗜盐细菌”的微生物,具备防止盐侵害的独特蛋白质

众所周知,通常蛋白质必须置于溶液中,若离开溶液就要沉淀,形成机能失调的沉淀物。因此,高浓度的盐分,可对多数蛋白质产生脱水效应。而“盒状嗜盐细菌”具有的这种蛋白质,在高浓度盐分的情况下,不会脱水,能够继续生存。

嗜盐细菌蛋白又叫铁氧化还原蛋白。有关科学家运用X线晶体学原理,找出了“盒状嗜盐细菌”的分子结构。这种特殊蛋白呈咖啡杯状,其“柄”上所含带负电的氨基酸结构单元,对一端带正电而另一端带负电的水分子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所以,能够从盐分很高的死海海水中夺走水分子,使蛋白质依然逗留在溶液里,这样,死海有生物存在就不足为奇了。

参加这项研究的几位科学家认为,揭开死海有生物存在之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类似氨基酸的程序,有朝一日移植给不耐盐的蛋白质后,就可使不耐盐的其他蛋白质,在缺乏淡水的条件下,在海水中也能继续存在。

死海是“世界最低点,地球的肚脐”,位于约旦和以色列之间一个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关于死海的传奇,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神秘的贝加尔

贝加尔湖是亚欧大陆上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中国汉代“苏武牧羊”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贝加尔”一词源于当地的布里亚特语,意为“天然之海”。它的湖型狭长弯曲,宛如一轮明月镶嵌在西伯利亚南缘。其中,长636千米,相当于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之间的距离,平均宽48千米,最宽处79.4千米,面积达31 500平方千米。

贝加尔湖的湖水来自于色棱格河等大大小小336条河流,水量极端丰富。湖水由安加拉河流出,河水十分湍急,从其宽阔的石子河床上迅疾流逝,一路向北奔向叶尼塞河,最终汇入北冰洋。

贝加尔湖湖中有岛屿27个,最大的是奥利洪岛,面积约730平方千米。湖水结冰期长达5个多月,湖滨夏季气温比周围地区约低6℃,冬季约高11℃,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

贝加尔湖湖水澄澈清冽,且稳定透明(透明度达40.8米),为世界第二。总蓄水量为23 600立方千米,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蓄水量的总和,约占全球淡水湖总蓄水量的1/5。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湖底为沉积岩,第四纪初的造山运动形成了该湖周围的山脉,湖区地貌基本形成的时间迄今约2500万年。贝加尔湖下面存在着巨大的地热异常带,火山与地震频频发生。据统计,湖区每年约发生大小地震2000次。

贝加尔湖四周群山环抱,溪涧错落,原始林带苍翠、风景奇丽,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写道:“贝加尔湖异常美丽,难怪西伯利亚人不称它为湖,而称之为海。湖水清澈透明,透过水面像透过空气一样,一切都历历在目。温柔碧绿的水色令人赏心悦目。岸上群山连绵,森林覆盖。”这的确是贝加尔湖的不朽赞歌。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贝加尔湖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例如,湖水一点不咸,也就是说它与海洋不相通,但却生活着地地道道的海洋生物,如海豹、海螺、海鱼和龙虾。

又如贝加尔湖里长有热带的生物,像贝加尔湖藓虫类动物,其近亲就生活在印度的湖泊里;贝加尔湖水蛭在我国南方淡水湖里才能见到;贝加尔湖蛤子,只生存在巴尔干半岛的奥克里德湖。

而最使科学家感兴趣并且迷惑不解的是,贝加尔湖中生活着许多地地道道的海洋生物,这也正是贝加尔湖的不同寻常之处。世界上的淡水湖中,只有贝加尔湖湖底长着浓密的“丛林”——海绵,海绵中还生长着奇特的龙虾。

可是,人们始终不明白,贝加尔湖的湖水一点也不咸,为什么会生活着如此众多的“海洋生物”呢?对此,科学家们作了种种推测。

最初的时候,一些科学家认为,地质史上贝加尔湖是和大海相连的,海洋生物是从古代的海洋进入贝加尔湖的。

前苏联科学家维列夏金认为,这是地壳变动的结果。他根据古生物和地质方面的材料推测,中生代侏罗纪时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曾有过一个浩瀚的外贝加尔海。后来由于地壳变动,留下了内陆湖泊——贝加尔湖。随着雨水、河水的不断加入,咸水变淡,而现在的“海洋生物”就是当时遗留下来的。

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在贝加尔湖附近打了几口很深的钻井。不过,从取上来的岩芯样品中,人们并没有发现任何关于中生代的东西。也有一些材料证明,没有中生代的沉积层,只有新生代的沉积岩层。

然而,地质研究结果显示,贝加尔湖地区长时间以来一直是陆地,贝加尔湖是在地壳断裂活动中形成的断层湖,从而否定了湖中海洋生物是海退遗种的说法。

那么,湖中的“海洋生物”到底从何而来呢?它们又是怎样进入湖中的呢?目前科学界依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金沙江之谜

众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是弯弯曲曲的。河流弯曲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不同造成的,因此河流总是在地球大地上划出一条条平滑和缓的曲线。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有的河流在它的流程中,可能会产生十分突然的拐弯,金沙江上的大拐弯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因此有“万里长江第一弯”之称。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它和怒江澜沧江等大河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发源,然后几乎彼此平行地一齐向南流淌,在青藏高原的东侧切成几列深邃的平行河谷。而在河谷与河谷之间,就是一条条大致平行的高山,这就是我国有名的横断山脉。

在这三条河流中,金沙江最靠东边。起初,金沙江也是由北向南流的,可是当流到云南省境内的石鼓动村北时,江流突然折转向东,而后又转而向北,在只有几千米路的距离内,差不多来了一个180度的大拐弯。金沙江流过石鼓村以后,坡度骤然加大,江水在只有几十米宽的深谷中呼啸奔腾。大江两岸,一边是玉龙雪山,一边是哈巴雪山,从江底到峰顶高差3000多米,形成世界上最壮丽的峡谷,这段峡谷就是大名鼎鼎的“虎跳峡”。

千百年来,万里长江第一弯曾使许多到过这里的旅行者迷惑不解。就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江边的居民们也弄不清这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于是就产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而科学工作者则想对这样一种独特的河流形态做深入研究,最后揭开金沙江的发展历史

