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部分少数民族礼仪

部分少数民族礼仪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两种解释都说明傣族的族称与水稻有密切关系,是一个水稻民族。傣族妇女服饰较为复杂,很富有民族特色,但各地差异较大。云南各地的傣族以食用稻米为主。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居住在甘肃南部的藏族则多采用青海庄窠形式,说明地区条件对民居的影响甚至比民族因素的影响更大。牧民则以牛、羊肉和奶类为主要食物。

一、 傣族

(一)概况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沃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的河谷坝区。根据2000年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云南省境内的傣族人口有114.21万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傣族具有悠久历史,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录,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傣”有两种解释:一是“谷仓”,古时候傣族意为 “谷仓人”;另一种解释是,“傣”即傣语中的 “犁”的谐音,傣族自称 “滚傣”,意即 “犁田的人”。两种解释都说明傣族的族称与水稻有密切关系,是一个水稻民族。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属傣泐支系,讲傣泐方言;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傣族属傣那支系,讲傣那方言;居住在景谷、双江、耿马等地区的傣族,是傣泐与傣那两个支系的结合部,故通用两种方言。傣文属拼音文字,主要有西傣文和德傣文两种。

(二)生活习俗

1.房屋建筑

傣族住宅建筑,基本统一,大都是近水而居,架竹为房,住的房屋为干栏式竹楼,也叫 “高脚干栏建筑”,俗称 “竹楼”。傣族较为古老的竹楼全都以竹子和茅草做建筑材料,屋顶以茅草编成排覆盖。竹楼一般高约八九公尺,占地面积约50~9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下层拴牛马或放置农具,上层是主人的居室,包括卧室、会客厅室及煮饭的厨房。傣族高脚干栏式的住宅建筑,是热带丛林地区的产物,适应于热带雨林、江河纵横、气候炎热的自然环境,有防潮、防震、防洪的综合功能。到了近代,大多数高脚干栏式建筑,都已改为木瓦结构。

2.服饰

傣族男子上装一般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装一般穿长裤,毗邻缅甸一带,下装穿笼基。男子文身习俗还比较普遍,是一种古老的风俗。傣族妇女服饰较为复杂,很富有民族特色,但各地差异较大。西双版纳傣族妇女服饰,内穿浅绯色紧身小背心,外着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短衫,紧身衣长只到腰部。身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结发于顶,常插以梳子、鲜花或覆以花头巾。饰物有耳环、手镯、腰带之类。新平花腰傣族妇女上衣有两种,即贴身短褂和无纽扣外衣,短褂前下摆处钉细银泡,外罩一件只可遮盖胸部的蓝色或粉红色无领无纽短衣。下穿宽大的土布筒裙三条,以一条自织的艳丽多色的彩带绕腰数周,既可系裙,又可束腰,“花腰”即由此而得名。

3.饮食

云南各地的傣族以食用稻米为主。菜谱中肉类、蔬菜品种较多,常就地采摘,山中的竹笋、水中的鱼虾,都是傣族喜爱的美食,且喜酸、辣。主要特色食品有剁生、夹心香茅草烤鱼、香竹饭、火烧干巴、粽包蒸脑花、酸笋煮鱼、烤青苔等。剁生是把生肉洗净,切碎剁烂,用少许酸醋或酸水浸泡片刻,合以食盐、辣椒、姜、蒜、花椒、芫荽等佐料制成酱状就可食用的一种食品。夹心香茅草烤鱼是先把鱼洗净,然后将准备好的葱、蒜、青辣椒、芫荽切细,与盐巴拌和,放进鱼肚子里,用香茅草叶捆好,放到火炭上烘烤。这种烤法,鱼香味扑鼻,脆、香、鲜三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香竹饭是用糯米或饭米放在香竹筒里烘烤,然后用木棒将竹筒捶软,捶得越软越好吃。香竹饭柔软细腻,带有竹子的清香和炭火烘烤的脆香,吃起来十分可口,是待客的好食品。

4.宗教信仰

傣族最早信仰原始宗教,佛教传入后,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现象。西双版纳、德宏、思茅等地区的傣族人民,以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主,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对原始宗教的信仰,俗称 “既拜佛又祭鬼”的 “双重信仰”。

5.节日

傣族的节日别有情趣,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等。泼水节:每年傣历六月中旬 (阳历4月13—15日)是傣历的新年,也叫 “泼水节”,泼水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有 “水花放,傣家狂”之说。主要活动有龙舟比赛、燃放孔明灯、放焰火、高升、丢包、跳孔雀舞,等等,人们把 “泼水节”这几天视为最美好吉祥的日子。

