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息时代的基本特点与跨国信息流动的三种模式

信息时代的基本特点与跨国信息流动的三种模式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的,信息革命的关键特征是信息传输成本的巨大下降。虽然可以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实施监控,但是成本高昂。[12]换句话说,虽然信息革命同时降低了创造、传输和接收信息的成本,但是却让提供“有效”信息的成本大为提高。这里的“有效”信息指的是那些能够被受众及时识别并接受的信息。在这种模式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国家

一、信息时代的基本特点与跨国信息流动的三种模式

(一)信息时代的基本特点:信息爆炸与有效信息供给相对不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对于信息时代的讨论可谓汗牛充栋,笔者认为对于信息时代特征的考察,可以从考察信息传递成本的变化来展开。具体来说,涉及创造信息、传送信息和接收信息三个环节的成本。

20世纪60~70年代信息技术取得迅速发展之前,以印刷术、电报、无线电广播和电视这些通讯手段的应用为标志,创造、传输和接收信息的成本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基本的变化特点是信息传输成本的下降。这种下降并非绝对意义上的下降,更多的是相对意义上的下降,即传输同样信息量的成本大幅度下降。与报纸、收音机和电视机相比,报纸无疑是最便宜的,但是作为平面印刷媒体,其传递的信息量也是最少的,相对而言,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出现,大幅度降低了信息的传输成本。

同样的,信息革命的关键特征是信息传输成本的巨大下降。对于所有实用目标来说,信息传输的实际成本已经变得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送的信息其数量实际上是无穷的:通过跨越大洋底部的光纤,在一秒钟内传输的信息相当于9万册图书。[7]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出现虽然降低了信息的传输成本和接收成本,但是信息的制作成本却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全套的电视制作设备以及相应的传输线路,其投资是天文数字。高昂的进入壁垒,使得只有少数大型组织才能经营电视台和无线电广播,特别是经营那些能够进行跨国广播的电视台和无线电广播。同时,通过电视和广播传播的信息,能够很容易地进行过滤,对于普通受众来说,只能在有限的频率中进行选择。

相比较报纸、收音机、电视机而言,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够传递的信息在数量上更加庞大,在形式上更加丰富。网络的出现,使得计算机之间的横向联系已经让计算机可以与出版物等同起来,而且通过因特网创造了一种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对信息的控制权大大分散。因特网创造了表面上看来不受限制的通讯方式: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虽然可以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实施监控,但是成本高昂。新的信息技术不是加强了集中化和官僚机构,而是可能增强网络组织、新型社区,增加对政府各种不同作用的需求。[8]

从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来看,仅仅从“冷战”结束至今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化:第一次变化以万维网的出现和迅速蔓延为标志,使得信息披露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第二次变化以即时通信软件和移动通信终端的迅速普及为标志,类似Mirc,ICQ,MSN,QQ,SKYPE等软件的迅速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点对点通信成本大幅度降低,以手机和个人数字助理(PDA)为代表的移动通信终端的迅速普及,则使得这种以点对点为基本特征的通讯方式迅速崛起,并且开始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9]第三次变化则以宽带网络的出现和博客、播客的兴起为标志,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Youtube网站的兴起和出现。宽带网络的出现推动了视频信息的跨国传播,以装备有高分辨率镜头的手机为代表的便携式摄影设备的普及,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个性化信息传播的涌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带来了信息流的增长。必须承认,相比较过去而言,对于和社会有关的信息,按照传统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可以说政府已经失去了对于跨国信息流动的控制。[10]

信息爆炸导致政府失去传统上享有的对于信息的垄断地位,但是另一方面,信息爆炸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因为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按照决策理论来说,决策者掌握过多的信息,反而会面临困惑。[11]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当信息不再稀缺时,那些能够把有价值的信息与虚假信息区分开来的人就获得了优势。对于那些能够告诉我们应该关注什么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实力来源。在信息流中,实力属于那些能够编辑信息、对信息进行权威性证实、并能够筛选出既正确而又重要的信息的人。[12]换句话说,虽然信息革命同时降低了创造、传输和接收信息的成本,但是却让提供“有效”信息的成本大为提高。这里的“有效”信息指的是那些能够被受众及时识别并接受的信息。

对于公众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让其获得前所未有的参与感和满足感的同时,也使其分析、识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受到空前的挑战。而对于政府最大的挑战则在于,现在可供公众选择的信息权威解释的来源,并非只有一处。而多个解释来源共存的结果,就是相互之间必须展开激烈的竞争。

(二)跨国信息流动的三种模式

按照跨国信息流动的特点,可以从中归纳出三种基本模式:分处两个极端的是完全垄断模式与完全开放模式,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有限控制模式。现分别叙述如下。

完全垄断模式

所谓完全垄断模式,如图1所示:具有官方背景的新闻机构完全垄断信息传播的过程,国内受众除了官方新闻机构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竞争性的信息来源。公众和政府机构外部的利益集团被动接受来自政府机构提供的信息,分散的公众个体基本上无法对决策过程施加影响。与此相对应的,在这种模式中,国家与政府机构的边界非常明确、坚硬而且难以穿透,不同国家之间只能通过专职的对外机构相互交往。一般来说,与此比较接近的是17~18世纪欧洲的情况。垄断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占有信息的人享有相应的特权,比如当时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职业外交官完全垄断了外交舞台,秘密外交高度发达,外交官可以接受其他国家的特别津贴,这在今天看来可能是难以想象的。[13]

img2

图1

从信息流动的角度来看,信息传递的速度比较缓慢,传输成本高昂,通过对传输渠道的控制,可以完全决定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方向。具体而言,一国国民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非常有限,了解国家对外政策的渠道同样有限,本国政府对于本国对外政策具有绝对的解释权。

完全开放模式

与完全垄断模式相对应的是决策过程的完全开放模式,如图2所示:在这种模式中,没有任何行为体能够控制信息流动的方向和速度,信息的流动几乎是瞬时而且无损耗的实现。在一国内部,受众可以任意选择多种信息来源,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信息的流动不受任何边界的限制和阻碍。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模式,以托夫勒、罗森瑙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的权力转移将会导致这种模式的出现,一种没有国家的全球治理模式将会因此而出现。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这种模式还仅仅是一种逻辑上的模式,现实中并不存在。

img3

图2

img4

图3

有限控制模式

信息传递的第三种模式,如图3所示,是有限控制模式。在这种模式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国家不再拥有信息绝对垄断地位,国家的边界开始逐渐消融,各个国家的民众交流开始增加,并且使得国家外交机构能够对其他国家的民众直接传递信息。与此同时,新的非国家行为体开始介入信息传递的过程,并以各种方式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种模式出现的基础是信息传递成本的相对下降,迅速膨胀的信息量使得专职制定对外政策的机构无法继续保持传统上对于相关信息的绝对控制,因为它面临非常高昂的控制成本。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国界的削弱,使得一国政府借助某种跨国信息传递渠道,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信息穿越传统的边界,并影响他国的受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