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从前金沙江并没有今天的大拐弯,而是和怒江、澜沧江等一起并肩南流。就在金沙江与它的伙伴们一起南流的时候,在它东面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条河流由西向东不停地流淌着,我们不妨叫它“古长江”。急湍的古长江水不断地侵蚀着脚下的岩石,也不断地向西伸展着。时间一长,终有那么一天,古长江与古金沙江相遇了。它们相遇的地点就在石鼓村附近。

想想看,两条大河相遇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古长江地势比起古金沙江要低得多,滔滔的金沙江水受到古长江谷地的吸引,自然掉头向东。于是,金沙江就成了长江的一部分。

这种现象,在地貌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河流袭夺”。河流袭夺这个词起得非常生动。一条本来流得好好的河流,竟然被另一条毫不相干的河拦腰斩断,把它掠夺到自己的怀抱里。

“河流袭夺”说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那就是在今天的金沙江石鼓大拐弯的南方,也就是人们认为的当年金沙江流过的地方,还真的有一条小小河流——漾濞江。漾濞江的源头与石鼓村的距离也不是很远,那里还有一条宽阔的低地。这里虽然没有河流,可是仍然是一种河谷的形态。“袭夺说”的支持者认为,古金沙江被古长江袭夺以后,江水虽然被古长江袭夺而去,但当年的河谷还在,漾濞江也还存在,那也是古金沙江的遗迹。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这里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古长江与金沙江相互连通的河流袭夺事件,今天的金沙江之所以会发生这样奇怪的拐弯,只不过与当地地壳断裂有关。他们发现,在石鼓以下的虎跳峡是沿着一条很大的断层发育起来的。金沙江在它流淌的过程中,碰巧遇到这条断层,河流不得不来了一个大拐弯。

这两种意见争论了许多年,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取得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不同意见并不奇怪。要知道,我们所讨论的现象,是发生在几十万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地质现象,谁也没有亲眼看见过长江是怎样把金沙江袭夺而去的。另外,年代又距离我们那么遥远,不管袭夺也好,还是沿着一条断裂带流淌也好,当时留下来的遗迹,已经被无情的风雨侵蚀得面目全非了。所以,即使研究者用了很大的精力,他们提出的看法也难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由此可见,要使一个科学的假说得到普遍的认可,还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拿出更多的证据。

马尾藻海之谜

在大西洋上,美国东南沿海区,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北大西洋海岭之间,有一片广阔的海域,叫做马尾藻海。在马尾藻海上有一群小岛,称为百慕大群岛。大致以百慕大(群岛)为顶角,大安的列斯群岛北部沿岸为底边,作出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地区,就是近几十年来引起全世界极大关注、举世闻名的百慕大三角区。

百慕大三角地区是一个阳光明媚,碧水盈盈的美丽海域,有墨西哥暖流、北赤道暖流和加那利寒流等北大西洋洋流在这里流过,使它成为一个洋流中心和热能聚集的场所。这个海域的海底地貌复杂,南部和西南部是大陆架,东部邻近北大西洋海岭,南端是波多黎各海沟,中部是北美海盆,北部是百慕大海台,上有由300多个珊瑚岛组成的百慕大群岛。在三角区的西部有巴哈马群岛。

百慕大三角区气候温和湿润,是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岛屿上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游客络绎不绝。多年来,旅游者竟达到当地居民的10倍以上。

然而,百慕大三角这个地理名称,竟是同死亡和灾难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无数飞机、船只和人员在这里失踪,甚至连失踪飞机、船只的残骸和死难者的遗体也难以找到。在遇难事件发生的同时,还常常伴随着许多奇异的自然现象。这对百慕大三角海域的航空和航海事业都带来严重的威胁。这里成了“谈虎色变”的恐怖地区。于是,人们便把这个令人生畏的百慕大三角叫做“死三角”或“鬼三角”“魔鬼三角”。

最早发现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和马尾藻海的就是著名航海家、西方开拓美洲殖民地的先锋——哥伦布。1492年8月,决心开辟通向印度航线的哥伦布,率领3艘帆船离开西班牙的巴洛斯港,雄心勃勃地向大西洋驶去。

经过1个多月的航行,四周还是茫茫大海,无边无垠,船员不免有些焦虑不安,悲观失望。这时,帆船上的瞭望员突然在远方发现一大片绿色的“草原”,便惊叫起来:“大家瞧,前面是陆地!”哥伦布和水手们大受鼓舞,都兴奋得欢呼起来。于是,哥伦布命令船队加速前进。

船队开到那里,却发现原来是大片青绿色的海草(海藻)。海草长得这样的茂盛,好像整个海洋都被海草覆盖着。船队进入海草区后,随着海草密度愈来愈大,船只被海草团团围住,好像陷入泥潭一样,不能动弹,一连几天几乎停滞不前。船员们怨言四起,都说这个海洋是个怪物,连一点风也没有,不然早就可以返回西班牙了。

为了早日冲出这片海草区,勇敢的哥伦布率先跳进海里,用竹竿、棍棒拨开周围的水草。在哥伦布的感召下,大家一起动手,船队慢慢地移动了。船队行驶了25天,终于摆脱了海草的阻拦。

哥伦布就是这样发现了大西洋上百慕大三角区一带,有一个面积达几百万平方千米的马尾藻海。船队冲出马尾藻海后,又出现了大海。可是,船员们想起刚才的遭遇,还是心有余悸,他们给海草起名叫“萨尔加查”,葡萄牙语的意思就是“腌了的海”。我国称这种海草为马尾藻,称这个海草区的海域为“马尾藻海”。

马尾藻海的面貌逐渐有所揭露,从卫星相片上看,它被海草覆盖的部分呈现椭圆形,椭圆的长轴为东西向。那么多的海草是从哪里来的呢?至今还是一个谜。椭圆形的海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略有不同,夏季时最大,隆冬时最小。

据科学家考察,海域的马尾藻有时会无影无踪,可是,几个月后,又在同样的地方大量出现。那里的海水透明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几乎与蒸馏水的透明度相近。世界大洋透明度大的地方在热带海区,一般为50米。而马尾藻海的透明度却达66.5米,有的地方竟达72米,在晴天,把照相底片放在1083米深处,底片也能感光。

