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前儿童意识水平低,不仅容易受外界刺激所左右,也容易受个人情绪和兴趣的影响。自由联想是学前儿童特别是3岁前儿童想象的典型形式,它具有如下具体特点。可以说,用天马行空形容学前儿童的无意想象,是比较贴切的。可以分别从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来了解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发展情况。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_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引导案例2-13

我不知道画什么

毛毛拿着画笔,盯着画纸发呆。丁老师询问原因时,毛毛说:“我不知道画什么。”丁老师问道:“那你喜欢什么呢?”毛毛回答:“我喜欢爸爸妈妈,也喜欢桃子、香蕉和蛋糕。”丁老师继续问:“刚才你说的,你都想画,还是选一些来画呢?”毛毛答:“我想选一些来画。”丁老师又问:“那你想选什么来画呢?”毛毛答:“我想画爸爸和妈妈。”丁老师再次追问:“哦,很好呀!那妈妈是长头发的还是短头发的呀?头发是直直的还是卷卷的呢?你喜欢看她穿裙子吗?爸爸戴不戴眼镜呀……”毛毛若有所思,高兴地说:“老师,我妈妈有长长的卷发,她爱穿裙子,我要画了。”毛毛开始专注地画起来。

思考:对于“我不知道画什么”的儿童,除了像丁老师这样启发,您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引导案例2-14

我的美食节

上个周末,为了旅游宣传,市里刚刚举办了一个美食节。小三班不少幼儿都去现场体验了,星期一回到班里时,小朋友还意犹未尽地讨论着美食节各种有趣的事情。邓老师组织绘画活动时,便将主题临时更改为“我的美食节”。邓老师本想,小朋友一定会画出美食节的盛况。谁知道,除了几位小朋友画出了一些有趣的活动环节,更多小朋友就画了自己吃过的或者印象比较深的“美食”。

思考:小朋友们的表现与教师的期待有一定的差距,您认为这说明了什么现象?

引导案例2-15

谁叫你乱画的?

一次,有个幼儿照老师的范画画好一个小朋友之后,旁边又加了一团黑色。画完后,老师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孩子回答:“小朋友的影子。”“谁叫你乱画的?你没看见老师就画了一个小朋友吗?”孩子看着黑板上的范画,再看看老师严肃的脸,呆呆地点了点头。

思考:您如何看待绘画活动中的范画现象?

一、学前儿童的无意想象

学前儿童的无意想象,实际上是一种自由联想。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学前儿童意识水平低,不仅容易受外界刺激所左右,也容易受个人情绪和兴趣的影响。自由联想是学前儿童特别是3岁前儿童想象的典型形式,它具有如下具体特点。

首先,事先并没有预定目的,通常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外部环境,给学前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刺激。这些刺激,引发了他们较多的探究行为,也引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几个平时玩得比较好的4至5岁的幼儿,正在捏胶泥。其他人还在揉搓,甲先捏出了圆形的东西,乙看到了,马上说道:“哇,你的饼干肯定很好吃,给我尝尝吧!”甲高兴地递过去,乙就做出品尝美食的样子,并且评价:“香是很香,就是糖还可以多加一点。”丙听了以后,立刻将胶泥碎屑聚拢,递给甲,豪爽地说:“我这糖是世界上最甜的,都送给你做饼干了,不要钱!”一直默不作声的丁这时候来了一句:“你多做点,等一下我从你那儿进货。我希望你也做一些放糖少的饼干,老爷爷和老奶奶就害怕血糖高。”一会儿,丙捏了一个东西出来,大家又叽叽喳喳地说是乌龟,然后又说到巴西龟的事情上去了。在旁边观察的老师心里直赞叹,这些小朋友想象真是太丰富了!他们每天想的东西都不一样,但是都想得很生动,而且合作得也很自然顺利!

