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带一路”的形成历史

“一带一路”的形成历史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被称为“南海丝绸之路”。可见,“丝绸之路”其本意就是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商业之路。由此“丝绸之路”的含义由贸易扩大到经济、文化交流诸多领域,成就了一批研究丝绸之路学的著名学者。

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并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西亚、中东、东欧直到欧洲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也是连接南亚、东南亚和东北亚商贸之路,是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之间初步形成,一直到16世纪仍在使用的贸易之路,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并将欧洲、中东、西亚的商品输入中国;很快也成为这些国家间进行文化交流,特别是宗教交流的渠道。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被称为“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三国至隋朝时期得到发展,在唐宋时期非常繁荣,转变于明清时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海上航线。

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由德国近代地貌学创始人、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1887年出版的专著《中国亲程旅行记》中首先提出来。李希霍芬在书中将中国与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河中地区)地带以丝绸为主的商业交通路线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古代骆驼商队所走的道路统称作“丝绸之路”。可见,“丝绸之路”其本意就是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商业之路。1910年,德国东洋史学家赫尔曼在其所著《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将“丝绸之路”的概念进一步扩展。他认为“丝绸之路”的含义应该扩展到叙利亚,因为叙利亚虽然不是中国最大的丝绸市场,但也是中国主要的丝绸市场之一。赫尔曼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西欧汉学家的支持和进一步阐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多西方的探险家、考古学家从中国的西北地区一路向西、向南考察,途经中亚、西亚、东欧、中欧,一直到西欧,向南拐向非洲,发现和找到了中国古代与亚、欧、非等友好交往的许多遗址和遗物,以实物证实了丝绸之路的存在和发展。1900年,李希霍芬的学生斯文赫定在新疆发现了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激励了一大批学者和探险家对丝绸之路研究的新兴趣,如美国的亨廷顿、华尔纳,俄国的柯兹洛夫、奥布鲁切夫,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等探险家、考古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广泛地使用了“丝绸之路”这一名词。由此“丝绸之路”的含义由贸易扩大到经济、文化交流诸多领域,成就了一批研究丝绸之路学的著名学者。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想称霸世界,在日本政府的指导思想中,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满洲。在20世纪30—40年代,为配合侵华战争的需要,日本政府鼓励本国学者研究中国问题,由此推动了日本丝绸之路学的研究。日本人研究“丝绸之路”的目的不是为了贸易,也不是为了文化交流,而是为了侵略战争作准备,就像现代有些日本“学者”,打着学术交流的口号,私下获取中国军事情报。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的交通线路,还有如“毛皮之路”、“草原之路”、“瓷器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称呼。

中国学者采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50年代齐思和在其《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一书中开始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