这里海面经常异常平静,波平如镜,悬浮物质易于下沉,因此,才使海域湛蓝,像水晶一样莹澈,成为世界上透明度最好的“洋中之海”,海域栖息着的小鱼、小蟹、章鱼和其他生物的颜色,几乎和海草一样。这些奇异的现象,还只是人们在初步探索马尾藻海时发现的,再加上船只、飞机经常在这里遇难,使这个“海上草原”,更被蒙上一层神秘和恐怖的阴影。

飞机和船只在百慕大三角海域不断神秘地失踪,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这一地区存在着一个使人莫解的具有严重威胁性的谜。为了解开这个谜,科学家和探险家纷纷前往考察探险,运用了事件分析、模拟实验等多种方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和假说。

(1)百慕大三角海域存在着一个强大的磁场,干扰飞机和船只的正常航行,并导致机船遇难。

(2)百慕大三角区海底有一个巨大的暗洞,它穿越美洲大陆,直通太平洋。这种巨大的洞穴,产生一股极大的吸力,过往的飞机和船只,就可能被吸到海底。

(3)百慕大三角海区可能存在黑洞。黑洞是一种死亡了的星球,当它的能量用完之后,便出现奇妙的“内缩”现象。这种“内缩”的吸力极强,连光线也能被吸进去,因为没有光发射出来,所以是个黑洞,但可以探测到。大约在1500年前,有一直径约50千米的巨大陨石,坠落在百慕大三角区的海底,产生的巨大撞击力能量全部消耗殆尽后,便出现“内缩”,同时产生强大的吸力。从那时起,过往的飞机和船只自然会被黑洞吸进去。

(4)百慕大三角区海面布满了直径数千米,甚至数百千米的巨大漩涡。这种巨大的漩涡从海底旋到海面,能产生一个强大的电磁场,导致飞机、船只失事。

(5)百慕大三角区存在直径约2000千米的巨大漩涡。它就像一面巨大的凹面镜,在阳光入射角60~ 70度时,聚焦直径可达数百至数千米,其温度之高,足以使飞机和船只顷刻间熔化,即使稍有靠近,也能引起爆炸烧毁。夜间能将星光、月光聚焦,使磁场扰动,造成飞机、船只上的仪器失灵,导致机、船毁灭。

(6)百慕大三角区海底有许多孔洞。这些海底孔洞,不断放出甲烷和其他 有毒气体,机、船人员吸入这种气体便窒息而死,而机、船被急风恶浪吞噬。

(7)百慕大三角区海域的海底,沉积了一层由动植物遗体和沉船等组成的“水合物”。这层“水合物”一旦海底火山爆发或受海洋暖流的冲击,就会溶解,产生大量甲烷。甲烷从海底上冒,形成无数气泡,使海1水压力减小。气泡上冒到海面破裂,以便造成海水的“中空”,当船只由“实水”驶入“虚水”区时,虚水因无法支撑船只重量,便沉入海底。飞机经过这一海域时,因甲烷将空气中的氧气“逼离”,造成缺氧熄火而坠落。飞机在坠落过程中,从排气管中排出的灼热、带有火花的废气,引燃四周的甲烷,将飞机烧毁。

上述的各种猜测或假说,对百慕大三角之谜都作了解释,但由于论据不足,还不能令人信服。

此外,还有人提出,海啸或特大龙卷风、晴空湍流与百慕大三角的关系。海啸能形成巨浪,使过往船只突然倾覆或沉没,有的即使是一条大船,也会被巨浪击成两截,可是难以解释飞机的失踪。特大龙卷风形成一个高大的水柱,使过往船只甚至低空飞行的飞机失事。晴空湍流可摧毁飞机,但不能吞没船只。

也有人认为,海底有金字塔,因而造成了百慕大三角之谜。据报道,最近在百慕大三角海域,一些海洋学家在海底发现了两座巨大无比像玻璃样的金字塔,而且认为这两座金字塔不是远古时代建造的。

负责深海搜索行动的海洋学家韦拉·梅亚博士说,他是在1992年4月一次例行海洋测量工作时无意中发现的。金字塔位于美国迈亚密布市以东约1000千米处水深600多米的海底。

从声呐仪测得的资料,也显示出这两座金字塔起码有200多米高,基底阔达600多米,比埃及帝王宫的最大一座金字塔还要大上1倍左右。海底金字塔的存在,改变海流运行的形式,可能导致来往船只遇难,但难以造成高空飞机毁灭,即使导致机、船失事,也只能限于局部的海域。

其他还有飞机、船只被外星人的飞碟所俘虏或海底巨大“海怪”所吞噬,炸毁飞机的空中火球,导致飞机、船只失踪的重力异常、自然激光、次声波等,不一而足。

多年前,由美国、前苏联和法国科学家组成的调查“百慕大神秘三角”之谜的小组,利用在太空运行的人造卫星进行侦察,揭开了这一神秘的百慕大三角之谜。根据激光扫描的照片发现,在这个三角地区有一个威力无穷的巨型湍流漩涡。

领导这个调查小组的首席科学家阿科尔博士表示,这个巨型漩涡出现时只不过3秒钟,但其威力无穷,令人难以置信。它的吸引力之强,比地球上任何飓风、大地震或火山爆发的威力都强得多,与月球影响地球潮汐的万有引力相比毫不逊色,它可以影响月球上的天气。这个巨大的漩涡的出现,飘忽不定,难以测摸,要在大西洋寻找到它,真像大海捞针。这也是前人未能解释百慕大三角之谜的主要原因。当突如其来的巨大漩涡出现时,所向披靡,海上的舰船,九霄云外的飞机,都将被卷入海底,造成机、船失踪。

那么大的巨型湍流漩涡,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问题,还有待于人们去进一步探索。

恐怖的骷髅海岸

这是世界上最危险而又最荒凉的海岸,失事船只的残骸杂乱无章地散落在这里。1859年,瑞典生物学家安迪生来到这里,感到一阵恐惧向他袭来,他不寒而栗,大喊:“我宁愿死也不要流落在这样的地方。”

在古老的纳米布沙漠和大西洋冷水域之间,有一片白色的沙漠。这条绵延的海岸线被称为地狱海岸,现在叫做骷髅海岸。这条500千米长的海岸备受烈日煎熬,显得那么荒凉,却又异常美丽。

从空中俯瞰,骷髅海岸是一大片褶痕斑驳的白色沙丘,从大西洋向东北延伸到内陆的沙砾平原。沙丘之间闪闪发光的蜃景从沙漠岩石间升起,围绕着这些蜃景的是不断流动的沙丘,在风中发出隆隆的呼啸声,交织成一首奇特的交响乐。

