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普贤道场的形成

普贤道场的形成

时间:2022-09-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编者按《译峨籁》所述普贤大士入峨眉山的经过,证据不甚充分,甚至略显荒唐。帝王的赏赐极大地提高了峨眉山佛教的地位和声誉。由于帝王的支持,峨眉山佛教得以长兴不衰,大兴土木建寺。新中国成立后,峨眉山僧团在人民政府关怀下,重新走上了新的发展历程。

道场的形成

据《悲华经》记述:古印度圣王轮转王的第八子泯图。出家学佛后,法名普贤。他修行得道后,在佛祖面前发下十大行愿,要教化众生,修菩萨道,得证菩提,获得善果。《华严经》说:“西南方有山名光明,而普贤与其眷属(门人)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明末清初人胡世安《译峨籁》载:东汉永平六年(63),有蒲公采药于云窝,见一鹿,异之,追至绝顶无踪,乃见威光焕赫,紫雾腾涌,联络交辉成光明网,骇然叹曰:此瑞稀有,非天上耶?径投西来宝掌千岁和尚处告之,答曰:此是普贤祥瑞,于末法中守护如来,相教现相于此利化一切众生,汝可诣腾法二师究之。甲子奔洛阳,参二师,具告所见。师曰:善哉稀有,汝等得见普贤……。清代《峨眉山志》亦有蒲公归建普光殿之说,这是佛教由汉代传入峨眉山的主要依据。另据研究四川最早佛教史料东晋南朝粱慧皎《高僧传》载:晋代高僧慧远之弟慧持和尚……欲观瞻峨眉,振锡岷岫,乃于晋隆安三年(399)辞远(兄)入蜀。远苦留不住……于是兄弟挥泪,怜默而别。到蜀(成都)后,驻锡龙渊精舍,受到蜀地刺史毛琚的热情接待,次年来峨眉山,见山灵水秀,发愿在此辟地建寺,塑供普贤瑞像,建成后取名普贤寺(今万年寺)。该像可确定为是峨眉山供奉的第一尊普贤菩萨像,也是峨眉山最早和最完整的寺院之一。

编者按《译峨籁》所述普贤大士入峨眉山的经过,证据不甚充分,甚至略显荒唐。我们姑且认为蒲公确有其人,在山中采药发现“鹿迹”,就此说明是无稽之谈。由于经常在山林采集药物,其发现兽蹄痕迹也常有之事,不为奇怪。而且更加荒谬的指定为“鹿迹”。普贤大士所乘是“六牙白象”象迹与鹿迹有天攘之别,不能混为一谈。从时间年代考证,蒲公是出现在东汉初期、宝掌则是在晋,其中还相隔六国,相距起码两百年,怎么能相见呢?证据不足,事实不清就不言而喻了。以上所据只能当作传说而已。

关于东晋之说,证据可靠。东晋时期慧持大师到四川,然后上峨眉山,是佛教僧侣到峨眉山第一人。慧持法师在现时的万年寺初建普贤寺而奉侍普贤,如此就是峨眉山先有僧后有寺,然后有普贤圣像。寺院的缘起,应先有僧人,后建寺院,然后是塑供佛像,这才符合惯例。

就以上两种观点来分析,东汉是峨眉山宗教发展的萌芽时期,因为佛教在东汉初年就已有显露。

两晋、南北朝是峨眉山佛教的创始阶段。暨慧持大师开建普贤寺,僧慧通禅师、妹慧续尼开建黑水寺,明果法师将乾明道观改为中峰寺等。虽然这三座寺院在当时规模都不大,但经过三位高僧的艰辛努力,使佛教在峨眉山站稳了脚根,为普贤道场的进一步弘传奠定了坚实基础。

隋唐,是峨眉山佛教健康发展阶段。史载:在唐代,先后从外地来了一批大德高僧。他们扩建旧寺,兴建新寺院,招徒传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江陵来的慧通禅师,重建普贤寺、黑水寺、华严寺、延福院(前牛心寺)、中峰寺,新建了清音阁,使佛教圣地初具规模,故历史上有“慧通中兴”之说。