(三)禁忌

进入傣家竹楼,要将鞋子脱于门外;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不能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的内室;不能坐在门槛上;忌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晒衣服;进佛寺要脱鞋,忌摸小和尚的头,忌摸佛像、旗幡等一系列佛事圣物。

二、 藏族

(一)概况

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 (2000年),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

(二)生活习俗

1.房屋建筑

藏族民居俗称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檐砌出披檐。居住在四川阿坝和甘孜的藏族碉房,其木装修部分则增多一些。居住在甘肃南部的藏族则多采用青海庄窠形式,说明地区条件对民居的影响甚至比民族因素的影响更大。四川茂汶地区居住的羌族亦采用碉房形式,其外墙为片石垒砌,建筑密度极高,并附建有极高的碉堡及过街楼,防御性极强。

2.服饰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3.饮食

藏族的饮食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农民一般以青稞小麦为主粮,其次还有玉米和豌豆。日常最主要的食物是炒熟的青稞和豌豆粉做成的 “糌粑”。藏族人爱喝酥油茶,吃糌粑时往往加上茶和酥油、奶渣,浓郁可口,营养丰富。蔬菜有萝卜、油菜、葱头、水芹菜等。牧民则以牛、羊肉和奶类为主要食物。牧民们一般在初冬牲畜肥壮的季节大量宰杀牛羊,制成干肉,供一年的食用。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渣、奶酪,都是极富营养的食品。由于牧民多食肉类,油腻较大,所以需要饮用浓茶。除了茶以外,还普遍饮用青稞酒。青稞酒是用煮熟的青稞酿制而成的其酒精度数很低,类似米酒,色淡、味酸甜,清凉可口,略有后劲。

4.宗教信仰

藏族的信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原始信仰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藏族土著苯教,二是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土后逐渐发展形成的藏传佛教,三是广泛地存在于乡村牧区的民间信仰。

5.节日

藏族节日繁多,其中最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义的要数藏历新年。藏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一年最大的节庆。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准备过年吃、穿、用的节日用品。成千上万的农牧民涌入拉萨城,购买各种年货。此时是拉萨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

(三)禁忌

生活禁忌:老年妇女不食当天宰杀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户外插青枝柏叶或石头上放有红线,或用石压刺,以示谢绝客人;屋内不准吹口哨、唱情歌;年尾忌债翻年,年头忌要债;忌妇女在炉灶上站立、蹲坐;家中佛坛不允许别人乱摸,也不得随便指问;吃奶渣和酸奶时,忌用筷子;忌烧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座,只能盘坐或跪坐;不准随便跨越火塘;不准在神龛上放杂物。

语言禁忌:在长辈、尊者及父母前,忌讲丑话、脏话;在家中忌讲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喜庆佳节;忌以下流秽语咒人;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

生产禁忌:不打杀鹤、雁、鹰、雕、乌鸦、家狗、家猫等,雨季,忌在高山上砍伐木材或高声喊叫;在防霜防雹期,忌火化尸体;忌妇女外出不披披肩。

三、 维吾尔族

(一)概况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总人口1000多万。根据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民族。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 (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 “韦纥”“乌纥”“袁纥”“回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 “维吾尔”,是 “团结”“联合”之意,沿袭至今。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84千米的吐鲁番盆地。

(二)生活习俗

1.房屋建筑

维吾尔族人的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制图案。房屋多是方形的,开天窗,屋顶平坦,可晾晒瓜果和粮食。室内砌实心土炕,高约0.3米,供起居坐卧。维吾尔族人喜欢在墙上开壁龛和挂壁毯,内置食物和用具,有的壁龛还精心构成各种几何图案,以石膏作装饰。住房多成院落,方形,大门忌朝西开,庭院十分洁净,多栽花木、葡萄、葫芦、果树等。

2.服饰

维吾尔族男性喜欢穿一种被称为 “袷袢”的长袍,右衽斜领,没有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系在腰间,这种腰巾称作 “波塔”或 “拜力瓦各”,起到扣子和口袋的作用。女子多穿连衣裙,外套西式上装。不论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妇女多喜欢耳环、手镯、项链等装饰性物品,喜欢画眉染指。维吾尔族未婚女子的发型比较固定,一般都是小辫子,辫子一般是单数,比如十五、十七、二十七甚至是四十一个,但绝不是双数。结婚后的妇女一般改梳两条长辫子,辫梢散开,头上喜欢别一弯新月形的木梳作为装饰,也有把双辫盘结为发结的。