骷髅海岸充满危险。8级大风、令人毛骨悚然的雾海和深海里参差不齐的暗礁,使来往船只经常失事。传说有许多失事船只的幸存者跌跌撞撞爬上了岸,庆幸自己还活着,孰料竟慢慢被风沙折磨至死。因此,骷髅海岸布满了各种沉船残骸和船员遗骨。

1933年,一位瑞士飞行员诺尔从开普敦飞往伦敦时,飞机失事,坠落在这个海岸附近。有一位记者认为,诺尔的骸骨终有一天会在骷髅海岸找到。骷髅海岸从此得名。可是,诺尔的骸骨却一直没有找到。

1942年英国货船“邓尼丁星”号载着21位乘客和85名船员在库内河以南40千米处触礁沉没。经过求援, 3个婴儿以及42名男船员乘坐汽艇登上了岸。这次救援是最困难的一次,几乎用了4个星期的时间才找到所有遇难者的尸体和生还的船员与乘客,并把他们安全地送回文明世界。这次救援总共派出了两支陆路探险队,从纳米比亚的温得和克出发,还出动了3架本图拉轰炸机和几艘轮船,其中一艘救援船触礁, 3名船员遇难。

1943年在这个海岸沙滩上发现了12具无头骸骨横卧在一起,附近还有一具儿童骸骨;不远处有一块久经风雨的石板,上面有一段话:“我正向北走,前往96千米处的一条河边。如有人看到这段话,照我说的方向走,神会帮助你。”这段话刻于1860年。至今没有人知道遇难者是谁,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曝尸海岸的,又为什么都掉了头颅。

南风从远处的海面吹上岸来。对遭遇海难后在阳光下暴晒的海员,以及那些在迷茫的沙暴中迷路的冒险家来说,海风有如献给他们的灵魂挽歌。大风吹来时,沙丘表面向下塌陷,沙粒彼此剧烈摩擦,发出咆哮之声。

黑夜降临,幽灵般的雾掠过骷髅海岸的沙丘,这里更显得阴森和恐怖。谁也不知道骷髅海岸曾吞噬了多少亡魂。

神奇的间歇泉

在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搭各加地有一种神奇的泉水——间歇泉。

中国湖北省咸宁市九宫山景区中也有一个叫“三潮泉”的间歇泉,位于隐水洞旁的三潮泉村,当地村名因间歇泉而得名。泉水一日涌流三潮,涌潮时,泉水奔涌而出,哗哗呼吼,白浪翻滚,如珍珠奔涌,历时三四十分钟左右,潮过后寂静断流,数百年来日日如此。

间歇泉是一种热水泉。这种泉的泉水不是从泉眼里不停地喷涌出来,而是一停一溢,好像是憋足了一口气,才狠命地涌出一股子来。喷发的时候,泉水可以喷射到很高很高的空中,形成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水柱,看起来十分壮观。

间歇泉喷出来的时间并不长,喷了几分钟、几十分钟以后就自动停止,隔一段时间,又会发生一次新的喷发。如此循环,喷喷停停,停停喷喷,间歇泉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我国西藏地区的间歇泉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搭各加地区间歇泉数量多,喷发能量也大,完全可以和国外各大间歇泉媲美。

间歇泉为什么喷喷停停?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科学家经过考察后指出,适宜的地质构造和充足的地下水源是形成间歇泉最根本的因素,此外,还要有一些特殊的条件:

第一,间歇泉必须具有能源,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地区的炽热的岩浆活动是间歇泉的能源,因而它只能位于地表稍浅的地区。

第二,要有一套复杂的供水系统。有人把它比做“地下的天然锅炉”。在这个天然锅炉里,要有一条深深的泉水通道。地下水在通道最下部被炽热的岩浆烤热,却又受到通道上部高压水柱的压力,不能自由翻滚沸腾。狭窄的通道也限制了泉水上下的对流。

这样,通道下面的水就不断地被加热,不断地积蓄力量,一直到水柱底部的蒸气压力超过水柱上部的压力的时候,地下高温、高压的热水和热气就把通道中的水全部顶出地表,造成强大的喷发。喷发以后,随着水温下降,压力减低,喷发就会暂时停止,又积蓄力量准备下一次新的喷发。

科学家虽已揭开了间歇泉的神秘面纱,但人们仍为它雄伟而瑰丽的喷发景观所倾倒。

令人困惑的热水湖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说,美国航天卫星在大西洋南部南极洲沿海的威德尔海发现了一个人类从未见过的巨大的“湖”。这个神秘之湖在1973年的卫星照片上便已有所显示,它在大部分冬季都出现,但有时却又忽隐忽现。

素有“白色大陆”之称的南极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那里终年冰雪茫茫, 95%的大陆被厚达2000米的冰层覆盖,平均气温低达零下几十摄氏度。然而,这个在南极干谷区发现的湖,却以其难以置信的温度,给极地考察的科学家们带来一串串难解的谜团。

这个湖泊叫做范达湖。1960年,日本学者鸟居铁也分析测量资料后发现,该湖表面薄冰层下的水温为0℃左右。随着深度的增加,水温不断增高。15~ 16米深处,水温升至7.7℃;在40米以下,水温缓慢升高,至50米,升高的幅度突然加剧;至68.8米的湖底,水温竟高达25℃,与东海夏季表面水温相差无几。而且底层盐类含量为海水的6倍多,尤其是氯化钙的含量异乎寻常地高,约为海水的18倍。

这些奇异的现象一经披露就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一些固执己见的科学家觉得这事简直不可思议,认为或许是观测错误造成的,或者是某种偶然的因素使然。为了验证上述观察是否可靠,科学家们又进行了多次观测,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给了偶然论和观测错误论者有力的一击。

事实既已肯定,重要的问题便在于解释这种事实了。为此,新西兰、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国的南极考察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予以说明,争论不休。其中,有两种观点颇得人们的赞同,一是太阳辐射说,一是地热活动说。

太阳辐射说认为,南极夏季日照时间长,湖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能多,致使湖面水温升高。而湖面水由于冬季结冰盐度增高,因而密度变大。因此,即使夏季水温升高时,表面水的密度仍维持较大的数值,导致温暖的表面水下沉,从而使底层的水温变高。

