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控制自身情绪

控制自身情绪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发现目前家长对考试的焦虑远远超过了子女本身。而这些,反过来严重地影响孩子的情绪,使一些原本不焦虑的孩子也变得紧张不安。父母别把自身问题投影给孩子。吴志雄建议父母别把太多自身的问题“投影”给孩子,要正确看待考试焦虑,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第四节 控制自身情绪

教育孩子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它面对的是有思想,有个性,但思想和个性又不成熟的孩子。当发现孩子身上有问题的时候,家长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或大发雷霆,或讽刺抱怨,或伤心叹气。这些情绪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吗?家长可以回顾一下过去的经历,事实会向我们证明,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这些情绪除了坏事之外没什么用处。

关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有这么一个故事。德国军队曾有过一条纪律:当内部发生冲突时,当天谁也不许谈这件事,等到了第二天再说。早晨起来,人的火气就小多了,头脑冷静了,也许就会有冷静处理的办法。

因此,建议父母教育孩子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忙人无计,怒人无智。怒气冲冲之下,总是做出一些无法计量后果的事情来。

父母在情绪激动或愤怒时教训孩子,可能对孩子语言不理智,或容易采取过于强烈的惩罚,这样,刺激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不能看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之处,更不想在将来纠正自己的错误,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这根本达不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情绪化的弊端在于家长错误的“子女观”,认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自己想怎样就可以怎样,没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这个生命在成年之前,需要仰赖父母养育,但绝不是父母生命的附庸。

放纵自己情绪是把自己郁积心底的不良情绪在教育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毫无理智地发泄出来,孩子的心灵成了大人不良情绪的容器,这种随意发泄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家庭教育变得更随意,孩子会深受其害。

在广州市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14日举行的“考试焦虑及应对策略”暑期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中,到场听课的竟然80%都是家长。调查发现目前家长对考试的焦虑远远超过了子女本身。专家表示,孩子对考试产生恐惧感是正常的;父母面对孩子的考试如临大敌、过分焦虑易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一位母亲诉苦说,儿子读高一,高一的物理和数学难度加大了,但是孩子倒也能轻松应付。课下的时候总是做得很好,老师也评价很好。可是这两门的考试孩子却从来没有考好过,一到考物理、数学的时候就脑袋“发蒙”,很简单的题目都想不起来,发挥不出正常的水平。这位家长进一步反映,每次孩子快要考试的时候家长就十分地紧张,孩子的母亲甚至几天前就开始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甚至头发也大把大把地脱落。

心理医师表示,调查发现,当前家长对考试的焦虑远远超过了子女对考试的焦虑。而这些,反过来严重地影响孩子的情绪,使一些原本不焦虑的孩子也变得紧张不安。

其实,在我国,对很多人来说,考试承载着太多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过程,面对考试,产生焦虑绝对是自然的,没有焦虑则是不可能的。正常的考试恐惧都来自一些确切的、现实的内容,比如家长要求太高,老师方法异常,复习材料太多,时间不够,智力不够,生病或情绪欠佳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正常的考试恐惧。考试本身就可以引起恐惧,加上社会赋予考试的意义太多,导致恐惧的增加,可以说,对考试的恐惧是合理的,这意味着在考试中有恐惧感并且把它们表现出来是被允许的。

父母别把自身问题投影给孩子。面对孩子对考试的恐惧和焦虑,家长要做的就是积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无条件积极地关注以及温暖地接纳,帮助孩子提高识别和表达焦虑感受的能力。

但现在出现的情况就恰恰相反,父母自己承受焦虑的能力欠缺,焦虑超过了孩子。孩子因为父母的不停督促和唠叨,反而变得信心不足,一到考试就如临大敌,导致考试失利,适得其反。下一次的时候就会更加紧张,紧张就成了习惯,一种改不掉的恶性循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高考失利的孩子,一个星期就从焦虑中走了出来,但他的母亲却一直情绪消沉,焦虑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孩子。这跟孩子正常的考试恐惧相比就显得不正常了。

其实,考试焦虑的问题焦点往往不在考试本身,而在于家庭关系,父母的情绪对孩子考试的影响极大。心理医师说“如果家长把孩子的价值定位在考试分数上,从小就给他灌输成绩第一的观念,对孩子身心成长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吴志雄建议父母别把太多自身的问题“投影”给孩子,要正确看待考试焦虑,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