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共产党“赶考”路上的生命线

中国共产党“赶考”路上的生命线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明确提出要把谋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彻底解放作为奋斗目标,要求共产党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恪守党的宗旨,这是战胜艰难险阻、终能克敌制胜的法宝。共产党人要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求全党对“左”的错误随时纠正,立即纠正,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王玉平

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交汇处的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战争走向和平、由农村走向城市、由革命走向建设的“赶考”之旅。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土地制度的经济基础,能够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旧政权,能够实现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转变,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共产党人真正地服务人民群众,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相信群众、放手发动群众,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进而与人民群众一起改写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

一、强烈的宗旨意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瓦解了国民党统治的根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庄严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明确提出要把谋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彻底解放作为奋斗目标,要求共产党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恪守党的宗旨,这是战胜艰难险阻、终能克敌制胜的法宝。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夺取中国革命最后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双重任务,艰巨的革命任务要求党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紧密地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彻底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迫任务。只有解决了土地问题,才能彻底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打碎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才能够获得解放区人民对解放战争的支援,才能够打败蒋介石的军事进攻。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深谙中国革命实质是农民革命,而农民问题的实质即土地问题。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到《土地问题决议案》,再到《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国共产党人对土地革命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中共中央来西柏坡后,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立即着手土地改革运动的各项工作。1947年7月,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随后,土地改革运动在各解放区轰轰烈烈展开,亿万农民安身立命的土地终于回到自己的手里。不到一年的时间,一亿六千万农民,约占全国37%的人口得到了土地。

土地改革是一次农村社会大变革。为保证土改的彻底性,充分调动农民参战和生产的热情,中共中央从一开始就强调充分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让农民自己解决土地问题,并在《五四指示》中明确指出,“在进行斗争时,必须完全执行群众路线真正发动群众”,只有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形成土地改革的巨大力量。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结论中,对这场土地改革运动作了充分的肯定:“对于过去这一年(从五四到现在)的土地改革要肯定它。这是一万万六千万人(不包括城市在内)的土改的问题。我们的胜利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靠这一万万六千万人打胜的。这一万万六千万人给了他们什么东西呢?他们为什么能够发动起来呢?为什么能够组织这么大(三百万)的军队呢?就是因为在这一万万六千万人中间进行了土改。”正是有了一万万六千万群众的支持,才有了土改的胜利,“有了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这个胜利”。土地改革,这一伟大的历史性变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满足了千百万农民祖祖辈辈对土地的渴求,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满足了农民最根本的利益;基本废除了宗法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地主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翻身农民成为解放区的主人,成为平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夺回了农民最本质的权利;根本改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农民的政治觉悟普遍提高,积极拥护共产党和民主政府的各项政策,极大地巩固了解放区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

二、浓厚的公仆意识,始终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彰显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共产党人要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共产党人的工作就是要代表群众,服务群众,就必须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的权利是人民给的,我们应该代表人民,“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利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的好”。毛泽东告诫全党,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不是人民的老爷,应该“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要求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谋私利,做到“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业,每个党员都要尽力去做;凡是对人民不利的事业,每个党员都要反对或尽力避免。

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始终将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制定科学的农村阶级划分标准,又片面强调贫雇农的领导,对待地主、富农、工商业的过“左”,以及受绝对平均主义等原因的影响,土改运动出现了这样那样“左”的偏差。为了纠正各种错误倾向,使土改运动健康发展,毛泽东和党中央及时做出了一系列的指示,明确指出要保证土地改革的主流,反对“左”的浪花。要求全党对“左”的错误随时纠正,立即纠正,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纠“左”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土地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另外,随着战争的胜利发展,党内的左倾思想有所发展,工商业政策上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为此,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工商业政策》、《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的专门指示,严肃指出必须迅速纠正侵犯工商业现象,重申保护并奖励一切于国民经济有益的私人工商业发展的政策,要求对于一切受歧视的知识分子、中小资产阶级人士和开明绅士都要坚定不移的团结。对工商业政策左倾错误的纠正,不仅使城市对繁荣解放区经济、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纠“左”过程中使我党保护民族工商业政策逐步得到充实而更加完善。这就为我们党以后接管城市及在政治上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共产党人的公仆意识,还体现在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感。一切为了群众,事事关心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服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实际上,人民群众往往是从切身的体验中来认识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来认识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的。群众生活上的问题解决了,他们就会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我们党也才能获得群众的拥护,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领路人、贴心人、自家人,才能彻底焕发出群众蕴藏着的无限智慧和创造力,从而真正成就我们的事业。

西柏坡时期,中共领袖们在百忙之中不忘关心百姓生活,时刻铭记自己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毛泽东亲自来到田间地头,指导老乡种水稻;朱德总司令误伤了老乡家养的鸭子,主动给老乡赔礼道歉并加倍赔偿;全国土地会议参会代表的马啃了老乡的树皮,刘少奇亲自派人核实进行赔偿;周恩来冒着大雨亲自组织人员抢救被困乡亲。在西柏坡纪念馆档案资料中,西柏坡一位名叫阎如魁的农民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毛主席在俺村,中央机关的同志们热情地为俺贫下中农做好事。管理员(工作人员)一看见老百姓推碾、扬场,就牵着机关的牲口来帮忙。老百姓收庄稼,毛主席号召帮助群众,抢秋夺夏,夏天帮助割麦,秋天帮助收稻。有担的,有背的,往老百姓的场上送,干得可欢了。”这位农民用朴实的语言道出怀念与感激之情,也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本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党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离不开党。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西柏坡时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为民精神,生动地体现于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进程之中,表现于创造解放战争奇迹的历史实践之中,统一于党领导全国人民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奋斗之中。

