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自身动力弱化

青少年自身动力弱化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青少年自身动力弱化特殊的身心特征和社会经验的缺乏使青少年自身动力弱化,是导致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青少年通常显得脆弱和偏激,突出表现为主体意识的缺失,容易抱着埋怨甚至反叛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意志消沉、随波逐流、迷失自我,从而忽视自身精神领域的建构,忽视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忽视社会责任的履行。
青少年自身动力弱化_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研究

(四)青少年自身动力弱化

特殊的身心特征和社会经验的缺乏使青少年自身动力弱化,是导致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

1.特殊的身心特征所致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依附到独立、顺从到自主的过渡阶段,很多人又称这一时期为“自立期”“自主期”“准成人期”“危机期”等。从生理特征来看,从少年期进入青春期,这既是人的生理发育的高峰期又是人的心理发展的转折期,一般都是生理先于心理成熟,这种不同步的矛盾使青年很容易发生矛盾冲突心理,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相应的行为表现。就心理特征而言,青少年的认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突出表现在自我意识的增强,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意向,遇事不想依赖成年人,不想按照父母和老师的指导办事,强烈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兴趣去自由活动,心理上不稳定,表现出冲动和盲目。同时,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广阔性、深刻性相对滞后,使得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即只顾部分,忽视整体;只顾现象,忽视本质。由于青少年特殊的身心特征,在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一方面他们十分关注社会的变化,关注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往往以自己独特的不成熟的思维方式观察思考问题,对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以旁观者的身份发表议论和不满,甚至形成一种逆反心理,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持一种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对民族精神的培育表现出抗拒的态度,在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表现出自身动力不足,参与民族精神培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

2.社会经验缺乏导致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全面发展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也存在不足,“不少青年人缺乏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52)当代青少年的主体都是在校学生,他们尚未步入社会,涉世不深,阅历有限,社交范围处于校园和家庭之间,缺乏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经验。第一,缺乏政治经验。江泽民指出:“广大青年学生有爱国主义和正义感,满腔热情,对新事物十分敏感,这是你们的长处。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你们身上也存在着缺乏实践锻炼和政治经验的弱点。”(53)青少年在政治生活当中遇到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政治事件的时候,由于他们富有理想,感受敏锐,往往反应强烈。但由于缺乏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洞察力不强,容易受情绪因素的左右,表现为情绪化的思想和行动,甚至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对民族精神培育中政治性较强的内容不易理解和接受,因而容易受到不良政治思潮的影响,对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分析,对政治现象的判断存在着偏差,甚至表现出走极端的倾向。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常常导致部分青少年被一些局部假相所蒙蔽,因而产生悲观情绪,极易对社会萌生失望的念头,对民族精神培育产生抵触的心态,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承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丧失对民族精神传承的内在动力。第二,缺少社会生活经验。“在革命胜利以后的顺利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一代,是朝气勃勃的,但是也有弱点。这就是他们中间不少人往往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往往害怕困难,不愿吃苦耐劳”。(54)青少年由于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训练和现实环境的磨炼,社会阅历和经验都不够丰富,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成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清醒的认识,分析问题比较表面,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再加上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地被错误的思想、言论所诱导,于是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和倾向。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青少年通常显得脆弱和偏激,突出表现为主体意识的缺失,容易抱着埋怨甚至反叛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意志消沉、随波逐流、迷失自我,从而忽视自身精神领域的建构,忽视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忽视社会责任的履行。

【注释】

(1)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02.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6.

(3)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

(4)袁贵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N].光明日报,2011-10-31.

(5)春风化雨育学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0-05-24.

(6)大学生主流思想出现转折性变化[N].中国教育报,2011-06-04.

(7)调研于2010年7月至8月进行,对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五省、直辖市或自治区的11个区县(重庆市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贵州省安顺市关岭、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遵义市遵义县,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曲水县)的青少年民族精神状况开展了调研。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25份,有效回收率达89%,随访312人,召开各种小型座谈会23次,获得各种文字、数据、图片资料56份。

(8)崔健,张果,等.西南民族地区青少年民族精神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1(8).

(9)高忠芳,李萍.“90后”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社科纵横,2011(11).

(10)崔健,张果,等.西南民族地区青少年民族精神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1(8).

(11)崔健,张果,等.西南民族地区青少年民族精神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1(8).

(12)赵其波,任福战.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中传承状况调查和分析——以冀津高校为例[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4).

(13)王华敏,李晓娟,黄蓉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行现状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14)赵其波,任福战.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中传承状况调查和分析——以冀津高校为例[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4).

(15)数据来源于笔者参与的西南民族地区青少年民族精神状况调研结果。

(16)刘明,李卫红.我国开展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优势与困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17)数据来源于笔者参与的西南民族地区青少年民族精神状况调研结果。

(18)程恩富,郑一明,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和践行情况的调查报告[J].民主与科学,2010(2).

(19)崔建,张果,等.西南民族地区青少年民族精神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1(8).

(20)陈金龙,陈露.改革开放以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经验[J].教学与研究,2008(12).

(21)数据来源于笔者参与的西南民族地区青少年民族精神状况调研结果。

(22)数据来源于笔者参与的西南民族地区青少年民族精神状况调研结果。

(23)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与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7(11).

(24)王华敏,李晓娟,黄蓉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行现状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25)邵明英.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市部分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26)彭鹏,郭耀武.重建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基于西安市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理论导刊,2011(1).

(27)张峰.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7(22).

(28)蔡旭群,夏志芳.上海市民族精神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5(11).

(29)中国新闻周刊·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问卷调查结果[EB/OL].http://www.chinanewsweek.com.cn/,2006-06-09。

(30)数据来源于笔者参与的西南民族地区青少年民族精神状况调研结果。

(31)罗贤甲,杨树明.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欠缺的深层原因及教育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32)郝慧颖,裴秀芳.小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33)崔健,张果,等.西南民族地区青少年民族精神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1(8).

(3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身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26-627.

(36)杨叔子,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98.

(37)杨叔子,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98.

(3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64.

(3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40)彭翠峰,等.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现状调查与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1)孙体楠.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09(9).

(42)胡锦涛.迈向新世纪 创造新业绩——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1998-06-20.

(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03.

(44)胡晓加,吴晓敏.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45)刘炳香,韩宏亮.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现状和对策[J].理论视野,2011(7).

(46)黄蓉生.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94.

(47)覃清蓉,余晓松,周晔.提高机关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0(4).

(48)乐基伟,等.关于工业系统多元投资企业党组织建设和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J].上海党史党建,2003(10).

(49)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7-02.

(50)卢奉杰.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7)[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1.

(51)孙体楠.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09(9).

(52)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14-115.

(53)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27.

(5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