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播新闻写作的特殊要求

广播新闻写作的特殊要求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语言的口语化和通俗化,是广播新闻写作的核心课题。广播新闻语言是一种符合规范化、加工过了的新闻口语和谈话语体,要少用方言土语,大胆使用新词语。马歇尔·卡特勒道出了优秀广播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标准,广播报道写作要适合听众的听觉习惯,这与报纸的视觉习惯是不同的。从事广播报道写作的人们都遵循着这样一条不成文的写作规律:为听而写。

二、广播新闻写作的特殊要求

语言的口语化和通俗化,是广播新闻写作的核心课题。“为听而写”,就是要用大多数听众能一听就懂的语汇、句式表达,用清晰、悦耳动听的声音表达,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让听众听得清楚、明白,理解准确、印象深刻。广播新闻语言是一种符合规范化、加工过了的新闻口语和谈话语体,要少用方言土语,大胆使用新词语。广播新闻中的必要冗余有两种:一是为听众提供理解新闻事实所必需的有关材料;二是适当地重复叙述,以大多数听众能听明白、能够理解准确为准。

对于优秀广播报道的写作标准,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马歇尔·卡特勒说:“每当我驱车上下班时,我就在头脑里进行写作。我一边开车,一边写作,然后大声地念出来,听着文章的韵律和节奏,目的是寻求诗词效果。我敢断言,在某种程度上,这很像曲作者在钢琴上敲出了不同的音符,以便寻求恰当的曲调。”

马歇尔·卡特勒道出了优秀广播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标准,广播报道写作要适合听众的听觉习惯,这与报纸的视觉习惯是不同的。从事广播报道写作的人们都遵循着这样一条不成文的写作规律:为听而写。为了避免听众对广播深度报道接受的困难,以及突出广播深度报道的优势,应使广播报道的口语特征有所强化,这主要体现在遣词和造句两个方面。

(1)多用口语词,慎用书面词,尽量避免文言词。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词经常用于口头表达,有些词则只适合作书面用语。口语词汇声调响亮,通俗易懂,能把深刻的内涵用便于收听的方式表达出来。当然,口语词汇与书面词汇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互相渗透的情况,它们之间已经没有绝对的界限。比如“实事求是”一词,现在用于口头表达没有人听不懂。但是,那些还没有被群众口头广泛采用的书面语,尤其是文言词语,不宜在广播中使用。

下面是一些广播报道经常要对书面用词作修改的典型例子:

此时→这个时候  某月某日→某月某号

连日来→这几天

迅速→很快  闻讯→听说  日益→越来越

途经→路过  睡眠→睡觉

当遇到某些具体的词时,作者可以自己反复朗诵几遍,看看是否朗朗上口。如果连作者自己都感到拗口,那么该词一定要进一步口语化。

(2)多用双音节词,少用或不用单音节词。单音节词在报纸报道中的使用,可能使得报道的语言更加简洁,但在广播报道中常常弊大于利。这种词读起来“声音短促,不够响亮”,听众很难在短时间内捕捉住这些词所表达的信息。常见的单音词应作如下修改:

可→可以  能→能够  已→已经  将→将要

因→因为  如→比如  应→应该  曾→曾经

并→并且

(3)注意同音异义字。同音异义字词常常会给人造成误解,这种情况在广播报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大多数听众听广播都是一种伴随性收听。比如一边开车一边听广播,一边洗碗一边听广播,注意力不可能太集中,所以同音字词很容易造成误解。例如,对以下的一些容易混淆的同音字词应当特别注意:

全部→全不  注明→著名  期终→期中

事例→势力  旅行→履行  夕阳→西洋

必须→必需  销售→消瘦  散步→散布

(4)少用长句,多用短句。句子太长,不符合听众的收听习惯。在平时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交谈时,对方的谈话句子太长,往往让人听到后半句就忘了前半句,沟通效果较差,广播从业人员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1946年4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编辑就在《工作细则》中规定,写广播稿“句子要短”,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5)多用主动句,少用被动句。主动句中的强有力的动词,往往更能引起人的注意。一般说来,在口语中,为了应对声音的易逝性,主动句的使用较为频繁。在广播深度报道中,多用一些主动句会使报道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6)不用倒装句。在中国的文言文和西方的语言中,倒装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但这并不符合我国的口语习惯。口语句式一般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定状语在前,中心词在后。所以,有时尽管从书面的角度来看,倒装句往往使报道增色不少,但用到广播深度报道中,可能适得其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