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能移人情,书之至极的“寄情论”

能移人情,书之至极的“寄情论”

时间:2022-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书法艺术的根本目的就是表情达意,而人的情意会随着对外物的感应而有喜怒哀乐等不同的反映,当书写者将鲜活的情感贯注在书写之中时,当观赏者感受到书艺之中的情意而为其心动之时,书法品评中自然就形成了“寄情论”。“寄情论”中的情感表达并非是将喜、怒、哀、乐具体到某一点或某一画,而是通过和缓平静或起伏跳跃的笔墨变化寓示情感,具有非实指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第四节 能移人情,书之至极的“寄情论”

书法艺术的根本目的就是表情达意,而人的情意会随着对外物的感应而有喜怒哀乐等不同的反映,当书写者将鲜活的情感贯注在书写之中时,当观赏者感受到书艺之中的情意而为其心动之时,书法品评中自然就形成了“寄情论”。“寄情论”中的情感表达并非是将喜、怒、哀、乐具体到某一点或某一画,而是通过和缓平静或起伏跳跃的笔墨变化寓示情感,具有非实指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寄情论”的经典论述示例如下。

例1 或四海尺牍,千里相闻,迹乃含情,言惟叙事。被封不觉,欣然独笑,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唐·张怀瓘·《书议》

释读 那些来自遥远各地的信翰,在言谈家事国事之间,笔痕墨迹显露出写信之人的情意,读信之人展读之时不觉欣然独笑,虽然双方没有面谈,但睹其笔墨之时,就犹如会面了一样。

例2 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唐·孙过庭·《书谱》

释读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传递出了他书写时的情感状态:写《乐毅论》的时候情绪低沉静寂;写《东方朔画赞》的时候心意瑰丽超奇;写《黄庭经》的时候思绪平淡虚无;写《太史箴》的时候情感宣泄跌宕;他在兰亭雅集写《兰亭集序》的时候,神思飘逸超迈;在家族墓前写《告誓文》的时候,情志悲怆压抑。这些现象表明:当人们身处快乐之中时,自然就会愉悦欢笑;当人们谈及哀伤话题之时,自然就会伤感叹息。

例3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释读 唐代的张旭擅长狂草书法,长期专注于草法也就没有研习其他技能。他在生活之中,无论是喜悦或愤怒、窘迫或穷困、忧伤或悲痛、愉快或闲逸,无论是怨恨、思慕、酣醉、无聊或不平,只要心有所动,情有所感,必然会在草书中将这些情感宣泄出来。

例4 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释读 书法的妙趣在于表现性灵和情感,但其载体却是笔形墨象。

例5 能移人情,乃为书之至极。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释读 书法最为神妙的地方在于,既能够将书写者的情绪通过笔墨表现出来,还能够影响和打动观赏者的心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