在宋代,朝廷非常支持峨眉山佛教。这时峨眉山佛教已经声名远扬,不少外方僧人来峨眉山。著名的有慧真广悟禅师,三藏继业、茂真、慧远大师等,他们兴寺宏法,使峨眉山佛教逐渐兴旺。这一时期在峨眉人里出了三位高僧:一位是画家道宏和尚,其事迹收入近年出版的《中国名画家词典》;一位是别峰禅师,陆游的好朋友,他圆寂后,陆游为他写《别峰禅师塔铭》;另一位是怀古和尚,当时著名诗僧,和外地八大诗僧一起被誉为“九诗僧”,有诗作传世,欧阳修在其《六一诗话》中,曾引用他 “雾开杂草回,风逆到花迟”等诗句,意境清新雅韵。

明、清两代是峨眉山佛教最兴盛时期。大兴土木,修建寺院。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当过和尚,崇拜普贤,非常支持峨眉山佛教发展,亲题诗句赐予峨眉山高僧宝昙:“断岩知是再来身,今日还修未了因。借问山中何所有,清风明月最相亲。”蜀献王朱椿也效乃父题诗赠峨眉山僧广济:“高僧飞锡去人间,弘誓何年不出山。有地尽成银色界,无心常似白云闲。”帝王的赏赐极大地提高了峨眉山佛教的地位和声誉。一时间,许多外方僧人,来峨眉山修住习教,其中著名的有别传禅师。禅师勤修“三学”(戒定慧),并修建寺院,亲自荷锄,植树造林,山中最大楠木林(古德林)是禅师营造也。后人赞扬其功德,便把禅师所植的楠木叫着“功德林”。师还铸其大铜钟一口,悬挂在原圣积寺内,流芳百世。此外,无穷大师在峨眉县城东修建大佛寺(今大佛禅院),并供奉高三丈六尺的铜质千手观音一尊,使之成为盛极一时的十方丛林。当时来峨眉山高僧增多,新建寺院也不少,如洪椿坪,白龙洞,慈圣庵,金龙寺等,据说,这时期峨眉山上有大小院堂近百座,僧人上千,显示了峨眉山佛教的兴旺。

清代康熙皇帝以支持佛教为国荣,曾在京城亲自召见峨眉山各大寺住持,派大臣海清伍格亲王代表他来峨眉山降香,向各大寺院赐经赠联。由于帝王的支持,峨眉山佛教得以长兴不衰,大兴土木建寺。如贯之和尚,重建伏虎寺,创办佛学。他的门孙寂玩上人,又在寺周围广植楠树十数万株,如今依然长势郁茂、遮天蔽日,这便是今日让游人流连忘返的伏虎寺 “布金林”。此类峨眉山佛教历史轶事层出不穷,举不胜举。    民国时期峨眉山佛教因战乱不息,时局动荡,朝山居士减少而停滞不前,寺院香火清淡,尚可维持。

新中国成立后,峨眉山僧团在人民政府关怀下,重新走上了新的发展历程。解放初期由人民政府拨款,对报国寺、伏虎寺、华藏寺、万年寺、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华严顶、卧云庵等寺院进行了较大维修,同时又对大乘寺,白龙洞,初殿等14座寺院也进行了修整,佛教文物得到妥善保护,佛事活动得以正常开展,普贤道场宗风再振。但在“大跃进”和“十年浩劫”期间,峨眉山僧人受到严重冲击,佛教文化遗存遭受灾难性破坏,1979年后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运昌盛社会和谐,使峨眉山佛教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成为名扬中外的 “佛教圣地”和“天下名山”。 

经史料研究分析,峨眉山佛教发展历史,大约经历了传入、发展、兴旺、衰落、挫折五个阶段,目前已进入健康稳定和谐发展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