反对者认为,南极夏季日照时间长,但天气终日阴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仍很弱,况且冰面又反射了90%以上的辐射能,到达地面的辐射能就更少了,不可能使表面水温升得很高。再说,暖水下沉后,必然使整个水层的水温升高,而不可能仅仅使底层的水温增高。这样,太阳辐射说便很难成立,因而地热说渐渐占了上风。

地热活动说认为,范达湖距罗斯海50千米,而罗斯海附近有活动的墨尔本火山和目前仍在喷发的埃里伯斯活火山,表明这一带地底岩浆活动剧烈,岩浆上涌现象严重,受地热的影响,湖水的温度就会出现上冷下热现象。

这一解释非常直观,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国际南极干谷钻探计划实施后,人们了解到范达湖所在的赖特干谷区中并没有地热活动,这就彻底否定了地热活动说。这样一来,太阳辐射说便重新抬头。

美国学者威尔逊和日本学者鸟居铁也等也是太阳辐射说的主力派。他们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论点,从而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他们认为,尽管南极夏季的日照时间特长,但由于天气终日阴沉,加上冰面的强烈反射,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的确少得可怜。然而,冰是有一定透明度的,对太阳光有一定的透射率,因而表面以下的冰层也或多或少会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加之该地风大,冬季积雪被风吹走,积雪层很薄,多为裸露的岩石,使得夏季地面吸热增多,气候较为温暖。长年累月,表层及以下的冰层的温度便有所上升,最后达到使之融化的地步。

由于底层盐度较高,密度较大,底层水不会升至表层,结果,就使高温的特性保留下来。同时,表层冬季有失热现象,底层则依靠其上水层的保护,失热微小,因而底层水温特高。

近来,科学家们观测到底层水温有缓慢升高的趋势,而且发现氯化钙之类的盐类溶液能有效地蓄积太阳热,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持地热说者认为上述论点有许多想象成分,还很难令人信服。如十几米厚的冰层究竟能透过多少阳光?这些透过冰层的阳光使冰层融化并使水温升达如此之高的程度,有何科学依据?若事情果真如此,那么像范达湖这样的湖泊就不会只有一个,应当有很多,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因此,持地热论者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南极干谷钻探计划)虽然提出了那里没有地热活动的报告,但因钻孔数有限,深度也不很大,并不能排除仍有地热活动的可能。

俄勒冈漩涡未解之谜

人们只要一提起“漩涡”,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水里的漩涡,那都是江河流动的时候,因为地势等因素所形成的一个个围绕同一个圆心而飞速旋转的涡流。然而,在陆地上也存在着一个被人们称为“漩涡”的地方,这就是美国著名的“俄勒冈漩涡”,科学家们用了种种办法,也没有解开这个谜团。

事情是这样的:在美国格兰特狭口外沙甸河一带,有一座特别古旧的木屋。这座木屋盖得歪歪斜斜,人们只要往木屋里一走,立刻就会感觉到好像有一股巨大的吸引力把人们往里边拉。如果人们想后退,就会感觉到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把人们拉向木屋的中心。

另外,在这座木屋方圆50米的地方,马儿只要刚一靠近它,立刻惊吓得往回跑,鸟儿也会吓得突然往回飞。这个奇怪的地方,就好像有一股巨大的漩涡一样,所以人们就管它叫“俄勒冈漩涡”。

那么,“俄勒冈漩涡”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这个地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奇怪的现象呢?科学家们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对“俄勒冈漩涡”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

科学家首先做了这样一种试验。他们用一根铁链子拴上一个有13千克重的钢球,把它吊在木屋的横梁上。结果,他们发现这个钢球根本不能垂直地吊在空中,却倾斜着往“漩涡”的中心晃动。

看到这种情况后,科学家们就轻轻地推一推这个钢球,只见钢球一下子就被推到了“漩涡”的中心。可是,科学家们再想把钢球拉回来,却费了好大的力气。

这就是说,“俄勒冈漩涡”的吸引力的确是存在着的。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吸引力呢?它的这种吸引力又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科学家们一直未弄明白。

那么,这些地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让人莫名其妙的现象呢?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

“神秘岛”探秘

1933年4月,法国考察船“拉纳桑”号来到我国南海进行水文测量。他们在海上不停地来回航行,进行水下测量的作业。突然,船员们见到在上一回驶过的航道上竟矗立起一座无名小岛,岛上林木葱茏,水中树影婆娑。

可在半个月后,当他们再来这里测量时,却又不见了这个小岛的踪影。对于这个时有时无、出没无常的神秘小岛,大家都莫名其妙,不解真情,只好在航海日志上注明:这是一次“集体幻觉”。

3年后,即1936年5月的一个夜晚,一艘名叫“联盟”号的法国帆船航行在南海海域,准备开往菲律宾装运椰干。

“正前方,有一个岛!”在吊架上瞭望的水手突然一声呼叫,顿时惊动了船上的所有船员。

船长苏纳斯马上来到驾驶台,用望远镜进行观察。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一个小岛。他感到纳闷,航船的航向是正确的,这里离海岸还有250海里,过去经过这里时未见过这个小岛,难道它是从海底突然冒出来的吗?可是岛上密密的树影,又不像是刚冒出海面的火山岛。

船长命令舵手右转90度,吩咐水手立即收帆。就这样,“联盟”号缓缓绕过了这座神秘的小岛。

这时,船员们都伏在右舷的栏杆上,注视着前方。朦胧的夜色映衬着小岛上摇曳的树枝,眼前出现的事,真如梦境一般。

此时,船上航海部门的人员赶紧查阅海图,进行计算,确定船的航向准确无误,罗经、测速仪也工作正常。再查看《航海须知》,可那上面根本就没有这片海域有小岛的记载,而且,每年都有几百、上千条船经过这里,它们之中谁也没有发现过这个岛屿。

忽然,前面的岛屿不见了,可过了一会儿,它却又在船的另一侧出现了!船长和船员们紧张地观察着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如同黑色幕布般的阴影。

突然一声巨响,全船剧烈地摇晃起来。紧接着,船体肋骨发出了嘎吱嘎吱的声响,桅杆和缆绳相扭结着,发出阵阵的断裂声。一棵树哗啦一声倒在了船首,另一棵树倒在了前桅旁边,树叶飒飒作响,甲板上到处是泥土、断裂的树枝。树皮和树脂的气味与海风的气味混杂在一起,使人感到似乎大海上冒出了一片森林。