其次,想象的主题往往不稳定,想象的内容零散、不系统。学前儿童的想象通常是由周边的外部环境引发的,因此外部环境改变时,他们的想象也就常常随之改变。可以说,用天马行空形容学前儿童的无意想象,是比较贴切的。比如,上文提到的,学前儿童看到一堆沙子,就联想到沙漠;看到一摊又一摊的水就联想到海洋;看到绳子,联想到蛇。

最后,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通常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一般而言,女孩比较喜欢布娃娃、家居类的玩具,男孩比较喜欢汽车、挖掘器械和枪支类的玩具。一位4岁8个月男孩,可能由于父亲是退伍军人的缘故,他简直就是一个小“军事迷”。他喜欢玩具枪、军用造型的玩具坦克和玩具直升机,喜欢听父亲讲当年在部队时候的故事。一次,他跟父亲在野外散步的过程中,遇到几位战士拉练。小男孩对战士们的军装、整齐有力的步伐、抖擞的精神面貌很是向往,目不转睛地看着。待战士们的背影逐渐淡出他的视线,他依然站在原地,恋恋不舍。之后几天,小男孩不停地说自己也是“解放军”,要穿“军装”,要去“拉练”。小男孩以前吃饭比较磨蹭,可是现在却认认真真地吃饭了,成人表扬他有进步时,他说:“我是解放军啊,你们现在还不知道吗?解放军好能干的!吃饭不掉饭,也不会吃得饭菜都冷了还没有吃完。”说完,脸上一副自豪、陶醉的神情。

二、学前儿童的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在活动中出现了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为了实现主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说,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还是很低的。可以分别从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来了解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发展情况。

(一)学前儿童的再造想象

1.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再造想象,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学前儿童特别是4岁以前的儿童,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言语描述。比如,有些小班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若老师不加以启发,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此时,老师可以进行启发性的提问。比如,引导案例2-13中,丁老师对毛毛进行了持续的启发,毛毛在这种层层深入的引导之下,进行了再造想象。

二是学前儿童的再造想象,常常随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期的儿童,能够自己设定一些简单的想象目标,使得想象具有了一定的有意性。但是在想象的过程中,学前儿童有可能受外界干扰而使得想象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无意性。在自由绘画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幼儿互相模仿的现象。比如,在自由绘画之前,幼儿甲对同伴说:“天太热了,我要画一个大西瓜来吃。”另一个说:“我们家阳台没有花,我要画花装扮阳台。”然后刚开始,他们各自作画。画西瓜的幼儿完成以后,看到同伴画的花似乎还挺好看,于是就在西瓜的旁边画一些花。而画花的幼儿,完成之后,看到同伴的西瓜,比较羡慕,他很可能也在花丛中添一个西瓜。绘画过程中的互相模仿现象,正表明了从想象的无意性到想象有意性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

三是学前儿童的再造想象,常常需要借助实物活动。特别是那些想象刚体现出初步有意性的学前儿童,他们的想象是难以离开材料、难以离开实物活动的。一根竹枝可以当马骑,松果可以当烧烤食材。这些既表明了学前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表明了儿童的想象离不开材料。这些材料无需精美,只要安全、有探索空间即可。因此,半结构、低结构的实物,更有利于支持学前儿童的想象。

四是刚开始出现的再造想象,多是记忆表象的简单加工,新异性较低。引导案例2-14中,从小班幼儿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他们记得美食节上各种有趣的事情,但是他们的再造想象水平还比较低,难以在头脑中对这些盛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加工改造,而只能够对自己吃过的美食进行简单的加工改造。因此,小朋友们的表现与教师的期待有一定的差距,这正说明了刚开始出现的再造想象,多是记忆表现的简单加工,缺乏新异性。

2.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首先,再造想象比创造想象的发展水平低,它是先出现的有意想象。任何先出现的心理成分,在新的心理成分出现以前,它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次,幼儿的生活需要大量的再造想象。由于创造想象在学前期出现得比较晚,因此第一节提及的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无论是促进认知发展、激发积极情绪,还是维持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基本上都是依赖于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实现的。

最后,幼儿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的发展奠定基础。尽管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新异性较低,但是它毕竟是学前儿童有意识加工头脑中表象的心理过程。这种锻炼,为之后学前儿童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加工表象,奠定了基础。

