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考茨基对唯物史观有关“道德基础”问题的澄清

考茨基对唯物史观有关“道德基础”问题的澄清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考茨基注意到马克思主义在道德问题上所面临的责难,他借用当时流行的达尔文思想中的“社会欲”概念来澄清唯物史观所面临的“道德基础”问题。早期的考茨基是一位达尔文主义者。在此基础上,考茨基将“社会”问题引申到社会“道德基础”问题上。考茨基认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养成区分善恶的行为习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考茨基结合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政治现实,逐渐构建出他的民主理论。

如何处理“道德”问题,这似乎成为以往各种“唯物主义”思想无法回避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一些学者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缺少对社会道德问题的论述。考茨基注意到马克思主义在道德问题上所面临的责难,他借用当时流行的达尔文思想中的“社会欲”概念来澄清唯物史观所面临的“道德基础”问题。

早期的考茨基是一位达尔文主义者。尽管在结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受两位伟人的思想吸引后,考茨基毅然转向马克思主义,但不可否认,他早期所接受的达尔文主义思想不可能立刻消失,因此,实事求是地说,达尔文主义的思维范式在某种程度上依然会隐约影响考茨基的思想理论。“社会欲”概念就是达尔文主义影响考茨基的产物。达尔文早在论述不同的单一动物群体之间的“生存斗争”问题时,就阐述过“社会欲”问题。达尔文特别以实力彼此相当的群组之间的斗争为例,提出“社会欲”在这里就表现为对他者的同情和帮助。当然,考茨基并未过多采纳达尔文有关生存斗争以及将适者生存视为一般的社会发展准则的观点,因为考茨基所理解的“生存斗争”主要是人同其周围环境之间的斗争,它存在于不同组织之间,而不应当存在于组织内部。考茨基以达尔文理论中的“社会动物”观点为出发点,强调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它有利于维系人的“组织”内部的团结统一。同时,考茨基赞同达尔文的“社会欲”的观点,并且将其外延推而广之,从社会群体推广到种族、民族、阶级,将其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原则。所谓“社会欲”,考茨基认为,是人之所以会同他人合作、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来保护他人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考茨基对社会的形成问题进行了讨论。他首先考察了促使动物聚集起来的基本因素:首先是能够在同一时期共同的地点生活,“几乎所有的动物在幼年时期的最初阶段都是与它们的同龄的‘兄弟姐妹们’过着社会生活的”,[7]共同的生活条件有利于它们形成共同的生活习惯;其次,由于饥饿、繁殖以及季节变化等原因造成的“迁徙”活动促使动物聚集在一起;再次,提供生活资料的地区的环境特点有利于有共同生活习性的动物聚集;最后,要保证由于各种情况聚集到一起的动物能够长期共处、彼此密切联系,还需要使动物产生一种“参加社会的乐趣”。这种“乐趣”实际上就是社会动物能够从社会集体中获得的利益,它在本质上就体现为“御敌”和“比较容易取得食物”两方面。[8]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的社会和道德最初也是从动物形态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社会组织的形成同动物群体聚居具有共性。但另一方面,考茨基强调,人类社会组织毕竟是由诸多具有特殊意识的个体组成,因此,人类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还体现为个体意识的一致性方面。“人与人之间意识的一致,首先可以通过他们身体组织的一致,其次可以通过他们的环境的共同性来说明。”[9]共同的身体条件和共同的生活条件为人们形成共同的意识形态提供了基础。[10]考茨基认为,意识形式的一致有利于促进“内容一致性”的形成。他以最简单的“社会行动”为例,指出处于共同的生存条件下的人们在广义上会对相同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于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对于其他成员所要求的,也就是其他成员中的一个成员对于包括第一个成员在内的其余一切成员所要求的。因此,每一个成员对于其他成员的要求,也成为其他成员对于他的要求,即成为社会要求”。[11]因此,社会的形成是与社会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利益成为维系社会成员间彼此协作、促进社会发展的纽带。

在此基础上,考茨基将“社会”问题引申到社会“道德基础”问题上。考茨基认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养成区分善恶的行为习惯。“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性一致的情况下,就连那些社会欲较弱的人们也会是善的;与此相反,在个人利益经常与社会利益相对立的社会状态下,有时甚至连最强烈的社会欲也不能够制止个人的恶行。”[12]因此,善和恶的差别就表现在个人利益是否符合社会利益的标准上,而这种差别随同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考茨基概括到,“善”就是总符合社会利益的行为,又因为社会的特性是在不断变化的,因而为社会所承认的善的特性也是要随之发生变化的;另一方面,“关于善和恶的观念并不是以什么事实上对社会是善的和有害的为根据,而是以人们认为什么是善的和有害的为根据”。[13]由此可见,社会道德根本上是以“社会利益”为前提的,在阶级社会中,所谓的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准则归根结底是掌握在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手中的。

综上所述,考茨基正视到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种种考验,既有来自于资产阶级学者的质疑与发难,也有来自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思想模糊与混淆。考茨基因而在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绝不是简单地将“经济利益”设定为决定一切的动机理论,也绝不是僵化地认为某种抽象“物质”决定一切的机械理论,相反,是强调社会的现实存在对人的活动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人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的双向互动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考茨基结合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政治现实,逐渐构建出他的民主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