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物价上涨自身

物价上涨自身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理论研究上还认为,国外物价上涨会导致国际对国内商品需求上升,进而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这相当于增大了一国国内的总需求,结果产生输入性通胀,但这一理论在中国的实际传导机制仍有待研究,由于国际商品价格波动剧烈,尤其是在2011—2012年商品价格下跌时中国通胀依然较高,两者间的确切关系需要进一步校验剖析。

前述两者并非存在于哪一单个企业、单一产品的现象,而具有普遍性,这样的情况多了,就会相互发生化学反应,进而演化成整体通胀。但除由这两者循环所导致的物价上涨外,物价还有其他上涨因素,主要包括:

(一)流动性过剩导致地区或行业投资过热。货币主义即认为流动性过剩导致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是引发通货膨胀的根源。这个观点并不能很好解释这种过剩如何传导和开足马力“印钞票”的发达国家通胀低而部分利率高企、并无外汇占款的发展中国家通胀高的事实。用流动性直接挂钩通胀是片面的,货币供应量和物价上涨之间并非必然联系,全世界的资金去追逐信息产业也不会导致该行业物价上涨,过剩的流动性需找到合适的释放点才引发通胀,这种释放点首先是投资而非消费,一是膨胀部分行业需求,如在过度信贷、追求政绩、刺激性财政政策影响下“铁公机”一窝蜂上马,拉动钢铁价格上扬,力拓、淡水河谷等铁矿石供应企业趁机涨价,使其他使用钢铁行业的成本普增。二是导致增值型资产价格上升,流动性使房地产、资本市场、黄金和收藏品价格、金融性强的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持续走高。总体看,西方国家的货币刺激政策并未引发行业投资过热,因为其产业成熟无可刺激,但房地产市场显著恢复、资本市场和黄金价格创新高,由于后者并不纳入消费者价格指数,通胀统计较低。在中国则同时出现了需求膨胀和资产价格飙升(当然资本市场除外)两种情况。

(二)输入性通胀。这是随经济全球化而凸显的现象,最典型的是石油和原材料,对中国这样一个原油、大豆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而言,这些商品的国外价格上涨必然对国内造成影响。理论研究上还认为,国外物价上涨会导致国际对国内商品需求上升,进而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这相当于增大了一国国内的总需求,结果产生输入性通胀,但这一理论在中国的实际传导机制仍有待研究,由于国际商品价格波动剧烈,尤其是在2011—2012年商品价格下跌时中国通胀依然较高,两者间的确切关系需要进一步校验剖析。

(三)商品流通渠道环节过多。世界上的内陆国家,如蒙古、阿塞拜疆、乌干达、赞比亚、南苏丹、玻利维亚,无论其在哪个大洲,普遍存在较高的物价和较高甚至恶性通胀现象,这与其国内商品需通过外埠进口和运输,中间增加成本和利润的环节太多有关,如同一个集成运放电路,层层抬高了物价。在中国,农产品销售也体现出这一特点,经过收购、运输、批发等诸多环节添加成本和不合理收费,零售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大幅上升,市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而农民却并未真正从中获利。

(四)非经济原因导致的供应波动。一是气候变化。2012年美国大旱直接导致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价格在短短数月内飙升50%以上,这是由于天气影响农产品供给而产生物价波动的典型案例,有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将导致未来全球粮食减产,中国可能减产10%以上。二是突发事件。包括安全事故、罢工等情况,比如,作为铜生产大国,智利一旦出现铜矿矿难或矿工罢工,每每对国际铜价产生较大冲击。中国因安全生产问题整顿小煤窑期间,火电厂即遭遇煤荒和煤价大涨,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引发抢碘盐。三是社会动荡。如战乱、政局不稳、族群冲突等,这在历史上案例最多,每每总是引起供应减少、市民哄抢物资并有人乘机囤积居奇,社会物价在相当长时期内居高不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