(二)学前儿童的创造想象

1.创造想象发生的标志

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从创造想象的概念可知,创造想象具有独立性和新颖性这两个研判的要求。换言之,当学前儿童的想象中具备了独立性和新颖性这两个特点时,就标志着他们出现了创造想象。需要说明的是,就新颖性而言,对学前儿童不应要求过高。通俗而言,创造出的形象是否新颖,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衡量。一是具有绝对新颖性,二是具有个人新颖性。绝对新颖性,是指独立地创造出前无古人的新形象,这个形象是第一次出现的。个人新颖性,是指之前已经有人创造过类似的形象,但是个体并未见过这些形象,然后在不模仿的情况下,独立地创造出自己之前从未创造过的形象。绝对新颖性通常具有社会价值。个人新颖性对学前儿童而言,具有成长价值,应该受到珍视和鼓励。

2.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特点

幼儿期是创造想象开始发生、发展的时期。幼儿创造想象最初步的表现是在再造想象中逐渐加入了一些创造性的因素,具体体现为:一是情节逐渐丰富,二是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加。

陈红香以填补成画的测查方法,研究了小、中、大班各20名幼儿。结果表明:小班幼儿创造想象的水平很低,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能够进行想象,但是基本属于再造想象;中班幼儿绘画的新异性比小班幼儿增加了许多,能用图形组合出许多别人意想不到的物品,个别幼儿能画出主题情节;大班幼儿想象的有意性明显发展,想象内容丰富,新颖性增加,独立性发展到较高水平,且力求符合客观现实(各年龄段幼儿具体成绩,详见表2-3)[2]

表2-3 不同年龄幼儿创造想象的平均得分

3.幼儿创造想象的主要测查方法

测查幼儿创造想象的方法主要有用途联想和填补成画这两种方法。

用途联想法,是指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列举某一常规物品的用途,列举的数量越多、用途越新颖,则创造想象的水平越高。常规物品是指生活中常见的、幼儿熟悉的物品,比如杯子、雨伞、鞋子等等。一般应单独施测,即在限定时间内,询问幼儿杯子的用途,鼓励其列举越多越好、越新越好。评定时,以其罗列的数量和用途的新颖性进行评分。具体以5岁的甲幼儿为例。在数量方面,每说出一项给一分。甲幼儿在五分钟之内总共说出了杯子的四种用途,所以这一项得4分。在新颖性方面,包括甲,全班超过5个人都想到了,这一项的新颖性得分为0分。包括甲,若只有5人想到,这一项的新颖性得分为1分。以此类推,包括甲,如果只有4人想到,则新颖性得分是2分;如果只有3人想到,则新颖性得分是3分;如果只有2人想到,则新颖性得分是4分;如果只有甲一个人想到了,其他人都没有想到,则这一项的新颖性得分为5分。甲想出杯子四项用途的新颖性得分情况:一是“喝水”,全班超过5人都想到了,得0分;二是“刷牙”,全班包括甲有4人想到这个用途,得2分;三是“装饭”,全班包括甲只有2人想到,得4分;四是“笔筒”,全班只有甲想到了,得5分。所以甲此次用途联想的总得分就是15分(数量方面的4分,加新颖性方面的11分)。

填补成画法,是在规定时间之内,让幼儿在印有一定数量规则图形或者不规则线条的纸上作画,要求他们尽量用上印着的图形或者线条,并且尽量画得跟别人的不一样,以了解幼儿创造想象发展情况的测查方法。规则图形通常采用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同一年龄段幼儿所用的时间和填补成画的材料应该相同;其次,开始之前,要确保幼儿完全理解任务要求;最后,评分标准主要考虑儿童作画过程中的独立性、对图案的利用、新颖性和整体布局,而不以绘画技巧作为标准。

独立性方面的评分,可以参考这一方式:完全独立完成,得3分;偶尔看周围小朋友的画并模仿,得2分;多次照别人的画,得1分。如果不进行独立性方面的单独评分,那么为了避免幼儿之间互相模仿,最好稍微隔开一定的距离。

在图案利用方面,每利用一个得1分。具体要求是:将原来印有的规则图形或者不规则线条,有机地融入自己的画当中。

在整体布局方面,可以这样评分:整个画面有明显的主题,得5分;零散无主题,得1分。中间状态则在2~4分,酌情进行评分。

一次测查,独立性、图案利用和整体布局三个方面的得分只评定一次。而新颖性的评分,与用途联想的测查方法相似,是逐项评分的。比如,幼儿甲在印有10个规则图形的基础上,画了10项,那么这10项是要每一项进行新颖性评分的。

