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维也纳会议之形势

维也纳会议之形势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俄、奥、普、英四强代表将维也纳会议看做单是硕蒙同盟之继续。塔列兰以其与《巴黎条约》召集此会议之条文相反,表示抗议,卒使法兰西代表实际得参加讨论,与同盟国家立于平等地位。所以当时在维也纳虽睹欧洲全体代表之会集,而不见有所谓公会。维也纳会议主要之机关,为所谓八国委员会。在维也纳开会之时,同盟四强对于改造欧洲之政策不一致。

第三节 维也纳会议之形势

会议中之人物

《巴黎条约》虽定于两个月内召开会议,但欧洲国家之代表于1814年9月始齐集于维也纳。除通常外交大使外,君主躬亲与会者亦多。到会君主中之重要者,为俄、普、奥三国君主,而尤以俄皇亚历山大(Alexander)一世最有名。外交大使中之重要人物,为英国之加斯列里(Castlerereagh)、惠临吞(Wellington),普鲁士之哈丁堡(Hardenberg),奥国之梅特涅(Metternich)及法国之塔列兰(Talleyrand)。其中尤以塔列兰为最有手腕、最活跃。

法国代表塔列兰之政策

塔列兰原为法国君政时代之一僧正,被选入全级会议,主张改革教会事宜,不容于教会,投身政界。在拿破仑时代任外交重职。他后来通款于王党,主张复辟;拿破仑败后,路易十六世之弟入承法国王统(路易十八世),即赖他之力。塔列兰为法国新君主政府之外务大臣,于第一次《巴黎条约》之缔结,躬当交涉之任。他代表新败之法国,出席维也纳会议,其地位之不利,活动之困难,可以想见。然而他卒能发挥老练外交家之本领,在维也纳大施活动,以增进法国利益,实令世人敬佩,而可为弱国外交之模范。

有名的正统主义(Legitimism),即塔列兰所倡行。所谓正统,不但是指帝王之正统,且并指政府之正统,此项政治主义,自然合于当时畏惧革命思想之旧式的政治家、外交家的心理,容易为他们所采纳。包本王家之复承法国王位,即此主义之第一次的应用。塔列兰在表面上为正统主义争斗,为某某特定王室之固有权利说话,实则他的意中不过利用正统主义为政治上便利的套语,以增长法国之利益而已。

塔列兰之活动

俄、奥、普、英四强代表将维也纳会议看做单是硕蒙同盟(Alliance of Chaumont,1814年3月1日)之继续。它们协定不许法兰西、西班牙或其他任何次等国家之代表参加讨论:一切决议,全由同盟国家行之。塔列兰以其与《巴黎条约》召集此会议之条文相反,表示抗议,卒使法兰西代表实际得参加讨论,与同盟国家立于平等地位。此是塔列兰外交活动成功之第一步。塔列兰既将新被征服之法国地位提高,第二步即行使其外交本领,实行他的正统主义,挑拨同盟国家相互间之争执。在此两层,他皆成功。他在会议中,始终一贯的拥护所谓正统主义,其实都是全为法国利益起见,具有一种自利的外交作用。他利用萨克逊(Saxony)处分问题,破坏四国同盟;他坚持恢复烈普耳王位为法兰西增一与国;他赞成瑞士永久中立,以固法国国防。即如比利时之联合于荷兰,吉诺亚(Genoa)之合并于萨地尼亚(Sardinia),虽是直接对付法国的用意,然而他表示同意,亦是以为如此较于法国有利。就全体观之,塔列兰在维也纳之活动,于法国外交上可说是大成功。

此会议是否真是一个“公会”?

维也纳会议名为公会(Congress),其实此所谓公会者,始终未正式开会:无所谓动议,亦无所谓表决。一切问题之决定均先由俄、奥、普、英四强先行协定(形式上容法国及西班牙有建言权),而后以其结果强次等的国家承认。同盟国家虽以塔列兰之抗议,改定11月1日正式开会,而卒未践约。所以当时在维也纳虽睹欧洲全体代表之会集,而不见有所谓公会。关于会议的各问题之决定,由各关系国家代表分别签约;此等特别条约,最后合成一总约,是即所谓《维也纳公会条约》(L'acte final du Congrès de Vienne 1815年6月9日)。维也纳会议主要之机关,为所谓八国委员会。此委员会之设立亦出自塔列兰之发意。塔列兰于要求正式开公会之时,同时即要求设立一委员会,准备议案,以便公会议决。他的用意,即在将小国团结在法兰西方面,以抵制同盟国家。八国委员会之组成分子,为俄、奥、普、英四同盟国代表,及同签《巴黎条约》之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四国代表。但是此委员会亦是一个名义上的机关,同盟国家始终漠视之。

