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进一步推进汉语言国际化推广的发展步伐

进一步推进汉语言国际化推广的发展步伐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推进汉语言的国际化,一是教学内容亟待拓展。对外汉语国际化推广不仅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目前,汉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还面临很多困难。这是因为,汉语言国际推广的实质是一种跨国界的、跨民族的文化交流。这严重地影响了汉语的国际推广。搞好汉语言的国际推广工作有助于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因此,中国政府要加强对海外汉语教育的宏观政策指导,做好语言国际推广的整体安排和部署。

语言既是文化载体,也是文化的积淀,因此汉语国际化的推广有利于中国文化的输出和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一)中国汉语言国际化推广发展概况

应该说,近些年来,中国在积极推广汉语国际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推广汉语,中国早在1987年就成立了由国家十二个部委组成的“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并在其下设立了国家汉办。1990年,汉语水平考试(HSK)正式实施。2002年8月,国家汉办举办了首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2004年4月15日,教育部又正式启动“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选拔培训合格的志愿者教师分赴海外从事全职汉语教学工作,以解决全球汉语教师紧缺问题。2004年5月,以推动世界汉语教学为目的“汉语桥”工程启动。2004年11月21日,又在海外成立了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一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同时,电视孔子学院、网络孔子学院也开通和成功运作。此外,中国政府还在海外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等机构。以孔子学院为例,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地区)。(见表5—1)

表5—1 “孔子学院”的世界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汉办2014年3月网站

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和重要“窗口”,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汉语言国际化推广在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交流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诚如中国驻美国大使张业遂所言,孔子学院(课堂)深入社会,以其独特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广泛性,为中国与西方民众交往提供了重要的管道。[20]但不可否认,包括孔子学院在内的汉语言国际推广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第一,本土化程度差强人意。一是师资力量没有实现本土化。由于本土孔子学院的师资力量薄弱,所以目前孔子学院的教师主要从国内各高校选派。二是教学模式过于整齐划一。目前对外汉语教材多是以英美文化为背景的通用型汉语教材,许多语言和文化内容都不适合其他地区、国家的学习者。正如有学者所说:“与高涨的学习热情不适应的是,各国仍然普遍缺乏高水平的汉语师资队伍和适合本土使用的教材,国外一些愿意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甚至无师可寻。”[21]

第二,教学方式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要推进汉语言的国际化,一是教学内容亟待拓展。跨文化交流、传播的核心是文化。对外汉语国际化推广不仅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因此,中国的海外汉语教育中语言的教育固然是必要的,但在规范的语言教学服务外,适当地介绍有关中国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信息,以使他人正确认知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更应成为今后中国语言推广的重要内容。二是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开拓。语言推广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所以我们在汉语言国际推广过程中,不能只抓学校教育、课堂教学,而要紧紧结合其他传播途径,如视觉文化传播方式、新媒体等开展汉语教育与文化宣传。三是教学课程急需创新。我们现在编订的教材多半是在国内形成的,“教材的创新问题已经提出多年,教材也编出上千种,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不能完全满足世界上学习汉语的热切需求”[22]

第三,开门办学的力度需要加大。目前中国海外汉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主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与科研机构合作办学的方式进行的,这种交流方式虽然能够保证中方在人员派出层次、交流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但在与他国普通公众接触交流层面有所欠缺。目前,汉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还面临很多困难。一是政府的财政压力大。海外语言的推广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保障。由于中国目前没有建立一个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政府资助为辅的资金来源链条,致使孔子学院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二是由于政府一手操办海外汉语言教育,没有充分发挥民间力量的办学优势,导致其因官方色彩过浓而受到所在国政府或相关机构的限制甚至抵制,使得孔子学院的建设在一些国家举步维艰。

(二)推进中国汉语言国际化推广的战略对策

当前,在全球化的语言和文化博弈中,要通过汉语的国际化推广,扩大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加速汉语言国际化推广的本土化发展

本土化是海外文化交流、传播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汉语言的国际推广一旦脱离了本土特定的文化语境,海外文化交流的生命力就将大打折扣。这是因为,汉语言国际推广的实质是一种跨国界的、跨民族的文化交流。由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们的文化背景、历史传承是迥异的,所以他们在本国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截然不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因此,要避免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使传播双方的沟通受到影响,中国就必须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推广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汉语的国际传播。