在这种情况下,船长本能地命令右转舵,但船头却突然一下子翘了起来,船也一动不动了。船员们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显然,船是搁浅了。

天终于亮了,船员们终于看清大海上确实有两个神秘的小岛,“联盟”号在其中的一个小岛上搁浅了,而另一个小岛约有150米长,它是一块笔直地直插海底的礁石。

好在船的损伤并不严重。船长吩咐放两条舢板下水,从尾部拉船脱浅。船员们在舢板上努力划桨,一些人下到小岛使劲推船,奋战了2个多小时,“联盟”号终于脱险。

“联盟”号缓缓地驶离小岛。两个小岛渐渐地消失在人们视野之中。这一场意想不到的险恶遭遇,使全船的人都胆战心惊。精疲力竭的船员们默默地琢磨着这一难解之谜。

“联盟”号刚一抵达菲律宾,船长苏纳斯就向有关方面报告了他亲身经历的这次奇遇。当地水道测量局等有关单位的人员听后说,在这片海域从来也没有发现过岛屿。其他船上的水手们也以怀疑的态度听着“联盟”号船员的叙述。显然,大家都认为这是“联盟”号船员的集体幻觉。

船长苏纳斯不想与他们争辩。他决定在返回时再去寻找这两个小岛,记下它们准确的位置。开船后两天,理应见到那两个小岛了,他却什么也没有见到。他们在无边的大海上整整转了6个小时,还是一无所获,两个小岛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苏纳斯虽有解开这个谜的愿望,但他不能耽搁太久,也不能改变航向,只好十分遗憾地驶离了这片海区。

西沙群岛之谜

西沙群岛是一个由珊瑚等生物砂岩组成的小岛,人们称它为石岛。石岛南北长380米,东西宽260米。西沙群岛各个岛屿的海拔高度一般是5~ 6米,最高不过10米,而石岛中央的海拔高度为15.2米,像金字塔一样耸立在西沙群岛之中。那么,这座奇特的“金字塔”是怎样形成的呢?

西沙群岛由十几个砂岛组成,最大的永兴岛面积为1.65平方千米,其他岛屿面积都不到1平方千米,它们都是由松散的珊瑚、贝壳等生物砂堆积而成。每当海底珊瑚向上生长到海平面位置,就会被海浪削平,使珊瑚礁顶部形成一个平坦的台面,成为礁坪。

礁坪上,有少量珊瑚和灌木类植物生长,大量是珊瑚、贝壳等被风浪击碎的碎块,有的为砾石,有的是砂。波浪和风把礁坪上的这些生物沙砾堆积起来便形成砂岛。这些砂岛外缘有一环沙堤,中央为一洼池,多数已干涸,少数为泻湖。而石岛却不然,它由坚硬的层状生物砂岩构成。

根据科学测定,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等岛屿年龄一般不超过6000年,而石岛比它们老得多,年龄在12 000~ 24 000年。

一般层状砂岩是底部年老,上部年轻。石岛比较奇持,它们底部年轻,为14 000~ 17 000年,越往上越老,而金字塔的最高点最老,为22 000年,整个岛好像是被人倒置过来似的。因而有的学者推测,在石岛附近原来有一个珊瑚等生物砂岩组成的较大的岛,它不断被风化、剥蚀,这个岛顶部较新的生物砂岩剥蚀下来,堆积成石岛底部砂岩,而它较老的底部生物砂岩剥蚀下来,堆积成石岛顶部。这样,石岛的年龄便出现倒置现象。

果真如此的话,那么,那个被破坏了的岛应比石岛更大,位置也应比石岛高,但目前还找不到证明这个大岛存在的任何证据。

有的学者则认为这是雨水冲蚀造成的。组成石岛的生物砂岩是生物骨骼碎粒,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当石岛上层的生物砂岩遭到雨水冲蚀,一部分碳酸钙被溶解,随雨水渗到石岛底层沉淀下来,生长为新的年轻的方解石结晶,它们与原来的生物砂岩的年龄一平均,便使整层岩石的年龄变轻了,而相对上部生物砂岩年龄来说,便形成了年龄的倒置现象。

上述说法究竟谁是谁非,尚无定论,还需要科学家进一步研究、探索。

海底坟墓未解之谜

1980年,在挪威沿海一个荒芜的半岛上,进行了一场高难度的悬崖跳水表演。这个半岛三面环水,一面是山,悬崖下的海水深邃莫测。许多猎奇者为了观看表演,纷纷来到这里,坐在游艇上,等候着表演开始。

随着发令枪响, 30名跳水运动员飞下悬崖,做着各种空中动作,钻进了大海之中。观看者目不转睛地欣赏着运动员的精彩表演。可是,几分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却始终不见有人露出水面。人们大为惊慌,运动员的亲属悲伤地哭了。表演的组织者派出救生船和潜水员寻找运动员,可是几个小时过后,连下海救生的潜水员也无影无踪了。

第二天,一名经验丰富的潜水员配戴安全绳和通气管下海探索。当安全绳下到5米时,一股强大的力量将潜水员、安全绳和通气管以及船上的潜水救护装置全都拖进海底。表演的组织者又向瑞典抢险救生部门求援,一艘瑞典的微型探察潜艇来到这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艘微型潜艇入海后也是一去不返。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请求美国派来了一艘海底潜水调查船,并由地质学家豪克逊主持调查工作。豪克逊在电视监视器前不停地搜索着海底。突然,他发现离船不远处有一股强大的潜流,在潜流中不仅发现了30名运动员, 2名潜水员的尸体和那艘微型潜艇,而且还发现海底有不少脚上拴有铁链的人的尸体。

豪克逊大为惊讶,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监视器录像机也录下了这一奇景。

是什么原因导致运动员和潜水员不能返回水面而被淹死?那些脚上拴着铁链的尸体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是些什么人?他们的尸体为什么没有腐烂?这些奇异现象成了难解之谜。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豪克逊经过调查以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认为这里是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因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漩涡,把附近的人和物体都卷入涡心,带到水下。这里水质纯净,不具备各种生物所需要的微量元素,所以尸体未腐烂。

至于那些脚上拴着铁链的尸体的来由,豪克逊认为,这个半岛曾经是一座大监狱,监狱看守们不断将死去的犯人投入海底,逐渐聚积了这许多尸体。豪克逊还认为,半岛上的岩石能产生一种看不见的射线,使这里寸草不生,这可能是这座大监狱被遗弃的原因。但究竟是一种什么射线,豪克逊也没有搞清楚。

