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积极搭建以文化产业和文化外贸为载体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积极搭建以文化产业和文化外贸为载体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影响力的载体是文化产品与服务,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外贸是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中国的文化消费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外来文化,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缺乏国际化发展的意识,缺乏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规划,是目前制约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化支撑、先进的制度保障,还需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有效果的文化传播新载体。文化影响力的载体是文化产品与服务,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外贸是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制高点。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在21世纪,各国的胜负决定于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又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培育与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就在不断提高。2009年国务院制定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文化兴国的战略,对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支柱性文化产业作出新的部署。

在这些政策措施的促进下,近些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众所瞩目,影视、演艺、动漫、出版、网络新媒体、旅游文化产业已渐成规模。然而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远不如美国、日本、欧洲,尤其是在一流的文化产品和品牌的缔造方面还有一些差距。从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只占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的3%,在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方面,中国仅为2.6%,这一比例远低于美国的25%、英国的11%。近些年来,中国的文化消费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外来文化,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迫切要求中国尽快提升自己的文化产业整体实力,通过不断生产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文化市场的份额和世界影响力。

1.推进中国文化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Porter,1998)的观点,产业集群(Cluster Industries)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包括了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因此,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将伴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扩张,不断扩张的产业规模又反过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从而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为增强自身的实力和产品的竞争力,普遍进行了文化产业重组。美国的文化产业之所以成为美国主要的出口产业之一,就与他们打造规模巨大的文化产业如美国华纳公司这样的“航空母舰”有直接关系。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文化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从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上看,中国文化产业普遍存在着链条松散、总量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总体上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特别是相比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占经济增加值比重高、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的数量更是廖若晨星。这严重制约了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其结果是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很难抵挡外国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的冲击。

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事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优势。面对国外大跨国集团、公司的强势竞争,中国要以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为目标和方向,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横向和纵向重组力度。一是要打破地区、部门、所有制界限,对文化资源重新进行整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通过做大做强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二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战略联盟。文化产业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企业,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而达成的长期合作安排,通过共享资源改进他们的竞争地位和绩效。战略联盟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合作各方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资源,实现文化企业间的优势互补,进而降低成本,壮大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当前,中国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鼓励依托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运用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建立资源共享的跨行业联盟,着力打造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从而实现企业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以提高中国文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2.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缺乏国际化发展的意识,缺乏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规划,是目前制约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仅要积极建设好中国自己的文化产业,而且要不断扩展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空间,通过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机会。

一是建设海外文化产业集聚区。中国目前尚未出现较为成熟的海外文化产业集聚区,因此也可借鉴类似经贸合作区、工业园的成功模式,直接在海外建立文化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国外较低的发展要素成本、丰富的文化资源,或是相对宽松的文化市场机制等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推动各层次文化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中国的文化产业。

二是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国家要实行积极的外贸和财政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鼓励、扶持文化咨询、演艺、影视制作等机构和企业走出国门,通过到海外设立分公司或办事机构等方式,寻求国际化发展。特别是要支持重点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并将之做大做强。唯此,才能达到既规避文化壁垒,又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双重目的。

三是加强与境外媒体的交流与合作。经验不足、不熟悉国外文化投资环境等是中国文化企业走向海外面临的现实障碍。要鼓励、支持国内市场稳定且发展潜力较大的文化企业根据自身实力,通过委托代理、直接投资或注资海外文化企业、建设合资文化项目等方式,拓展国际文化市场,进行国际文化产业的合作与竞争。

3.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化发展

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创造文化产品是当今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新潮流。美国文化产业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充分利用科技优势,科技含量高,尤其是在大众传播媒介领域、电子排版、网络传输、地球通信卫星等高新技术方面更是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

可以说科技创新是文化产品的生命,对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在中国文化产业中的运用程度低,是中国文化产品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对加快中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

为此,一是要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当前,在信息技术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进入了文化与技术两轮相互驱动、共同发展的大规模“产业弥合”时期。高新技术的勃兴改变了传统的大众生产和传播方式,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双翅,开辟了广阔的文化新天地。中国要将传统文化宣传媒介与现代信息传播媒介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先进传播技术改造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推进图书及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制作技术升级,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生产方式与表现形式,增强中华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提高中华文化的生产传播效率。

二是培植开发新兴文化产业。以往中国的文化产业主要由传统的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广告会展、演艺娱乐等行业构成。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场文化观念上的重大革新。大量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推广应用,不但实现了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多样化,革新了文化传播的速度,而且还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业态如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等。中国要利用现代文化传播技术,依靠高新技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业态,大力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准,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高科技文化产品。这样,既能够给人们提供多样化的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增强文中国化产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还有利于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4.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发展

如前所讲,按照国际一般理论,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这一时期,不但人们的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而且对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的期盼也日益增强。

面对如此广阔的文化市场空间,中国应把为国外广大人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通过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服务来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从而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递给他们,为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是加大文化产业之间联姻的力度。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新兴产业,不但是一个国家文化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而且还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系统,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其在创造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还能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广播影视产业将带动音像、影像、游戏软件、通信设备、广告展览等产品及服务市场;文化娱乐业将推动旅游、餐饮、交通、服装业、美容业的发展。在文化、经济日益一体化,各国人民休闲娱乐活动和交往日趋增多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多样性的文化产业,并融中国优秀文化元素于其中,无疑将大大拓展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竞技舞台的空间,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加速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二是积极参与或主办大型国际性书展、文化论坛等活动,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要借助国外著名的文化博览会、文化产品交易会、艺术节、书展等平台,积极向国际文化市场推介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向世人宣传中华文化,展现中国整体的文化实力和国家形象。