最后逐一将儿童的各项得分相加,得出总分。得分越高,表明此时幼儿的创造性想象水平越高。但是,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创造想象的测查,应该用于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不是筛选儿童。具体而言,创造想象测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现状,或者检验之前所尝试的培养方式是否有效,以便更好地促进他们创造想象水平的发展。教师对儿童进行创造想象的测查之前,务必要端正测查的态度。测查之后,可以为每一位幼儿制订个性化的适应性支持方案,但是不能够公布某一幼儿的测查结果。

三、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因为想象力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就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呢?我国学前领域的国家文件,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有很多富有指导意义的意见和具体的教育建议。因此,幼儿教师和家长,要想很好地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前提就是熟悉和领悟国家文件的有关精神。在这个基础上,再特别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和鼓励儿童大量观察,丰富其想象的素材

大量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观察,可以丰富学前儿童的直接经验。前已提及,想象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头脑中要有一定数量的表象,二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加工水平,能够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丰富儿童的直接经验,让儿童“见多识广”,就能够为其积累大量的记忆表象,为其想象提供丰富的原材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特别强调“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如,观察不同树种的形态、色彩等”[3]

(二)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尊重儿童的兴趣和独特感受

教师想当然的、苛求秩序的教育,会扼杀学前儿童创造的热情。引导案例2-15中的教师,对幼儿进行的就是一种千篇一律的训练。关于这一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特别强调“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甚至在有关幼儿的绘画教育方面,更是明确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4]。从这个角度而言,引导案例2-15中教师的做法是违背国家文件精神的。

幼儿教师要珍视儿童的原创作品,不要进行技能示范,以免影响、抑制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同时也不要以成人写实主义的标准评判儿童的作品,比如,不能够用“像”或者“不像”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等。而是多为儿童创设机会,多鼓励儿童创作,多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倾听,学会欣赏儿童的作品。此外,还是要多熟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有关教育的具体建议。

(三)组织多种创造性活动,指导和鼓励儿童大胆想象

为了培养学前儿童的有意想象,教师可以提出简单任务,启发儿童为完成任务而积极想象。在儿童不知道如何展开想象时,可以提一些层层递进的启发性问题,如案例2-13中的丁老师就对毛毛进行了有效的启发。在儿童的一些想象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必要的言语启发和鼓励,有助于儿童理清思路。但是也要特别注意,教师的目的是启发,而不是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其实,除了科学领域的科学知识和道德领域的是非对错是明确的,有正确答案外,艺术领域的教育应该是民主、宽松、自由的。教师要多鼓励儿童自由联想和发散思维,鼓励儿童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欣赏儿童富有个性的想法和答案。

艺术活动是多样化的,教师还可以多组织、开展各类创造性的活动,如游戏、手工、绘画、舞蹈、音乐活动,或者以主题讲故事或编故事结尾等,让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去发挥想象。教师要多利用各种资源,多尝试各种方式,比如创造想象的测查方法,本身也是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途径之一。例如,图2-7就在类似于图2-6这样的不规则线条上的填补成画。据作品的创造者表述:公主摘了一些柳枝,进行编织,做了一件衣服送给王子,王子也去摘了一些柳枝,做成裤子送给公主,从此他们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5]

图2-6 填补成画的不规则线条

图2-7 在不规则线条上的填补成画

拓展阅读2-12

有关儿童艺术研究和教育的文献

①克莱尔·格罗姆著:《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李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内容简介:集中体现了有关儿童视觉艺术、想象、象征性游戏等领域的工作成就,不仅详细勾画了正常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还涉及了美术天才、智障儿童的状况,并介绍了绘画与认知、情感、人格的关系,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绘画的影响。

②蓝剑虹著:《许多孩子,许多月亮》,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年。内容简介:30个美术活动,从开放和探索出发,突破传统教育的方法和思维,在与孩子的实际互动中,得到许多惊奇动人的结果。