第一,加速海外本土化汉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力度。中国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汉语学习的世界热潮。但是与蓬勃发展的世界汉语学习相比,汉语言教师却严重缺乏。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球汉语教师缺额达100万之多。这严重地影响了汉语的国际推广。任何一所大学的学生培养质量主要取决于该学校的师资水平。因此,中国既要进一步加强国内汉语言教师的培养,培养一大批既能熟练掌握汉语教学技巧又能够熟练运用外国语、熟悉他国文化及历史传统的人才,更要加大海外本土化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培训力度。正如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汉语较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一文中提出的:“要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靠老师、培训和认定,对各国具备基本能力的教师及时给予培训和认定,与国外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汉语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23]为此,一是要定期对现有的本土教师队伍进行知识、文化培训,加快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的更新,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海外汉语言文化教育的需要,增强本土师资队伍自身发展的后劲。二是要扩大师生的国际交流程度,通过与境外大学进行人员培训互派、信息资料互赠等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和计划,逐步提高外籍教师与研究人员的汉语言文化水平,培养一大批既能熟练掌握汉语教学技巧又能够熟练运用汉语的本土化人才。

第二,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加快本土化步伐。搞好汉语言的国际推广工作有助于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因此,中国政府要加强对海外汉语教育的宏观政策指导,做好语言国际推广的整体安排和部署。在此基础上,立足本土,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民族信仰、风俗习惯,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去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一是教学内容要突出本地特色。不同国家或地区教学对象的语言背景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实现汉语言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文化受众制定符合当地教学特点的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二是教学方法要因地制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彻底摒弃“大一统”的教学模式,结合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大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思想,采用适当、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海外公众的思维方式与接受心理出发,选择适宜的内容进行传播。总之,在汉语言教育国际推广化过程中,应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我们要区别不同背景,注意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借助不同的推广外力,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汉语的国际传播”[24]

2.多管齐下,构建多元化的汉语言国际推广管道

通过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是中国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加快汉语言的国际推广固然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主导的作用,但也离不开其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与配合。只有充分调动政府和社会的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办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汉语言推广的国际化进程。一是加快汉语言教育的国际化步伐,在充分发挥国内高等院校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让更多的中外双方的组织和力量参与到汉语言国际化推广的发展和运营中来,以加快中国汉语言国际化教育“走出去”的步伐,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二是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海外汉语言教育培训活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独立办学或在海外设立分校以及承办国家汉语言文化教育项目等形式,开展各种形式的海外汉语言文化教授、传播活动。

3.汉语言的国际推广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近些年来,中国汉语言的国际化推广发展迅速。以孔子学院为例,中国第一家海外孔子学院自2004年11月在韩国首都首尔正式挂牌始,在创办不到10年的时间里,已经在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数百所分支机构。无论是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规模上讲,都已经大大超越了设立近60年历史的德国歌德学院,这种“量”的快速扩张和布点,虽然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赢得了“加分”,但是却没有产生与之相当的文化影响力。因此,中国的汉语言的国际推广既要注重“量”的扩张,更要关注“质”的发展。如果我们忽视了“质”,那么无论汉语言的国际推广数量有多少,规模有多大,都不会带来我们期望中的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第一,加强美欧等国和地区为重点的汉语言文化传播。在当今国际文化竞争的舞台上,由于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基础雄厚,信息技术发达,在不对称、不均衡的国际文化信息交流中,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和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实际上主要是通过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日本以及某些欧洲国家的话语建构而成的。国外受众对某个国家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主要深受这些媒体的表达模式和叙事方式的左右和影响。

俗话说,纲举目张。在目前中国的财力和文化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和媒介资源实施重点文化攻关,把对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汉语言的国际推广置于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优先地位。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影响力大,对本国国民观念的影响具有极大的“溢出效应”,不但能够左右本国的舆论,还能够影响整个世界的文化走向和舆论生态。所以集中优势力量,重点搞好对发达国家的汉语言文化推广,就意味着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不然的话,眉毛胡子一把抓,既分散精力,又浪费财力,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第二,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传输的有机结合。汉语言国际推广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语言的学习,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进而影响目标受众的思想和行为。如果说,语言教育是“表”,是手段的话,那么文化传授则是“里”,是目的。只有“表”的语言推广,而没有“里”的文化传授和交流,那么只能失去语言教育的本来意义,很难延续和发展。中国的汉语言国际推广虽然成绩显著,但在文化传播方面则不尽如人意。以孔子学院为例,孔子学院虽然是以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的名字命名的,但正如有学者所说:“在以孔子冠名的全球性中国文化的传播机构里,暂时只有孔子的名称或是塑像、画像,而没有能够反映孔子的思想和中国文化精髓的作品引入和推介。这或许会成为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的瓶颈。”[25]这不仅不能树立起中国积极的国家文化形象,而且长此以往,海外汉语言学者也会由于文化传授环节的缺失而失去中国语言学习的吸引力。因此,中国在今后汉语言的国际推广过程中,应在教授基础性的汉语语言之外,还应结合汉语的教学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传授,使文化受众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中华文化,使其在充分领略中华文化风采和独特魅力的同时,自觉充当中华文化的代言人和“文化大使”,以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