这只是豪克逊的一家之言。别的学者也有他们各自的见解。要把海底坟墓之谜揭开,还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研究。

可怕的魔鬼海域

广阔的大海,总是超乎人们的想象。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对浩瀚海洋的畏惧。

尽管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有无数的船只航行在大洋之上,但直到今天仍然有两个海域令航海者们谈之色变,其中一个是尽人皆知的“魔鬼百慕大”,而另一个的“杀伤力”也绝不逊于前者。这片海域拥有了“太平洋中的百慕大三角”的恶名,被称为“最接近死亡的魔鬼海域”和“幽深的蓝色墓穴”。它就是尚不为人所知的——日本龙三角。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无数巨轮在日本以南空旷清冷的海面上神秘失踪,它们中的大多数在失踪前没能发出求救讯号,也没有任何线索可以解答它们失踪后的相关命运。而这个海域恰恰是一个与百慕大极为相似的三角区域,这就是令人恐惧的日本龙三角。

触目惊心的数字

二战中,交战双方的潜水艇在这里遭遇了厄运。据美军统计:凡在此执行任务或路经此处的美军潜艇中,有1/5因非战斗因素失踪,总数达52艘之多。

二战后期,为了夺取海上优势,美国海军第38航母特遣队对日本的神风突击队发起了三天三夜的狂轰滥炸。正当舰队重新补充燃料,准备再战的时候,强大的飓风和18米高的恶浪袭击特遣队,致使16艘舰船遭到严重破坏、200多架飞机从航母上被掀到了海里、765名美军水兵遇难。这是美国海军在20世纪所遭遇的最严重的自然灾难。

1957年3月22日凌晨4时48分,一架美国货机从威克岛升空,准备前往东京国际机场,机组成员是67名军人。飞行时间预定为9个半小时,飞机上准备的燃料足够13个半小时的航程。在开头的8个小时,飞机飞行状况一切正常。当时飞机所处区域天气晴朗,对于飞机飞行而言,条件几近完美。而到了15 时15分以后,驾驶员在距东京300千米的地方发出信号,空中交通控制中心回复说希望她能够在2小时以内到达。然而,这架美国飞机却永远没能降落到东京机场。“搜救队”在方圆数千千米的海面上来回搜索,最终无功而返。这架为战争而造、飞行条件几近完美的飞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直到今天依然无人知晓。

2002年1月,一艘中国货船——林杰号及船上19名船员,在日本长崎港外的海面上突然消失了。没有求救呼叫,没找到残骸,货船就仿佛在人间蒸发了,人们无法知道他们遭遇了什么。

“德拜夏尔号”的不归路

1980年9月8日,巨轮德拜夏尔号装载着15万吨铁矿石,来到了距离日本冲绳海岸200海里的地方。这艘巨轮已在海上航行了4年,正是机械状况最为理想的时期。

途中船遇上了飓风。但船长对此并不担心,在他眼里像德拜夏尔号这样巨大并且设计精良的货轮,对付这种天气应该毫无问题。他通过广播告诉人们:他们将晚些时候到达港口,最多不过几天而已。

可是,岸上的人们在接到了船长发出的最后一条消息(我们正在与每小时100千米的狂风和9米高的巨浪搏斗)后,德拜夏尔号及全体船员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些灾难都发生在“幽深的蓝色墓穴”——日本龙三角。但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骇人听闻的事件呢?

有人提出磁偏角现象使航行中的船只迷航甚至失踪的假设。但是这种假设难以成立。

磁偏角是由于地球上的南北磁极与地理上的南北极不重合而造成的自然现象,这种偏差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存在,并不是日本龙三角所特有。早在500年前哥伦布提出磁偏角现象后它早已成为航海者的必备知识,故它不可能简单地成为拥有现代化设备的船只迷航和沉没的原因。

飓风说

据海洋专家观测,强大的飓风经常在日本龙三角的海域中酝酿,这片不幸的海域是飓风的制造工厂,其温暖的水流每年可以制造30起致命的风暴。这一点可在那些失事船只最后发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印证。于是有些专家认为是飓风使得那些过往船只的导航仪器在一瞬间全部失灵,最终导致船舶失事的。但是,当今大型的现代化船舶是按照能抵御最坏情况的标准制造的,按理说仅凭一场飓风并不能击沉它们。

有人还认为是外星人所为: 1980年8 月,苏联的乌拉基米尔号船正在这片海域附近航行,一位随船教授突然发现一个不明物体从海底冲了上来。这件物体呈圆筒状,能够发出耀眼的蓝光,当它滑过船只时将船的一片区域烤得焦黑。这个来历不明的物体环绕轮船数分钟以后,与它的出现一样突兀,又骤然消失在海洋中。这位教授认为如此怪异的东西绝非地球所有。

人们似乎总愿意相信外星生命一定降临过地球,动用外星人似乎是解释世界上任何难解或未解之谜最简单的方式,一切现在所不能理解或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可以由外星人做出简单的回答。这也许更可以归功于人类思想的惰性,就像中世纪的人们将所有难以解释的现象都归于上帝一样。但这毕竟是假设。

只有找到能使假设成立的实证,假设才能变为事实。对此,人们或千方百计地为假设寻找证据,或独辟蹊径以求殊途同归,总之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从未间断过,日本龙三角之谜就是这样被揭示的。

日本科学家试图从研究海底世界这一层面来寻求解释海难事故的方法。

日本海洋科技中心向这片“魔鬼海”的黑暗之处投放了一些深海探测器。科学家们发现:在日本龙三角西部的深海区,岩浆具有随时冲破薄弱地壳的危险。这种事情的发生毫无先兆,其威力之巨足够穿透海面,而且转瞬之间它又可平息下来,却不会留下任何证据。

当大洋板块发生地震的时候,超声波到达海面表层,形成海啸。海啸引发的巨浪可以达到每小时800千米以上,这是任何坚固的船只都经受不起的。此外,毁灭性的巨大海啸在生成海浪时于广阔的洋面上只有1米或者比这还低的高度,这种在大洋中所发生的缓慢的浪潮起伏是不易被过往船只所察觉的,它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大约在20分钟至1个小时后,灾难就开始降临。如果在海啸发生时又正好赶上飓风,那么遇难船只甭说自救,就连呼救的时间可能都没有了。