③芭巴拉·荷伯豪斯,李·汉森著:《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邓琪颖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内容简介:指导儿童富有创意地使用各种艺术材料,教会儿童在了解视觉世界和艺术世界时,要怎样看和去感受什么,通过各种类型的艺术活动,鼓励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特的艺术表达。

【本章小结】

1.想象的概念及其分类

要界定想象的概念,首先要了解表象。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想象,是指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根据想象的目的,可以将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其中,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指按照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产生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的新颖性,可以将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2.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学前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几乎贯穿于学前儿童的各种活动中,对其认知、情绪的发展,以及游戏、学习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想象。体现为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并且有力地推动其认知的发展。其次,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密不可分。一方面,想象往往能引发学前儿童的积极情绪,让儿童获得愉悦和丰富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情绪又反过来影响儿童的想象。最后,想象是维持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3.想象的产生及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想象发生在1岁半至2岁期间。因为想象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头脑中要有一定数量的表象,二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加工水平,能够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此期的学步儿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最初想象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多属于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二是多属于简单的相似联想;三是情节组合简单。

学前儿童想象的总特点:夸张性。这种夸张性,主要体现为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脱离现实),以及混淆假想与真实。想象夸张的原因:首先,想象受学前儿童认知水平的限制;其次,儿童情绪与愿望会影响想象的过程;再次,学前儿童想象的表现能力有限。

4.学前儿童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一方面,学前儿童的想象源于现实,但是也常常脱离现实;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难以区分想象与现实的特点,导致想象与现实混淆。

5.想象发展的总趋势

首先,先出现无意想象,之后发展出有意想象。其次,先出现再造想象,之后发展出创造想象。最后,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逐渐过渡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6.学前儿童的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

学前儿童的无意想象,具有这些特点:首先,事先并没有预定目的,通常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其次,想象的主题往往不稳定,想象的内容零散、不系统;最后,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通常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学前儿童的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在活动中出现了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为了实现主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说,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还是很低的。

学前儿童的再造想象,具有这些特点:一是学前儿童特别是4岁以前的儿童,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言语描述;二是学前儿童的再造想象,常常随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三是学前儿童的再造想象,常常需要借助实物活动;四是刚开始出现的再造想象,多是记忆表象的简单加工,新异性较低。

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的原因:首先,再造想象比创造想象的发展水平低,它是先出现的有意想象;其次,幼儿的生活需要大量的再造想象;最后,幼儿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的发展奠定基础。

7.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生、发展、测查及其培养

学前儿童创造想象发生的标志是想象过程具有独立性,想象结果体现出新颖性。

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特点:幼儿期是创造想象开始发生、发展的时期。幼儿创造想象最初步的表现是在再造想象中逐渐加入了一些创造性的因素,具体体现为:一是情节逐渐丰富,二是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加。

测查幼儿创造想象的方法主要有用途联想和填补成画这两种方法。

要想很好地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前提就是熟悉和领悟国家文件的有关精神。在这个基础上,再做好这几个方面:指导和鼓励儿童大量观察,丰富其想象的素材;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尊重儿童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组织多种创造性活动,指导和鼓励儿童大胆想象。

本章检测

一、思考题

1.何为表象和想象?如何给想象分类?

2.想象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想象大致发生在什么年龄?

3.学前儿童最初想象的特点,以及想象的总特点是什么?想象的发展有何趋势?

4.学前儿童想象夸张的表现和导致想象夸张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学前儿童想象与现实有何关系?

6.学前儿童的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分别具有哪些特点?

7.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8.创造想象的发生有何标志?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9.请联系实际,阐述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二、实践应用题

幼儿想象力的测查研究:小组合作,以用途联想和填补成画的方法,分别测查小、中、大班各一个自然班幼儿的创造想象,并统计出测查结果。

【注释】

[1]图2-4和图2-5的作者是林语佳小朋友,绘画时的年龄是3岁2个月,特以致谢!

[2]陈红香.三至六岁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调查分析.学前教育研究,1999,76(4):38-39.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10-09.

[4]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10-09.

[5]图2-7的作者是林语佳小朋友,有关故事情节也是她表述的,绘画时的年龄是6岁1个月,特以致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