同盟各国之特殊利益

英国最注重之事,是在巩固并扩张其海军及商业的优势。英国心目中认定法俄两国是它的障碍物,竭力谋所以打消其势力。扩充荷兰及普鲁士的领土以抵制法国;拥护奥大利在波兰的权利以牵制俄国;维持奥大利在意大利半岛的势力,以抵制法国势力;此是英国外交的大方针。英政府对欧洲大陆的政策,在确立均势之局。

在列强中,奥国之利益最与英国接近。奥政府亦以抵制俄法为主眼。对于法国,始利用荷兰,继利用德意志同盟以抵制之。在意大利取得支配权,力谋杜绝法国势力之再侵入。至于对付东境之俄国,则反对其支配波兰。奥英两国政策于此全然一致。但说到普鲁士关系,则梅特涅与加斯列里意见不复相合。奥国固不愿俄国支配波兰,亦更不利于普鲁士占有萨克逊。奥国宁愿使普鲁士取回其固有的波兰一部分,扩张莱茵河方面领土,而保全萨克逊王国不动,如此在西方可以抵制法国。至于德意志同盟之支配权,奥国决不愿与普国平分,自不待说。如此则奥国对于俄、普、法方面均有防卫;它支配意大利、德意志,而保全巴尔干半岛,自居为改造欧洲的柱石。

俄国之计划,根本的与奥英两国之政策相反。俄皇亚历山大自以为在拿破仑战争中所受的牺牲已甚大,今关于战后土地的分配,复表示在列强中作一个模范:他别无所要求,惟在将瓦塞大公国及其余旧波兰地方合置于他的统治权下。俄皇是萨克逊王之仇敌,而与普王亲善,不但不反对普国要求萨克逊,并且热心赞助之。自他视之,波兰与萨克逊两个问题是相关联的。他谋利用普鲁士、波兰王国及法国在意大利势力,抵制奥国。他在东欧得势,注其全力向近东发展,不利于英国。土耳其帝国之覆灭,是他秘密的愿望。

普鲁士之势力远逊于俄、奥、英三强,但它极活动而有野心。普鲁士暗中谋长德意志霸权。它对于法国视为世仇,深怀忌恨;它以为1814年5月之《巴黎条约》,对法国太宽,自愿当监视法国之任。它要求萨克逊以为抵制奥国之地步;为取得此邦,宁愿全然抛弃其所有的波兰地方。它不愿其他德意志各邦增加势力,它谋在德意志同盟中与奥国争胜。它因为实力不足以抵抗其敌国,乃追随俄国之后,与之共行动。

在维也纳开会之时,同盟四强对于改造欧洲之政策不一致。但它们至少有一共通的观感:就是,它们是最强的;欧洲在它们的掌握中,它们可以自由处分之。

列强的意见冲突,是显而易见的。对付它们的政策之正当的反抗,亦有发生之势。利用其一而伸张其他,以收胜利,则有赖于法国代表塔列兰之外交手腕。

法国到会的计划

依法国国王授与塔列兰之训令,法国力谋于德意志保全萨克逊王国,以阻止普鲁士之增大。对于俄皇的波兰计划亦须加以阻害,因为此问题是相联的。而在他方面,则援助奥国及其在德意志之与国,尤其是巴威利亚。法国在德意志虽然与奥政府主张一致,而在瑞士及意大利,则须以法国势力抵制之。在意大利保护萨瓦(Savoy)王室及包本王室。(当时包本王室要求帕玛Parma、塔斯加尼Tuscany及烈普耳王国)尤其是关于烈普耳之王位,法国坚持以菲地兰四世(Ferdinand IV)代麦拉(Murat)(麦拉为拿破仑之大将,娶拿破仑之妹;1808年继拿破仑之弟若瑟之后,封为烈普耳国王)。至于英国,法国慎防堕其计中,但有时须谋与之接近,而力求释其疑忌之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