三、为了人民,赢得民心,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

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为中华民族争得独立、为中国人民求得解放、自由和幸福为目标,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的需要和愿望既是一切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理所当然的唯一归宿。这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源泉。

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在西柏坡,党中央要谋划的事情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准备与国民党军队大决战。这场大决战,究竟鹿死谁手?应该说,毛泽东比蒋介石看得更深、更远、更透彻。当蒋介石把目光投注在既有的军事装备、统治地盘、美国援助等因素上时,毛泽东却把目光投注在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上,投注在人民群众中所蕴含的无穷力量上。

美国记者路易斯·斯特朗当年在延安采访后出版的《中国人征服中国》一书中写道:“当我(在延安)问毛泽东对最后胜利是否有任何怀疑时,他的回答甚至连军队也没有提,只是说:‘那就要看我们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得好不好。蒋介石肯定要失败,因为他反对农民的土地要求。如果我们能够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一定会胜利’。”毛泽东委托给中央工委的三项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把土地会议开好。刘少奇、朱德等人不负重托,一到西柏坡,立足未稳,就马上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土地改革释放出的农民革命热情如洪流滚滚,当时解放区流行一段顺口溜:“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是当时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的真实写照,也是共产党能够克敌制胜的法宝。

客观地说,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相反她所面临的却是装备落后、物资匮乏,而且还常常遭遇敌人的围剿。但是共产党却能百折不挠战胜无数险阻,赢得一次又一次历史的机遇。原因何在?这皆源于共产党能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有无尽的民气为之所用。依靠和发动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参加革命,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充分发动群众,彰显人民伟力最重要的是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而发动群众,首要的是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她是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代表者。而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取利益的最伟大的壮举,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最得民心的体现。

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打碎了几千年来套在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口号下,翻身农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农业生产,努力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增添牲畜农具,发展多种经营,使农村经济面貌迅速改观。为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许多革命群众带头参军,涌现出许多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相争、踊跃参军的动人事迹。据统计,在淮海战场上,约有40万地方武装配合人民解放军60万大军作战,有200余万民工推车担担,车轮滚滚,运输粮食弹药,支援前线,军队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陈毅元帅曾经感慨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与此同时,国统区人民在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斗争基础上,纷纷行动起来,投入到反对美国援蒋,反对蒋介石卖国、独裁、发动全面内战的斗争中。从举行“美军退出中国”宣传月,到以抗议美军暴行为主的声势浩大的国统区人民运动、席卷全国的反对驻华美军暴行和“要吃饭、要和平、要自由”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再到反饥饿、反内战的联合大游行等等,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形成了反蒋的“第二条战线”,使蒋介石反动派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条战线给予了人民解放战争以直接的配合。

西柏坡时期,我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了民心,获得了时代的认同,也生动诠释了人心向背这一历史规律。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和接受和平改编共188万人,包括将领1500余名,涉及陆军240个师,海军大小舰艇97艘,空军飞机128架。188万来自敌对营垒的官兵,全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消化、改造了。在此过程中,解放军派去一名指导员,就能彻底改造百十人的一个连,派去几百人工作团,就能彻底改造几万人的一个军或一个兵团,这在世界战争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过程。事实表明,党领导的土改运动已经将解放军攻势所及的地区的数百万农民吸引到人民解放军的阵营,国民党后方的成千上万农民也纷纷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军和国民党政权。毛泽东曾深刻地说,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历史一再证明:“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伟大壮举,是最大的为人民服务,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四、践行群众路线仍然是执政“赶考”的胜利之本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一次又一次确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及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并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紧密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应该说,党的群众路线生动地体现于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之中,表现为真心实意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帮助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历史实践之中,统一于党领导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奋斗之中。而西柏坡时期群众路线的贯彻践行,为中国共产党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也为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和实践经验。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正在继续,中国共产党的“赶考”未有穷期。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新的发展变化,我们党要持久巩固执政地位,永葆生机与活力,就必须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面践行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更加努力地把群众路线的要求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落实于具体工作中。

其一,执政为民,必须心系民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党靠什么来团结、凝聚、组织和动员全国人民,答案毫无疑问是只能靠一如既往地牢牢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加强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这是共产党人“赶考”的出发点和根本宗旨。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和谐稳定大局,形成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我们必须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和取信于民,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其二,要执好政,必须清正廉洁,以优良的作风服务于民、取信于民。干部作风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群众工作的成效。新的世纪,我们党要继续得到人民的拥戴,永葆生机与活力,持久巩固执政地位,完成伟大历史使命,就必须倡扬西柏坡精神,以“两个务必”的作风改善党的形象。我们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以严谨的态度作出决策,以科学的方法解决矛盾,以毫不懈怠的步伐与时俱进,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提高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奋发向上、一往无前,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埋头苦干、真抓实干;要切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坚决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惩处腐败现象,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使党的形象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更加光荣伟大。

其三,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和新情况,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坚持由灌输型方法向交流型方法转变,运用情感的力量和说理的方法与群众交流,解疑释惑,消除隔阂,达成共识;坚持由封闭型思维向开放型思维转变,以开放的思维研究群众思想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以正确的态度处理群众的思想和实际问题,用创新的方式方法与群众打成一片;坚持由单一型方法向综合型方法转变,综合运用教育、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利惠人,依法行政,有效化解党群干群矛盾;坚持由经验型方法向科学型方法转变,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群众工作领域,尤其运用网络等新兴媒体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帮助群众解疑释惑,引导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群众工作旺盛的生命力、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一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