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灾区孤儿的心理健康及心理援助状况

灾区孤儿的心理健康及心理援助状况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基于上述原因,针对震后孤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援助等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因此,对地震孤儿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有助于增加对其的了解,并探索更好的社会救助方式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灾区孤儿的心理健康及心理援助状况_四川地震灾区民众心理健康与心理援助的研究

汶川大地震致使一些儿童失去双亲成为孤儿。据四川省民政厅在2009年4月公布的统计数字,汶川地震使632名儿童成为孤儿,其中12人被领养,一部分人跟亲戚一起生活,剩下的被安置在各地的社会福利机构。

双亲的丧失,摧毁了这些孩子所依赖的家庭生活环境,破坏了使他们感到温暖、安全、快乐的家庭关系,使他们从此永远失去了能够满足其饮食、穿住、安全、归属、发展和展示自我等需要的重要条件,打破了他们以往生活的规律,使他们感到孤独、痛苦、失望、困惑。一些孤儿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希望,看不到光明,失去了方向,茫然失措。因此,这些猝然失去了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儿童,其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心理健康等受到严重损害。

作为地震灾民中最特殊和最需要保护的对象,震后孤儿的安置、医疗康复、教育以及今后的住房和就业等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重视。中央政府对于孤儿的安置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通过采取临时安置与长期安置相结合的办法,保障孤儿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2008年6月3日,民政部制定发布《关于坟川大地震四川“三孤”人员救助安置的意见》,提出采用亲属监护、家庭收养、家庭寄养、类家庭养育、集中供养、学校寄宿和社会助养这7种方式进行救助安置。震后孤儿的安置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即亲属监护、机构供养和家庭收养。在这3种主要的安置方式中,以坚持亲属优先的原则,孤儿首先由有监护能力的亲属监护抚养,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义务。孤儿亲属有监护意愿,但生活困难、抚养能力不足的,应当给予必要的生活保障,确保孤儿尽可能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亲属监护的安置方式占震后孤儿总数的80%。经历了地震灾难,并且父母在地震灾难中双双身亡的儿童,他们不仅有着地震的痛苦经历,而且承受了失去父母的巨大精神痛苦。因此,这一弱势群体便成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地震孤儿失去了原来的生活支持,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有义务和责任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本研究基于上述原因,针对震后孤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援助等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一、灾区孤儿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

汶川地震孤儿在地震前都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生活幸福,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让他们失去了最坚实的依靠。他们面临着强烈的心理落差,其心理上和生理上所产生的问题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震后,这些孩子虽然被送到了领养家庭或孤儿安置点,他们的生存有了基本的保障;但是,地震对其心理的冲击无疑是重大的。他们失去了至亲,孤零零地生活在世界上,心理的孤独、恐慌是难以排遣的。因此,对地震孤儿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有助于增加对其的了解,并探索更好的社会救助方式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是震后孤儿的孤独感与问题行为。

二、调查报告 震后孤儿的孤独感与问题行为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于2012年10月,选择绵阳市福利院部分震后孤儿和成都安康家园的震后孤儿作为被试,共发放130份问卷,成都为70份,回收52份;绵阳发放60份问卷全部回收,问卷回收率为86.2%。剔除有明显选择倾向的问卷1份、漏答题目超过3道题的问卷5份,以及年龄不符合问卷要求的5份,最后获得的有效问卷为101份,其有效率为90.2%。按年龄分段的被试的具体情况详见表6-1。

表6-1 调查被试的年龄构成

2.调查量表

(1)儿童孤独量表

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由Asher,Hymel和Renshaw于1984年编制。该量表含有24个题目,每题按5级评分,适用于3~6年级的儿童。Asher等人在1984年的研究中测量了506名孩子,结果发现实际得分范围是16~79,平均数为32.5,标准差为11.8。应用量表鉴别出高分儿童后,应给予他们社交技巧的训练,改变他们在同学中不被接受的状况。这也是本量表的意义之所在。[1]

(2)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rediction Test of Problem Children PPCT)

该量表由6个内容量表和L量表(效度量表)构成。L量表的项目是20个,其他6个量表各由10个项目组成。因此,全量表共由80个项目构成。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全量表有3个因素,即对人关系不适应、情绪不稳定、学习不适应,构成3个分量表。对人关系不适应:R反抗倾向、O被压迫感。情绪不稳定:I对欲求不满的忍受性低、A孤独感倾向(缺乏接受性)。学习不适应:S没有学习热情(学习不适应)、N缺乏成就欲求、L量表(说谎量表)。[2]

3.数据整理

我们使用SPSS20.0(32位)对最终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调查结果

1.震后孤儿孤独感与全国儿童常模比较

对震后孤儿的孤独感得分与全国儿童常模进行比较,通过t检验分析得出比较结果,见表6-2。

表6-2 震后孤儿孤独感与全国儿童常模比较(X±SD)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由表6-2可以知道,震后孤儿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常模(P<0.01),即震后孤儿的孤独感状况高于全国正常儿童水平。

2.震后孤儿孤独感与问题行为的性别差异比较

对震后孤儿孤独感、问题行为的6个维度做性别差异的T检验,具体情况见表6-3。

表6-3 震后孤儿孤独感与问题行为性别差异分析(X±SD)

由表6-3可以知道,震后孤儿在孤独感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P<0.01),男童高于女童;在问题行为量表中,孤独感倾向(A)(P<0.01)也体现出了较为显著的性别差异性,男童高于女童。

