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铁血宰相俾斯麦与走向统一的德国

铁血宰相俾斯麦与走向统一的德国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议会拒绝批准政府提出的军事拨款,否决了军事改革法案。面对议会的反对,俾斯麦不经议会同意而擅自动用国家大量款额去推行军事改革计划。在英法的支持下,奥斯曼帝国苏丹拒绝了俄国的最后通谍,双方爆发战争。就这样,俾斯麦顺利地摆平了欧洲三个大国,使它们置身于德国统一战争之外。俾斯麦发动的第一场战争是对丹麦战争。1863年,丹麦宣布合并两公国,这在德意志引起许多人的反对。事实上,奥地利对统一德国并不感兴趣。

在德国统一和崛起的过程中,有一个极其关键的人物——俾斯麦。在某种程度上,他就是为德国统一而生的。

1848年,德意志的多个邦国爆发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革命,革命在短时间内几乎全部取得成功。解决德意志的统一是这场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革命运动的首要任务。各邦国代表在法兰克福组成了全德意志议会,试图通过协商的方式,建立一个像美利坚合众国一样统一而自由的联邦国家。

但是,当议会还在无休止地辩论和争吵时,旧政权迅速集结反击,德意志各邦很快恢复了各自的君主专制,全德意志议会的议员们纷纷被各邦国召回。

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使德国失去了通过和平、民主的方式来实现统一的机会。那么,接下来德意志统一的道路该如何继续?既然资产阶级无法承担起这一任务,那么这个重任又将落在谁的身上?

这个人就是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

俾斯麦(1815~1898)

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的一个大容克贵族家庭。他具有强烈的功名心和权力欲,重于行动,富于情感,性格暴烈,意志坚强,精通权术和弄虚作假,善于捕捉时机但又懂得节制;他具有估量对手的非凡能力,是一位一流的政治家;他还有一个赌徒的直觉,知道何时下注、何时离桌,决不恋战。当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虽然已经问世,但真正理解“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句话的人没有几个,俾斯麦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于自己没有赶上拿破仑战争总是耿耿于怀,经常说:“要是我生在1795年就好了,这样1813年也就有我的份了。”甚至后来在议会演讲时他也公开表示:“解放之战时,我尚未出世,对此我很是遗憾。”

其实,俾斯麦不必遗憾,因为他后来亲身经历和创造了更伟大的历史时刻——德国统一。

1851~1858年,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10年的外交生涯让他开阔了视野,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

1860年,普鲁士政府锐意推行军事改革,以便为用武力统一德国做准备。但是这个军事改革却引起了一场所谓的“宪法纠纷”。议会拒绝批准政府提出的军事拨款,否决了军事改革法案。国王威廉一世为此甚至想过退位。1862年,威廉一世请俾斯麦出来组阁。俾斯麦态度极其强硬,他对议会说:

德意志所瞩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普鲁士的武力……当代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

这就是“铁血宰相”称呼的由来。这篇演说也表达了俾斯麦对如何实现德国统一的态度。面对议会的反对,俾斯麦不经议会同意而擅自动用国家大量款额去推行军事改革计划。为了压制舆论,政府还下令严格取缔新闻自由。

克里米亚战争

(1853~1856)

英、法、奥斯曼帝国和撒丁王国结成同盟沙皇俄国进行的一次战争。战争起因是沙皇提出将奥斯曼帝国境内所有东正教臣民(居住于巴尔干半岛)由沙皇俄国来“保护”,实则是要控制巴尔干半岛。俄国的这一企图自然为英法所不能容忍。在英法的支持下,奥斯曼帝国苏丹拒绝了俄国的最后通谍,双方爆发战争。起初俄国获得胜利,后英、法等国介入,俄军战败。根据1856年3月30日签署的《巴黎条约》,俄国放弃所有占领地区,列强共同保证土耳其的“独立与完整”,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国军舰通过两海峡,禁止俄国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厂。

此时,整个欧洲的大环境也有利于德国统一。那个时代,欧洲人普遍低估了经过工业和军事革命后的普鲁士国家的潜力,等到它们清醒之后已经面临了无可更改的既成事实。从大国关系方面看,1853~1856年,俄国与英国、法国、奥地利之间发生了克里米亚战争,在这之后,维也纳会议所建立起的大国协调彻底破裂,各国之间很难再像过去一样通过协商采取一致行动。英国逐步从大陆事务中抽身,更为关注帝国和国内问题;俄国需要时间从失败的耻辱中恢复;奥地利因为在战争中站在英法一边而与俄国交恶;法国皇帝好大喜功,在战略上没有一个有效的聚焦点。