3.饮食

维吾尔族人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维吾尔族人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维吾尔族人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节,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手抓饭待客。

4.宗教信仰

今天的维吾尔族人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而维吾尔族的先民在历史上则信奉过多种宗教,维吾尔族古代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和佛教。

5.节日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 “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

(三)禁忌

1.旅行禁忌

维吾尔族在古时有过周一和周六不向东方出行,周日和周五不向西出行,周二和周三不向北方出行,周四不向南方出行的禁忌习俗。民间还有不去瘟疫和其他传染病流行的地方的禁忌。

2.交往禁忌

维吾尔族人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 “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 “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那样被认为不礼貌。

3.饮食禁忌

维吾尔族人不食猪肉,他们认为猪是不洁净的。同时不吃死的牲畜,认为没有放血的动物肉是不能吃的。马是维吾尔族生活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机械化程度的低下,马在生产过程中也是主要的 “劳动力”。因此,维吾尔族也不吃为自己贡献很大的 “劳力”的动物。在维吾尔族信奉的伊斯兰教的训诫中,酒、烟、毒品、各种血液是禁食的。

4.服饰禁忌

维吾尔族人穿衣服时,始终强调它的长度和宽度,要求它要起遮盖身体各部位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前,所有维吾尔族妇女严禁穿稀薄、透明的衣服,或者那种只掩盖身体几个部分的衣服,特别严禁那种有意突出乳房、腰部等身体几个部分的紧身衣服。男子也禁忌衣服款式短小或过紧,上衣一般要过膝达到脚面,非常忌讳穿着短裤在户外活动。

四、 朝鲜族

(一)概况

朝鲜族人口约190万,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吉林省占60%以上,其余的多分布在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朝鲜族有自己的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朝鲜族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以擅种水稻著称。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是物质生活较好、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之一。

(二)生活习俗

1.房屋建筑

朝鲜族的村落大都坐落在依山的平坡上,房屋坐北朝南,屋内多用木板隔成小的房间。朝鲜族的房屋呈大屋顶形状,从形式上来看有悬山式、歇山式、平顶式等。屋脊外观多呈中间平整,两头翘立状,中间平如行舟,两头翘如飞鹤。

2.服饰

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 “白衣民族”之称,自称 “白衣同胞”。妇女穿短衣长裙,这也是朝鲜族妇女服装的一大特色。短衣朝鲜语叫 “则高利”,是一种斜领、无扣用带子打结、只遮盖到胸部的衣服;长裙,朝鲜语也叫作 “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而成,色彩鲜艳。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长裤,裤脚系上丝带。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3.饮食

朝鲜族人多以大米为主食,以汤、酱、咸菜和泡菜为副食,其中泡菜是佐餐的主要菜肴。在肉食中喜食牛肉和狗肉。朝鲜族的传统风味美食很多,如打糕、冷面、泡菜、松饼等。

4.宗教信仰

朝鲜族信仰宗教的人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朝鲜族早期宗教流行图腾崇拜和始祖崇拜,信仰土谷神,后来形成檀君教、东学教等本民族宗教,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先后传入道教、佛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等。

5.节日

朝鲜族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此外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六十大寿)、“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朝鲜族一向崇尚礼仪,注重节令。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饮食更加讲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

(三)禁忌

朝鲜族的老人地位很高,平时老人的饮食是单独制作和用餐的,如果父子同席,儿子不能当着父亲的面吸烟或饮酒。朝鲜族忌讳敲门,进访者应呼叫主人。用餐时,汤匙要放在汤碗里,如将汤匙放在桌上,则表示吃好了。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筷,遇有稀客来临,主人必以酒相待,朝鲜族男子大多爱喝酒,并把酒看作友谊的象征,在酒席上按年龄依次倒酒和举杯。

【小资料】

哈 达

哈达是蒙古族人民和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是蒙古族人和藏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黄色等。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

哈达是藏民任何阶层的人物在来往时,最通行的一种礼物。

藏文的 “哈”是 “口”的意思,“达”是 “马”的意思,“哈达”两个字直译出来是口上的一匹马,即是说这种礼物相当于一匹马的价值。因为一般人在会见的时候不是随便随地都可以带着马匹来送的,但又不能只是用口说,就以这种丝织品的 “哈达”来代一匹马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