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方阵营的初步形成

东方阵营的初步形成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东欧国家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普遍创造了有利形势。政治领域中共产党支配地位的取得和经济领域中公有制的确立,使得东欧各国的亲苏政权从根本上得到了巩固,为东方阵营的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它还规定,只有经各成员国同意,经互会“才能通过决议”。此外,苏联还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双边军事协定。

在美苏冷战全面展开和以北大西洋同盟为核心的西方阵营迅速建立的过程中,苏联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加强了与东欧国家的联系,形成了东方阵营(社会主义阵营)。

1.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的巩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东欧国家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普遍创造了有利形势。这表现在:第一,在反对法西斯及其追随者的斗争中,东欧各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第二,由于战争最后以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终,东欧各种反动势力遭到严重打击。第三,在追歼法西斯德国军队的过程中,苏联红军越出了国界,进入了东欧,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因为具体国情的差异,东欧国家共产党建立政权的方式并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属于第一种类型。战争期间,它们为德、意法西斯军队所占领。两国的共产党领导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在苏联红军的配合下解放了自己的国家并建立了政权。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是第二种类型。战争时期它们为德国法西斯军队所占领。战争后期,随着苏联红军越出国界追击敌人,它们从法西斯的铁蹄下获得了解放,并进而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则为第三种类型。其反动统治者追随希特勒派兵直接参加了对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的侵略战争。在盟军特别是苏联红军迅速推进的形势下,它们分别与盟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并随后走上了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的道路。显然,在后两种类型的国家中,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靠了苏联红军的“铁犁”。

1947年美苏冷战全面爆发后,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与波兰等国亲西方势力和亲苏势力间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权力斗争,而以1948年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二月事件”最为激烈。当时,该国的一些亲西方政党制造了试图颠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的“政府危机”,以共产党为核心的亲苏力量则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反击,不仅粉碎了对手的夺权企图,而且组成了将站在敌对势力一边的12名部长排除在外的新政府。同样,在苏联的督促与支持下,东欧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也通过清除政权内部异己分子、进行新的议会选举与制定新的宪法,严重打击了亲西方势力。在此基础上,它们又在国内实行了经济改造,包括对大型工商业及金融企业实行国有化,对农业实行集体化。政治领域中共产党支配地位的取得和经济领域中公有制的确立,使得东欧各国的亲苏政权从根本上得到了巩固,为东方阵营的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东方阵营在东欧的形成

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过程中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在美国相继提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后,为了将东欧各国进一步团结在自己周围,1947年夏,苏共中央要求波兰工人党出面邀请欧洲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举行会议,讨论加强彼此之间联系的问题。波党中央接受了这一任务。经过一番准备,1947年9月下旬,苏、波、匈、罗、保、南、捷、法、意等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在波兰举行了会议,并根据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日丹诺夫在会上所作报告通过了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其中提出,世界已经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53]但是,会议在各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合作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苏共主张建立一个新的共产国际中心,而这遭到来自波兰工人党、南共和捷共的代表的反对。最后,日丹诺夫作了让步。会议在此问题上通过的决议规定,设立情报局,由与会各党组成;其任务是组织经验交流,并在必要时于相互协议的基础上协调各个党的活动。显然,情报局与第三国际的性质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三国际是一个对世界各国共产党实行集中领导的国际组织,而情报局则是有关兄弟党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和配合行动的机构,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情报局的建立对于联系当时欧洲国家特别是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力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推动了经互会的组成,促进了苏东国家的军事合作。

在东欧国家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以后,美国便伙同西欧国家对它们实行经济惩罚,包括禁止向其出售某些基本设施和商品。苏联也针锋相对,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与东欧国家的经济联系,并在1947年7—8月间先后与保、捷、匈、波、罗等国签订了被西方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的贸易协定,将以前流向西欧或其他地区的大宗贸易都转向了苏联和东欧内部。这不仅有助于它们克服困难和发展经济,并且为进一步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

随着马歇尔计划的迅速推行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的逐步加强,苏联积极筹备建立它和东欧国家间的多边经济合作机制。1949年1月上旬,苏、保、匈、波、罗、捷等六国的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宣布在与会国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实现更广泛的经济合作”。该委员会的任务是:“交流经济经验,相互给予技术上的援助,彼此在原料、粮食、机器、装备等方面提供协助。”它还规定,只有经各成员国同意,经互会“才能通过决议”。[54]在其建立之初,经互会确实增进了苏联和东欧国家间的经济交流,有助于各成员国的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并构成了东方阵营的经济基础。

美苏冷战展开以后,为了对抗美国的遏制战略和核讹诈政策,苏联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措施。一方面,尽管面临着战后百废待兴的艰巨任务,制造原子弹的工作仍然被置于绝对优先的地位,获得了所需要的一切人力和物力资源。1949年8月底,苏联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爆炸试验,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因此被打破。另一方面,苏联在东欧国家部署了30个师(其中有22个师在民主德国),共约50万人;在苏联西部边境地区则部署了50—60个师作为后盾。此外,苏联还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双边军事协定。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苏联即已与波兰、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内容大致相同的友好互助和合作条约。它们规定,一旦缔约一方在战后与德国或其盟国“发生战争”时,另一方“应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卷入战争的一方军事和其他方面的援助和支持”。[55]1948年初,在美国支持西欧国家加紧建立布鲁塞尔条约组织的同时,苏联又通过缔结双边条约确立了它与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军事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在苏联的鼓励和支持下,东欧国家间也先后缔结了一系列的双边军事合作条约。据统计,到20世纪40年代末,苏东国家间的这类条约已经达到35个,在东欧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军事同盟体系,构成了东方阵营的军事基础,也是东方阵营诞生的重要标志,当时在维护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东方阵营的建立,符合苏联的战略目标,也适应苏联对抗美国的遏制战略的需要。同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也有助于东欧各国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维护共产党领导的政权。但是,无论是在情报局和经互会中,还是在与东欧国家的双边军事关系方面,苏联都没有认真遵守有关文件确定的平等合作的原则,实施了不少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政策。这不仅伤害了东欧各国人民的感情,从根本上来说也损害了苏联自己的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