俾斯麦就是在这样的权力真空中利用大国之间的钩心斗角和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各自的弱点,采用一套灵活多变、不择手段的外交权术,使它们不能联合起来反对普鲁士。他的基本手腕和策略可以概括如下:对俄国,通过支持镇压波兰起义和强调两国宫廷的亲戚关系而表示友好;对法国,通过含糊地承认它的扩张要求而进行诱惑;对英国,通过保证不破坏大陆均势而施以安抚。就这样,俾斯麦顺利地摆平了欧洲三个大国,使它们置身于德国统一战争之外。之后,俾斯麦在短短的8年里,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使统一成为现实。

俾斯麦发动的第一场战争是对丹麦战争。德意志北部的两个公国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是德意志邦联的成员,但同时也是丹麦国王的个人领地,只是没有与丹麦合并,两公国的居民多数都是德意志人。1863年,丹麦宣布合并两公国,这在德意志引起许多人的反对。1864年,俾斯麦利用德意志的民族情绪,拉上奥地利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丹麦惨败,被迫将荷尔施泰因割给奥地利,石勒苏益格割给普鲁士。

接下来,俾斯麦要解决的就是奥地利了。一直以来,在德国统一问题上始终存在大德意志道路与小德意志道路的争论。大德意志道路就是由奥地利来领导统一,小德意志道路就是以普鲁士为核心,排斥奥地利。事实上,奥地利对统一德国并不感兴趣。一个是它的经济不发达,缺少统一的经济动力;二是奥地利在德意志之外有众多领地,它既无法解决这些领地与统一后的德国的关系,也最担心德国统一所引发的示范效应和连锁反应。很多德意志邦国因为担心失去独立地位也站在奥地利一边反对统一。所以,对普鲁士统一德国而言,奥地利是一个必须尽早踢开的绊脚石。

1866年6月,普奥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是对普鲁士参谋本部工作能力和成效的第一次检验。在战争中,老毛奇利用北德的铁路系统,将三支军队快速部署在奥地利边境,让他们在波希米亚会和。而奥地利的参谋工作却很糟糕,反映出奥地利人在过去几十年里对军队职业化表现出的漫不经心的态度。7月3日,双方在萨多瓦进行决战,23.8万奥军与29.1万普军对抗。普军不仅在人数上胜过奥军,而且其装备和武器也都比奥军好。当时普军已经使用后膛的撞针发射枪,奥军却仍在使用老式枪,因而普军的火力要高出奥军好几倍。最终普军大胜,并于7月14日逼近维也纳。7月20日,普奥达成停战协定,8月23日签订和约,奥地利同意解散德意志邦联,组建没有它参加的联邦。在这次战争中,普鲁士完全有能力进军维也纳,让奥地利割地赔款,但是俾斯麦极力劝说国王和总参谋长老毛奇不要这样做,甚至以辞职相要挟。他的理由是:

我们应当避免使奥地利遭受严重创伤,避免不必要给它留下长期的痛苦,致使其切望复仇。

这正是俾斯麦的高明之处——有战略眼光,懂得分寸,进退有据。1867年7月1日,北德意志联邦正式成立,由21个邦和3个自由市参加,德国统一最重要的一步完成了。奥地利被俾斯麦从德意志赶出之后,于1867年2月和匈牙利组成了二元帝国,奥匈帝国由此而来。奥地利的皇帝兼任匈牙利的国王,但双方各有自己的立法系统和行政机构。

俾斯麦因其为统一做出巨大贡献而威望大大提高。普鲁士议会以压倒多数追认了自“宪法纠纷”以来俾斯麦政府的一切财政支出,俾斯麦也表示了和解态度,他公开宣称过去内阁没有议会同意而征税是非法的。议会欢迎俾斯麦的转变。

为了表彰俾斯麦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普鲁士议会向国王建议,奖励俾斯麦40万塔勒。40万塔勒不是一个小数字。在1860~1862年的宪法纠纷过程中,议会否决了1000万塔勒尔的军费,给俾斯麦的奖励相当于几年前国家军费开支的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