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符号学视角下的“作者”观

符号学视角下的“作者”观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巴尔特的“文本”观可见,随着巴尔特对文学意义思考的深入,他提出传统文学研究中作品所具有的封闭的、固定的、唯一的意义不复存在。在与他的“文本”观的相互参照中,挖掘巴尔特的“作者”观与他的符号学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图在符号学的背景中把握巴尔特“作者”观的来龙去脉和丰富内涵。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M.H.Abrams)提出的“文学四要素”说,较为全面地概括了构成文学系统的作者、读者、作品和世界这四个要素,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文学理论和批评界对于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重新考量和定位,必然会带来对其他要素的新认识,从而引发出不同的文学观念和理论。由巴尔特的“文本”观可见,随着巴尔特对文学意义思考的深入,他提出传统文学研究中作品所具有的封闭的、固定的、唯一的意义不复存在。这使得他对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作品终极意义的创造者——“作者”及其功能和角色,逐渐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并最终提出了“作者之死”的观点。这一观点给当时的文学批评界带来了强烈震撼,引发了大量褒贬不一的评论。时至今日,学界对它的关注和思考仍经久不衰。然而,本文认为在对巴尔特的“作者”观增加任何新的评论或者对这些评论进行评论之前,有必要对巴尔特的“作者”观的生成背景、形成过程、内涵意义和学术价值进行客观而又全面地研究。鉴于此,这一部分中将主要围绕《作者之死》一文,同时兼顾《写作的零度》、《作家与作者》、《批评与真实》、《S/Z》、《从作品到文本》和《文之悦》等作品中巴尔特对于“作者”的论述,较为全面地研究巴尔特的“作者”观。在与他的“文本”观的相互参照中,挖掘巴尔特的“作者”观与他的符号学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图在符号学的背景中把握巴尔特“作者”观的来龙去脉和丰富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