这一建立在科学论证基础上的结论不仅为日本龙三角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同时也足以告慰那些碧渊深处的亡灵,也给了那些长久沉浸于痛苦之中的亡者亲人们一个圆满的答案。但是人们依然无法知道在浩瀚的大洋之下,到底还隐藏着多少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海面升降之谜

闻名于世的水城威尼斯,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下沉了23厘米。不仅如此,中国的上海,日本的新编,英国的伦敦,泰国的曼谷,美国的新奥尔良,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等都不同程度地处在缓慢持续的下沉之中。专家们认为:剔去城市建筑本身的沉重负荷、过多地抽汲地下水等原因,这些城市的下沉都与海面上升有关。

对于海面上升,国际地理协会提供了一份很有说服力的材料。由120多位地貌、测量学者组成的专家组利用历史地图、航海图,对海岸进行精密测量,参考航空照片和卫星资料,对澳大利亚东海岸的4.5千米沙滩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在1870—1979年这100年间,这里的海岸线后退了150米,平均每年后退1.5米。在气候变化的同时,海洋表面的升降是正常的自然现象。然而,海平面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也还有着人为的原因。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把海平面的迅速上升归因于人类过多燃烧煤和石油,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剧增从而产生“温室效应”。按照这种理论,如果二氧化碳再成倍增长,则南极西部的冰川可能融化,其结果将使全世界的海面上升5米,进而导致世界上人口稠密、工业集中的沿海地区遭受灭顶之灾。

然而,有些学者认为“温室效应”是存在的,但多年来在中高纬度地区,冰川不仅没有退缩,反而补给了,有些冰川还在发展,个别地方甚至产生了新的冰川。这说明,在中高纬度地区,二氧化碳的增多并未改变气候的自然趋向。因此,南极冰川的融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海面上升,就不一定会成为现实。

还有学者指出,水体温度上升,促使海水蒸发,一部分水由水体进入大气层,还可能导致海平面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水汽和尘埃的存在,会使大气中云量增多,从而将普遍导致全球性的降水增多。这样,冰原上的雨水补充增加,也会使水更多地积聚于两极等冰川中,也可能导致海平面下降。

此外,还应当看到全球大中型水库等水利工程的作用,也可能会导致全球性的降温以及海面下降。

总之,海面是否还会继续上升,现在仍是一个谜。

重力的异常现象

世界尚有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包含着不可思议的谜。如美国加州的“神秘点”。

从旧金山搭车沿公路南下,不到两小时就抵达一个名叫圣塔克斯的小镇,“神秘点”就在离该镇约5分钟车程的近郊。

该处附近的树木都斜向一方生长。有两块长50厘米、宽20厘米的石板埋在地面,间隔约40厘米,乍看没什么不寻常的地方,其实两块石板就是不可思议的神秘点。

当两个身高不同的人分别踏上两块石板时,就会发生最不可能的事:身材矮的竟然会变得比原来身材高的人高!

两人之间仅有40厘米的距离,但却产生了身高的变异,这不禁使人目瞪口呆。但当两人再踏出一步时,两人的身高又恢复正常,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再尝试互相交换位置,高的一个又变矮了,这些现象旁观者最能看清楚,只有一步之差却能使身材忽高忽矮。

也许这两块石板不是水平的吧,或者某端高了点吧。但如拿出水平测量仪来测量,仪器上却呈现水平状态。

就算站在石板上用皮尺量身高,然后换到另一块石板上照样量一次,两边仍显示着同样的高度。如果在这两点上,人体身高经过伸缩,那么,皮尺也应测出不同的长度,然而两边的身高确实相同,是否皮尺也在做同样的伸缩?

到达神秘中心点,这里会发生更惊人的事情。绕着该处一幢破烂小屋,在它肮脏的外围走了一圈进入屋内后,便会发生使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的现象:里面有许多向左倾斜站立的人,正彼此指着对方嘻嘻地发笑。

他们原来是早来的游客。只因为这个中心点有向一边倾斜的强烈引力,所以看来每个人都是斜立着。游客纷纷尝试做各种姿势,有些人甚至能笔直地倒立。

这幢破旧的木屋,倾斜地靠在树干边,其倾度像是完全倚靠在这株大树上似的。走出小木屋前的大片空地,每个人都像要跌倒似的斜立着。冥冥中像有股强烈的吸力把人拉向斜立的姿势。小屋一堵墙上凸出一块木板,谁看了都会误认为是条斜坡道。如果在木板的上方放一个高尔夫球,虽然木板看上去是斜的,球却停在原处一动也不动。而用劲将球推下,还会发现球滚到半途又像受牵制般地再滚回原处。无论如何推动都是同样的结果,球最后还是回到木板上方。而且推球时会发现似乎有股阻力使球很难推下去。

更让人惊讶的是,当进入神秘点的狭窄入口时,发现地下倾斜竟相差30度左右,一进去就有股视力无法看到的强力把身体推向另一方,尽管人死命地握住壁上的柱子仍然免不了被拖至中心的重力点。由于重力的异常,在里面待上10分钟,人就会产生像晕船一样的反胃欲呕的反应。

该处的向导像忍者一样一步步地爬上墙壁,并没有依靠任何支撑物便可举着两手轻松地在墙上走动,并且在半途还能倾斜地站立,面对游客微笑。可见墙壁的另一面有强烈的引力在作用着。

天花板破烂不堪,从破洞中可看到怪异扭曲的大树指向天空。因为磁场不平常,在这神秘点的上空,飞机会因为仪器受到干扰而脱离航线,鸟儿经过上空时也会因头昏眼花而掉到地上。

走进隔壁的房间,将发觉一种奇怪的现象,完全不能以科学的观点来解释。屋顶的横梁上垂着一串铁链,下面悬着很重的坠子,该坠子直径大约25厘米、厚5~ 6厘米,形状像个圆盘。欲把这个坠子推向一边,只要将手指轻轻一触就能动了,但从反方向推时却要用尽全力才能将它移动。这可能因为异常的引力向同一方向作用,所以才会发生这种现象。

综合起其他现象,如身高的伸缩,球会自动向上滚动,斜站在墙壁上……

这个神秘点可以说是个充满着违反物理定律的怪地方。唯一可以理解的就是这个地带的重力是异常的,物体不是与其他地方一样受地心吸力所吸引。然而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得这神秘点的重力场与外界截然不同?它又是如何发生作用的?这些是尚待科学解释的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