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高等教育的类型定位呼唤素质教育实施

基于高等教育的类型定位呼唤素质教育实施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教育观、质量观、成才观方面仍存在一定偏颇,与素质教育有所偏离。进入新世纪,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过程中,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逐渐成为共识。但是,许多高职学校至今尚未能够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取得实效。高等职业教育要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解释素质教育,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探讨素质教育的含义。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等项目的推动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社会吸引力和美誉度不断增强。然而,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教育观、质量观、成才观方面仍存在一定偏颇,与素质教育有所偏离。

1.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观仍广泛存在。进入新世纪,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过程中,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逐渐成为共识。但是,许多高职学校至今尚未能够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取得实效。究其根由,主要是囿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主观方面,思想观念上存在模糊认识。一是没有完全认清就业导向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就业导向,这是确定不移的。但怎样才是坚持就业导向呢?天津职业大学通过对天津大型企业的调研发现,在毕业生所需知识、能力与素质指标重要性排名中,业务能力只列第6位,企业最注重的是员工的敬业精神、负责态度、行为习惯等素质。基于社会选用人才和评价人才的标准视角,高等职业教育在强调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才是真正坚持就业导向。二是没有完全认清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系统的活动过程。高职学校的学生要全面发展,在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高等职业教育要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解释素质教育,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探讨素质教育的含义。

客观方面,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完善。高职学校要从本校的生源特点、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的未来职业要求等实际出发,创建有效的素质教育载体,完善素质教育机制,在素质教育的内容、学时、学分、运行机制等方面做出切实可行的探索与实践,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掘,特长得到锻炼,兴趣得到培养,在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专业学习、人文研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获得润物无声的素质教育。

2.重“人才规格”轻“个性培育”的质量观仍客观存在。高职学校要办好学,办成一所人民满意的高职学校,必须有科学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个目标的规格往往是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了预期的“人才规格”的要求,就被认为是好的教育。这种质量观极易导致知识性教育和专业性教育的绝对化,而这种绝对化恰是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的。固然,社会、企业对其成员在质量规格的需求上有统一标准;我们的教育要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就不能没有统一要求,这应当说是正确的、合理的。但统一的人才规格并不等于人才培养的单一化,不等于排斥个性的自由发展。我们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爱护学生的独立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人价值,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而不是墨守成规、不思进取。

3.重“优质就业”轻“低薪体劳”的成才观仍现实存在。高职学校追求学生的“优质就业”,“优”即“三高”:工作起点高,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高。实现了“优质就业”,是学校值得骄傲的办学成绩,必然为学校赢得更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但从成才观的角度来看,“优质就业”的提法未免失之偏颇。高等职业教育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就不应当完全用经济收入和所谓的社会地位来衡量学生成才与否。从根本上来说,这是成才观陷入误区的一种表现。以“优质就业”为旗号的成才观既容易促使学生“眼高手低”,自我认知不准确,白白追求与自身能力和水平不相符合的职业和职位,造成“就业难”;同时,也容易滋长追求实惠、缺乏艰苦创业精神、不愿做普通劳动者的不良风气。人的成长因素有所差异,也就有了高级人才、中、初级人才,脑力劳动为主的人才,体力劳动为主的人才等差别。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无论于个人还是社会,都将是十分理想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