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通变论”

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通变论”

时间:2022-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书法审美中,人们对书法的美感妙悟并不局限在书写本身,常常与各种学习、生活和联想有关。从书写、品评,以及前文所提到的骨气论、神采论、自然天趣论、寄情论和人格象征论等书法论述中,都反映出了书法艺术中的“通变论”思想。“通变”是将“通感”和“变化”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种观念、一种方法和一种能力,书法艺术中的“通变论”强调兼学并包、贯通古今、厚积薄发和自出新意,展现出书法艺术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第六节 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通变论”

在书写实践中,人们只有兼通基本技法之后,才能变化出自己的笔墨特点;只有兼通多种书体之后,才能变化出自己的书体特点。在书法审美中,人们对书法的美感妙悟并不局限在书写本身,常常与各种学习、生活和联想有关。从书写、品评,以及前文所提到的骨气论、神采论、自然天趣论、寄情论和人格象征论等书法论述中,都反映出了书法艺术中的“通变论”思想。“通变”是将“通感”和“变化”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种观念、一种方法和一种能力,书法艺术中的“通变论”强调兼学并包、贯通古今、厚积薄发和自出新意,展现出书法艺术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通变论”的经典书法论述示例如下。

例1 善学者乃学之于造化,异类而求之。

唐·张怀瓘·《书断》

释读 善于学习书法的人会在立足学书的同时,将学习拓展到书法以外的天地,从不同的学习对象中汲取营养。

例2 凡书通即变……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

唐·释亚栖·《论书》

释读 凡是通晓书艺的书家都会融会贯通,通变之后自成一家……倘若死守成规而不加以变化,纵然学足别人书法的模样,也会被称为别人书法的奴隶,始终不能独立形成自家面貌。

例3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北宋·苏轼·《柳氏二生求笔迹》

释读 如果一味苦练,就算用废掉像山堆一样高的毛笔头,也未必能够提高书写的水平;只有经过多读书,多长见识的勤学和博学,才能在融会贯通之后明白书艺的真谛。

例4 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法书》

释读 一般而言,书法大家的神妙之处在于:既能兼学并包,又能自出新意。

例5 篆参隶势而姿生,隶参楷势而姿生,此通乎今以为变也。篆参籀势而质古,隶参篆势而质古,此通乎古以为变也。

清·沈曾植·《论行楷隶篆通变》

释读 书写篆书时如果掺入隶书的波势就会滋生别样的姿态,书写隶书时如果掺入楷书的笔势也会滋生别样的姿态,这些属于化今为古的通变;书写篆书时如果掺入籀文的态势就会显得古拙质朴,书写隶书时如果掺入篆书的态势也会显得古拙质朴,这些属于化古为今的通变。

【知识链接】

关于书法论述

据文献记载,人们对书法之美的体味和阐发,始于汉末魏晋六朝,此后不断成熟与发展,历经唐、宋、元、明、清,产生了大量的书法品评。这些书法品评有的只言片语散见于各种题跋、笔记、诗文、尺牍之中,有的跻身于类书或独立成册,卷帙浩瀚,查找颇为不易。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收集、整理出版的《历代书法论文选》及《续编》,汇辑了历代著名的书法论述,为现代的书法学习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本讲之中大部分古典论述的示例,就摘选自其中。如果读者有兴趣了解更多的古代书法论述的原文,不妨先从这两部论文集入手,便可获得更加翔实的书学资料。

【思考与练习】

1.人们对书法之美的体味和阐发,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2.怎样理解书法艺术中的“神采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