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事一议”开创农村治理新篇章

“一事一议”开创农村治理新篇章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贵州省被列入全国“一事一议”改革试点。珠藏镇桐梓坡村村民率先用“一事一议”方式决定兴建的“感恩桥”。18日,瓮安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项目在桐梓坡村启动。2009年3月11日,瓮安县首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现场会在桐梓坡村召开。

瓮安县在贵州省率先推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实行村民商议、村支“两委”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和实施内容公开、实施流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三议三公开”制度,激发村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和民主自治热情,使全县农村公益事业形成有人想事、有人管事、大家做事、和谐发展的崭新局面,得到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的认可。贵州省被列入全国“一事一议”改革试点。

走进瓮安县珠藏镇桐梓坡村,桐梓坡农会旧址庄严肃穆,一下将人们的思绪带进当年红军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为红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染。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乌江后,遵照中央政治局瓮安“猴场会议”精神,以猪场(今珠藏)桐梓坡为基点,将革命势力向周边延伸,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革命活动。1月12日,红军在桐梓坡一土豪家门口田坝召开“万人大会”,成立了桐梓坡农会和桐梓坡红色游击队,向游击队授一面红旗、两把马刀。红军、农会、游击队等机构设在土豪家院内。桐梓坡农会和游击队是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后在长征路上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武装组织。红军在桐梓坡一带写下的“工人农民联合起来打土豪”“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标语,至今保存完好。

深化农村改革,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由村民民主决定公益事业建设,让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让村民真正行使民主权利,实现村民自治,从源头化解大量矛盾纷纷,实现和谐发展,揭开农村社会治理新的一页。瓮安县被列为贵州省“一事一议”试点整体推进县。珠藏镇桐梓坡村村民率先用“一事一议”方式决定兴建的“感恩桥”。

桐梓坡农会旧址旁有座桥叫“感恩桥”,有一条路叫“一事一议”路,这桥、这路的名字,有着不寻常的由来。

2008年11月15日,在珠藏镇党委、政府指导下,桐梓坡村召集全村党员、村民组长、群众代表开会,专题讨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致同意由群众对10个村民组的通组路进行拓宽硬化,改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行路难状况,由群众出工出劳,政府适当补贴作为奖励。18日,瓮安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项目在桐梓坡村启动。

刚动工就遇到难题。在大院坝组与新房子组中间,有一条宽10米的小河,架桥初步测算需要资金30万元,工期不少于1个半月。这么大的投资,能不能向国家申请补助?村党支部书记王世村心里没底,跑到县财政局打探,得知按政策可以得到以水泥作奖补。

王世村与大院坝组10余户人家商量,有的表示:“桥一定要修,不管有多困难,也不能再吃这条河的亏了!”有的诉说:“这么多年,人挑马驮踩水过河,特别是娃儿上学遇涨水,要绕3公里才能出得去。”大伙形成一致意见:“修!”懂石工、有技术的村民精打细算,由各家各户投工投劳,花4万元就能修好桥。

村民达成协议,自愿筹资2.5万元,占用土地不要政府补偿,由村民互相调剂。动工修桥了,财政补贴的4吨水泥等物资运到了,群众投工300多个,仅用半个月、花3万多元,一座长10米、宽3.5米的桥就架好了,还修了通组路。

桥修好了,取什么名字?有的说“连心桥”、有的取“致富桥”……

这座桥是由村民商议、“两委”审议、“两会”决议,集民力、办民事,在国家财政奖补政策扶持下,尊重群众意愿,群众的事群众办,办群众自己想办、能办的事的成功尝试。

王世村说:“桥是你们自己设计、自己投工修建的,名字就由你们自己取。”

“如果不是‘一事一议’的好政策,连想都不敢想呢,叫‘感恩桥’最好!”

62岁的邓家木话音一落,周围群众异口同声喊“好!”在靠近桐梓坡农会的桥头,村民立了“感恩桥”碑。

大院坝组建成感恩桥,鼓舞了周边村民,原来观望的、迟疑的、应付的,一下约好似的,纷纷找村支“两委”,要测量、要划线、要修通组路、连户路。一时间,王世村的电话成了热线。

为了早一天把路打通,尽快硬化,实现出门鞋不沾泥,种的养的有路运出去,桐梓坡村11个村民组中有10个村民组316户的男女老少,冒着严寒,全部上工地修路,除了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其余时间都在工地放炮、排石、打砂、铺路,从放寒假10岁的学生到78岁的老人,都投入修路行列,桐梓坡的冬天沸腾了。

为了灌浆饱满,保证工程质量,村民集资买来振动板、电线,还买来水管、人力车。路修到荷包田组郑明强家猪圈恰逢转弯,要拆猪圈1米才能过车。郑明强二话没说,开工第一天,就跳下圈坑,腾让出1米多宽,还挖出一段路基。

县、镇干部关注桐梓坡村“一事一议”工程,监督发运财政奖补物资,三天两头到工地指导施工。

项目建设结束后,桐梓坡村将奖补物资使用、群众投资投劳、项目建设等情况进行公布、公示,做到阳光操作,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群众看明白钱花在刀刃上,力使在关键处,出钱出力办成的是自家的事。

王世村感慨地说:“以往搞村级公益事业,花多少钱、怎么搞?乡里、村里说了算,不公开、不公示,或者公开不到位,即使你实打实做了,群众还是认为有猫腻,参与积极性不高。现在搞‘一事一议’,群众全程参与和监督,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桐梓坡村11个村民组396户1558人,仅用3个月时间,投工投劳2.6万个,修通组路13.25公里,得到国家财政奖补资金38万元,拉动群众出资出劳折合375万元,硬化通组路、串寨入户路30多公里,成为贵州省“一事一议”公益事业财政奖补项目的发祥地。2009年3月11日,瓮安县首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现场会在桐梓坡村召开。

珠藏镇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探索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四有”“六优先”机制: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子,调动群众出资、投工、投劳,激发群众建设自己家园的积极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实现从无人想、无人干、无人帮、无人管“四无”,到有人想、有人干、有人帮、有人管“四有”;执行优先选择村级干部得力的村、优先选择村级制度健全的村、优先选择规划在前的村、优先选择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优先选择群众经济基础好的村组、优先选择群众需求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项目“六优先”原则,探索出一条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新路子,连点成线,线动成面,“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全面推开。

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工人农民联合起来,建立苏维埃政权,夺取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如今,珠藏镇党委、政府和桐梓坡村党支部、村委会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充分依靠和相信人民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出群众的创造力,群众与党委、政府的智慧和力量融合在一起,首创了由村民“一事一议”决定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桐梓坡经验”。

2009年3月27日,当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的领导走进桐梓坡村时,脚下平展展的水泥路让他惊叹不已:“一个边远偏僻的小山村,竟然在4个多月里铺出30多公里的水泥路!”4月17日,中央第五巡回检查组在桐梓坡村检查指导学习实践活动时,赞扬桐梓坡村“一事一议”开创了我国广大农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先河,值得全面推广。

不断深化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改革,将“一事一议”范围拓展到村级事务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让村民参与村级事务民主管理,加强了基层民主建设,让村民真正行使民主权利,实现村民自治,从源头化解大量矛盾纷纷,使大家的事商量办,大家的事大家办,实现和谐发展,揭开了农村社会治理新的一页。

2009年5月,瓮安县被列为贵州省“一事一议”试点工作整体推进县,随后,“一事一议”作法从瓮安推向贵州全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