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黄花闺女与公主_冷历史

黄花闺女与公主_冷历史

时间:2022-04-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花闺女与公主_冷历史《刘裕像》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据传,南北朝刘宋时定都南京,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我们可以认为“梅花妆”与“花黄”并非同源的妆饰,也可以认为寿阳公主在“花黄”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而成“梅花妆”。

黄花闺女与公主_冷历史

《刘裕像》

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铜山)人。南北朝刘宋王朝开国皇帝,420—422年在位,谥武帝,明人李贽誉其为“定乱代兴之君”。

《十二花神图》

沈心海、黄山寿、潘振镛等于甲寅(1914年)作。立轴,纸本设色,174.5厘米×91.6厘米。寿阳公主因梅花妆之故,后被民间传为正月花神。

据传,南北朝刘宋时定都南京,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于宫殿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落在她的额头上。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以此作为装扮。寿阳公主这种打扮其后被人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后,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及歌伎舞女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开放的,不能于四季供人采摘,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便叫做“花黄”或“额花”。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另说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能保持贞节。以上的说法均系民间传说。据考证,贴花黄之风俗并非始于刘宋时期,早于刘宋王朝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诗中的花木兰是北魏一个普通民间女子,由此可见那时这种妆容已然很流行了。

据史料载,花黄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是把金黄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或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起源于秦朝,于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当时佛教盛行,爱美求新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尚。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美女篇》“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中的约黄就是指额黄。到唐朝时,额黄更加盛行,如卢照邻诗,“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皮日休诗,“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郑史诗,“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经过五代到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如宋彭汝励诗:“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古时还时兴过由额黄发展而成的佛妆,宋人张芸叟《使辽录》中说:“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这种潮流并未大范围地在汉地流行,但却留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宋人彭汝砺的《鄱阳集》中说,当时有个女人面色发黄,官吏见到以为得了瘴气病,没想到这个女人坦然地说,不过是“佛妆”而已,一众愕然。

据考证,历史上刘宋朝的寿阳公主就是会稽宣长公主,生于383年,卒于444年。关于她始创“梅花妆”的记载见于宋代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人日》引《杂五行书》所言:“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五代前蜀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即说的这个典故。由此可见,“梅花妆”在当时极为盛行。至今在敦煌壁画中,我们还可看到有在额上贴着四瓣或五瓣梅花形图案的人像。后代文人爱极了“寿阳公主梅花妆”这个故事里的意淫调调,诗词里不断重现当日情境,也产生了姜白石著名的《疏影》词里“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这样的佳句。

【唐】佚名《弈棋仕女图

绢本设色,纵63厘米。吐鲁番阿斯塔纳187号墓出土,墓主张氏是武则天时安西都护府的官员,曾被授予“上柱国”勋爵。图中仕女头饰额黄,为唐朝盛行一时的装扮。

时过境迁,后人关于历史的猜测却永远没有止境。我们可以认为“梅花妆”与“花黄”并非同源的妆饰,也可以认为寿阳公主在“花黄”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而成“梅花妆”。总之,若一再强调其所谓真实来源,若姜白石等人追根究底,也就不会出现那些意境优美、赏心悦目的作品了,这岂不大杀风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