三是进一步扩大国外商业性文化展演、展映活动。利用各类文艺院团借中国文化节出海参演等形式,全面展示中华文化,向世界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彰显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宏伟气魄与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46]

(二)以文化贸易带动文化出口

所谓文化贸易,是指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活动。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对外文化贸易既是“输出文化”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又是一国扩大民族影响、提升国际地位的主要手段。同时还是衡量该国家文化软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反映着该国文化被他国人民认同和接受的程度。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直言不讳地说,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就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所以世界许多国家都积极发展文化贸易,力图通过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与往来将自身蕴含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展示给世界,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推动中华文化通过商业形式走向世界市场,是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战略举措。为贯彻落实这一战略,2005年文化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的通知》《国家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目录管理办法》等文件。2006年又制定并相继实施了《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十一五”发展规划》等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境的相关政策、法规,所有这些,都为新时期中国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法律条件。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的文化贸易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还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与世界经济贸易大国的地位严重不符。对此,我们应该做到:

1.通过经贸合作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两者相互交融、互相影响。“一方面,经济贸易合作发展为双方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又是深化和开拓经济贸易合作的必由之路,两方面的合作互相促进,互为基础。”[47]中国要借助经贸合作带动文化交流,一是要不断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文化内涵,用制造业的出口来拉动中国文化出口。二是以中华文字、绘画、书法、瓷器、武术等传统大众文化为传播媒介,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综合联动方式,向西方大众普及中华文化。三是以中国饮食文化、中医药茶叶、服装为媒介,推动中华产品出口。这既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不同之处,也是中华文化最具魅力和感召力的地方。四是要充分利用“友好省州”、“姊妹城市”等对外关系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在双方的经贸合作与交流中传播、推介中华文化。

2.打造文化精品,创造文化名牌

名牌战略是国际贸易的杀手锏,文化贸易也不例外。一个小小的卡通形象米老鼠为美国带来了超过一千亿美元的巨大利润,世界范围的文化领域内电影有美国的好莱坞,戏剧有百老汇戏剧产业园区、日本的四季剧团,媒介集团有德国的贝塔斯曼,这些名牌企业、名牌工程、名牌产品以及产生的名人效应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反观中国,目前在世界上能够叫得响的品牌寥若晨星。品牌的缺失是制约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一个瓶颈,也是当前中国文化贸易中存在的一个严峻的现实。“中国的软实力中文化的吸引力还相对较弱。相比较于美国的电影、音乐和其他文化产品,中国没有一个突出的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世界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印象还很模糊并充满错觉。”[48]

文化精品作为时代精神的正确反映,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49]中国要提高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品质,就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在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上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着力打造一批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文化产品来,努力“形成一批对外文化交流的文化品牌,不断扩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文化市场份额,逐步改变文化产品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50]

3.文化出口方式要体现灵活性,展现差异性

文化贸易是以内容和知识为要素的,因此深度挖掘可贸易文化内容,多元发掘艺术产品的附加值,创造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发展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必由之路。一是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品。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来自于这种文化的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往往来自于该文化的差异性、异质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精髓,这些精髓正是中华文化的特色所在。在国际文化贸易中,中国一是要充分依托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彰显中国文化的多面个性和特征,凸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特色,通过着力打造以特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品,扩大世界主流文化市场,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世界感召力。

二是要以世界化的形式包装中国文化产品。世界文化虽然是多样的,但也存在着超越民族国家文化差异的最具人类共通性的文化语言。在生产、制造文化产品时,中国要尽力借助国外文化受众熟悉的文化产品形式,更多地选择利用世界认可的文化元素,贴近这些国家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这样,才能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增加与他们的亲切感,才能有效地将文化产品转化成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三是要采取不同的文化产品输出方式。文化产品都是精神产品。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受众对他国文化产品的接受程度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不注意对国际文化细分市场的充分认识和把握,切实做到有的放矢,就会增加文化折扣,大大影响文化交流的效果。因此在对外文化贸易过程中,中国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国外市场的消费特点,优先选择文化相似性高、贸易折扣度较低的文化产品作为中国文化出口的主打产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

4.要平衡文化贸易出口结构

如上一章所说,文化贸易结构不平衡是目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面临的一大严峻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感召力,也极大地妨碍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认同感。

优化文化贸易结构,推动贸易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一是平衡文化输出的硬软件结构。中国应将主要力量和资源投放到“核心层”的软件文化产品的建设上来,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改变产业内部结构此消彼长的不均衡状况,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是要优化文化内容结构。针对当前中国的文化输出内容中以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为主,而真正体现引领世界未来变革导向的现代性文化成分相对较少的现实,中国在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同时,要采取多种方法,通过各种形式输出能够展示中国与时代变化同步、与人类发展共进的创新性文化产品和服务,以充分展示当代中国开放、文明的文化形象,改变“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不利局面,提高文化产品的感染力、传播力和市场占有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