3.震后孤儿孤独感与问题行为相关分析

对震后孤儿孤独感得分与问题行为的6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6-4。

表6-4 震后孤儿孤独感得分与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

通过表6-4的数据可以看到,震后孤儿孤独感与问题行为中的6个维度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问题行为量表中R维度(反抗倾向)与A维度(孤独感倾向)的相关系数为0.062,但没有显著相关性;I维度(对欲求不满的忍受性)与A(孤独感倾向)、S(没有学习热情)、N(缺乏成就欲求)这三个维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57、0.091、0.192,但I与这三个维度均没有显著相关性。问题行为量表的其他维度间,均显示出显著的正相关。

(三)讨论

1.震后孤儿孤独感现状

本研究发现震后儿童在孤独感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这可能是因为:

首先,震后孤儿在失去原来的社会支持后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生活,要重新面对新的人、新的事物,还要建立一个新的认知关系网。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容易出现不适应、迷茫等情况,这更容易使震后孤儿孤独感倍增。另外,关于震后孤儿被“二次遗弃”[3]也很有可能增加其自卑感和社会不满度。

其次,在福利院生活的孤儿可能还未能适应目前新的生活环境。有研究考察了同伴地位和学校适应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发现被同伴拒绝、没有朋友或虽有朋友却不能满足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都与孤独感有关[4]。大量的研究都证实了同伴接纳性与孤独感间的密切联系,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同伴接纳性越低,其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强[5]。这提示我们,在对震后孤儿进行心理援助时,要多帮助他们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2.震后孤儿问题行为现状

震后孤儿在孤独感上存在性别差异,同时,在问题行为量表各因子中A项(孤独感倾向)呈显著差异。男孩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孩,这说明在变换了环境后,男孩相对女孩有更大的心理落差,较女孩而言,男孩比较容易出现问题行为。这提示我们,在心理援助中要多关注男孩。

3.震后孤儿孤独感与问题行为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发现,震后孤儿孤独感与问题行为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震后孤儿在孤独感方面得分越高,其问题行为倾向则越明显。可以认为,震后孤儿孤独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问题行为倾向是否明显。孤独感是一种个体在内心封闭的情况下感到寂寞、孤单、无助的体验,内在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影响到外在的行为。因而我们认为,在分析和解决震后孤儿的问题行为时,应考虑其他的方面,如震后孤儿的孤独感等。所以我们认为,在解决震后孤儿问题行为时,可以优先考虑降低其孤独感程度,以达到最佳效果。

(四)结论

第一,震后孤儿在孤独感方面显著低于全国常模,而且他们在性别差异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男童高于女童。在问题行为的孤独感倾向因子上也存在男童高于女童的现象。

第二,震后孤儿孤独感与问题行为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可以认为,震后孤儿孤独感程度越高,其问题行为的倾向也越明显。在解决震后孤儿问题行为时,可以优先考虑降低其孤独感程度,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灾区孤儿的心理援助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针对孤儿心理问题的特殊政策

茂林等人(2010)调研发现:汶川地震后,有的心理援助政策指向的对象泛指灾区民众,专门针对孤儿的特殊政策没有。孤儿们在经历地动山摇的恐惧和失去亲人的悲痛之后,有着与灾区其他群体十分不同的巨大心理伤痛和压力。可是,由于政策的疏忽,在心理援助中他们再次成了援助的“孤儿”。

(二)心理辅导面存在盲点

各机构为灾区组织了大量的心理援助专家、咨询师和志愿者,但每批次的辅导团队都几乎去了交通方便的集中安置区。虽然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给予更多的人帮助,但也造成了如安县茶坪乡这样的交通偏远的小地方的灾民心理援助无人问津的现状。

(三)缺乏对哺育人员和领养家庭成员的心理辅导

孤儿在孤儿院可以得到相应的照顾、教育,但孤儿院长大的孩子普遍存在人际交往问题,不敢和外人说话等。而在领养家庭长大的孩子,多存在与养父母的沟通问题。所以,对孤儿的心理援助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孤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四、灾区孤儿心理援助的有效途径

(一)对孤儿的心理援助应建立专门的长效援助机制

首先,地震发生后,要制定政策保障孤儿的权利,强调心理援助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开发本土心理辅导人员的力量,为有潜力的本土心理辅导人员提供培训和政策支持,能培养出一批专门从事孤儿心理辅导的专业人士;第三,孤儿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已被破坏,在对孤儿进行心理援助时,要为其建构新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个体、家庭、学校、社区等子系统的构建与协调。总之,心理辅导人员承担着子系统间的沟通和协调作用,整合个体、社会、家庭和专家资源,共同帮助孤儿实现心理成长。

(二)建立专门的保障机制进行孤儿心理援助

1.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这个系统中,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新的家庭成员是无法替代他们的父母的,所以,对于辅养者来说,他们更需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来接纳孤儿,一定要有耐性去帮助孤儿适应新家庭和新角色,对于他们出现的行为上的退化和混乱要给予引导,理解孤儿的心理活动、行为。心理辅导的重点是帮助辅养者提高与儿童沟通和疏导儿童心理压力的能力。

2.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专业人士应对震后孤儿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建立个人档案以及有效的跟踪和指导机制,对震后孤儿提供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和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指导服务。

3.利用社区平台,提高孤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社区中实施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孤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社区中,孩子们互相之间的异质性会增加,有利于孤儿们融入社区。所以,以社区为平台开展一些社区活动,也可以让孩子们增加融入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