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读庄子不懂生命的真谛

不读庄子不懂生命的真谛

时间:2022-09-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庄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潜移默化的教导我们改变生活、学习无用的技能。这是逍遥游和无何有之所指向的“虚托邦”,而非仅仅是“异托邦”,这个虚化在于打开庖丁解牛中那个余地的空隙,都有待于通过庖丁解牛的具体解释来指明其“无用性”:这些有待于打开的空隙事先并不存在,而是有待于在未来打开,不可能被现在所用,一直保持为无用,保持为“虚待”;“无用的解释学”在虚托邦的意义上,也是“虚待的解释学”与“虚化的解释学”。


人类文明创造以来,哲学家无不在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从逍遥游到道德经、从庄周蝴蝶到鲲鹏之大。庄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潜移默化的教导我们改变生活、学习无用的技能。把身体向着生命还原、把生命向着自然还原。让空无来为、让空无在自然中活化。

无用之为无用,乃是以无为用,是让无来用,去打开空隙与空间,保持“之间”的间隔,并且梦想一种虚托邦的可能性;无用之为无用,乃是让自己被用,也是备用—准备着被某种未知的力量所用,这个力量来自于自然性的激活,是让自然来为。

只有彻底把自己变得“无用”,才可能走向“大用”,但这个“大用”并非辩证法的简单反转,从而成为计谋和策略的狡计,中国文化并没有摆脱这个狡猾的支配,无论从军事辩证法还是政治历史,本文的写作以及重新解读对此构成内在的艰难解构。

“无用的解释学”并非走向有用,而是保持在无用之中,让那“不可能”的余地还有着“可能”发生的余地。

研究庄子,就是回到庄子对生命的原初经验,中国人最初如何经验生命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生命本身是如何得到经验的,只要是人就有生老病死的经验,但是庄子面对的是生命的“元—现象”,或者说“本根”,归根意义上的元-现象,这是庄子对生命的疾病,不完全,以及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经验。庄子以三言书写的元-语言,不是超越语言的语言,而是以最为贴切的方式贴近那个原初生命的经验,比如老子为何以道和德,根与静,恍惚与玄之又玄等等来言说生命和世界,为何是如此的语词,以及“道生一,一生二”等等的句法?为何是“生”而不是西方的“存在”?元-语言以什么方式为生命经验打开一个可能的异域空间,寻求拯救或者救治等等的可能性?

庄子是如何打开一个异质空间的?这是逍遥游和无何有之所指向的“虚托邦”,而非仅仅是“异托邦”,这个虚化在于打开庖丁解牛中那个余地的空隙,都有待于通过庖丁解牛的具体解释来指明其“无用性”:这些有待于打开的空隙事先并不存在,而是有待于在未来打开,不可能被现在所用,一直保持为无用,保持为“虚待”;“无用的解释学”在虚托邦的意义上,也是“虚待的解释学”与“虚化的解释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