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读懂自己读懂孩子

读懂自己读懂孩子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相比西方人,中国人的觉察力较弱。这两件“纠纷”中,孩子本来不是争吵的当事人。于是,她们将这样的感觉“转送”给了孩子。这时候,爸爸已经成功地将自己的委屈和无力感投射给了孩子。这样的投射伤人伤己,自然是不足取的。一个懂得孩子心理机制的家长会引导孩子打破这个循环。基本上,孩子的投射也成功了。中国人强在思维和说,对于感受自己的状态和身体比较少。

相比西方人,中国人的觉察力较弱。中国人强在思维和说,对于感受自己的状态和身体比较少。当好父母是从了解自己觉察自己完善自己开始的,读懂自己,也容易读懂孩子,提高我们爱的能力。

公交车上,妈妈带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上来投了两块钱,公交司机提醒说大的身高已经到买票阶段了;然后妈妈打算投一块(半票),公交司机提醒公交没有半票概念;接着双方开始争执,妈妈当时可能没有零钱,气呼呼投了一张5元纸币,然后继续跟司机争吵。看司机没反应就一直要求女儿跟司机“表态”,说“你就该半票,你怎么不说话”。直到下车,妈妈还一直责怪孩子。孩子低着头一声不吭,看上去很郁闷。

静妈小时候有过类似的经历,去理发,妈妈说我应该付儿童理发价,店员说我身高已经超过他们店的标准,不能按儿童价。那时候我应该超过6岁,记得很清楚。妈妈也一直要求我表态,支持她,我没说话,妈妈转而责怪我。现在想来依然非常难受。

静妈在意识上能理解妈妈,当时经济条件不太好,妈妈斤斤计较也是生活所迫,但在潜意识中很难消除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羞愧和自责,如果不被同类故事激发,也许压在心里也不会去理会它(其实,它对一个人的影响一直在,只是会通过其他的载体表现出来)。

公交车上的妈妈因为没有零钱,又不愿意多付,才引出这样的尴尬来。妈妈对孩子的责怪更多的不是因为付了冤枉钱,而是在公交车司机那里没有得到理想的回应,司机没有理她让她有强烈的挫败感。

这两件“纠纷”中,孩子本来不是争吵的当事人。但非常雷同的是,两位妈妈都在争吵中落了下风,感受到挫败,并转而责怪孩子。

没有人喜欢品尝挫败感,当时情境中的两位妈妈自然是非常不舒服,让自己感觉舒服起来也是一种本能。于是,她们将这样的感觉“转送”给了孩子。心理学上对这样的现象称为投射——把我不想要的部分,放到另外的客体(个体)身上。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很紧密,孩子非常容易接受这样的投射——孩子感觉到挫败感,感受到羞愧,进而发展出自责。孩子的“替罪”会让妈妈在心理上有所舒缓,哪怕事后妈妈会觉得这事真不该怪孩子,也有的妈妈会视作理所当然,并一再上演。

父母对孩子的投射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比如一位爸爸某天在单位里工作不顺,被领导批评了,心里觉得委屈和无助。下班后到家发现孩子在看电视,若没有很强的觉察力,这位爸爸很容易做的事就是:指责孩子。教训孩子只知道看电视,不好好学习,也不帮忙妈妈做家务,等等。如果孩子日常规律中这个时间是完成功课看一会电视放松一下,并且之前没有受到家长非难的,那么,孩子会满腹委屈,并在爸爸强势责骂下感觉很无助很无力。这时候,爸爸已经成功地将自己的委屈和无力感投射给了孩子。有时,这还不够,那么可能在饭桌上继续投射,比如批评全职太太的饭菜不好吃,家里太乱,等等。有时投射会成功,妈妈感觉委屈无助;有时投射没有被接受,并且妈妈开始对爸爸投射,谁的心里没有装着点不愉快呢?那么接下来家庭就像个小战场了。

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形成于两三岁,所以,孩子也会用这个心理防御机制。

一个学生不喜欢某位老师,那么他对这位老师所任教的学科也常常学不好。学生在和这位老师之间的关系中感觉到挫败,这种挫败感他不想要,就会启动投射心理防御机制,他就会不好好学习这门功课。老师的成就感来自学生的好成绩好表现,如果这位老师因为这个学生“怎么也学不会自己教的功课”也产生挫败感,那么,投射成功。这样的投射伤人伤己,自然是不足取的。一个懂得孩子心理机制的家长会引导孩子打破这个循环。潜意识的反应放到意识层面交流,是有解甲之功效,降低伤杀力也会让孩子没什么兴趣往这个方向去“戏耍”别人。

一位五年级男生,在学习主动性和上课纪律方面让妈妈头疼,有时早上催促他起床或者做功课,男孩就会用言语“攻击”妈妈。比如:你在家里都不干家务活!你每天不是十点才去上班的吗?!孩子说的是事实,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加上妈妈事业做得比较大,忙于工作,家务活是请了阿姨打理的,哪怕是十点才上班,也是因为自己会用人,做事效率高嘛!妈妈一边解释一边委屈。基本上,孩子的投射也成功了。感受到妈妈不满的孩子是沮丧的,他通过表达对妈妈不满让妈妈也感受到了这份沮丧。

如果妈妈了解投射的心理逻辑,她可以不接受,而是去读懂孩子的感受:你看上去不满意自己目前的生活,因为规则太多有些沮丧,是吗?

这样地回应不太会引发“战争”,是交流,是彼此靠近。

客观地去看这些例子,当事人都不愿意发生这样的“感受流转”,因为我们最容易发生的投射是身边的人、亲近的人、关系紧密的人,尤其是孩子。提高自己的觉察力,觉察外部的客观存在,觉察自己内在的感受,觉察对觉察到的内容解释以及生发的情绪,在投射机制启动的初期就去显化它,把它拉到意识层面去觉察。相比西方人,中国人的觉察力较弱。中国人强在思维和说,对于感受自己的状态和身体比较少。当好父母是从了解自己觉察自己完善自己开始的,读懂自己,也容易读懂孩子,提高我们爱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