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快乐互动,“三声”燃激情

快乐互动,“三声”燃激情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好的教学活动,常能看到师生、生生间快乐、和谐地互动,常能听到发自内心的“笑声”“赞美声”“质疑声”,时时洋溢着活力、飘洒着智慧,处处跃动着生命气息!华老师巧妙地借用小品中的“马甲”之说,让学生在笑声中悟出“从量角器上能看到角”,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入“如何准确用量角器量角”的问题情境。每个孩子对“阳光”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好的教学活动,常能看到师生、生生间快乐、和谐地互动,常能听到发自内心的“笑声”“赞美声”“质疑声”,时时洋溢着活力、飘洒着智慧,处处跃动着生命气息!

(一)多些“笑声”,乐而思之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更能够激活人们的思维力。同样道理,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课堂能多些“笑声”,学生在心境轻松的状态下能最大化地发挥学习潜能。那么如何才能营造出这般让人心向往之的课堂氛围呢?我们认为教师首先必须善于学习、乐于思考,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和师德修养;其次是拥有精湛的教学艺术,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奋点,点化、开启学生的智慧;再次,应善于让数学“好玩起来”,让学生乐于亲近它!

笔者曾有幸聆听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华老师就像学生最真挚、最可依赖的朋友,精妙的设计、高超的教学艺术,不时激起学生智慧的涟漪。尤其是课中的三次笑声,给课堂增添了一道“润滑剂”,使学生学得更加兴致盎然,听课者也都如沐春风,现撷取片段与大家共享:

第一次笑声:课始,华老师首先出示两个滑梯:一个倾斜度比较小,一个倾斜度稍大。学生爱挑战,纷纷嚷着:“想玩第二个!”这时,华老师又紧接着出示了一个倾斜度更大的滑梯,学生脱口而出:“第三个”,但很快发现,第三个太陡了,根本不可能,大家都笑了!如此有趣的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为课堂增添了快乐的元素又挑起了学生的思维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从数学角度去思考分析的欲望。

第二次笑声:在量角环节,华老师让一个学生上台尝试展示用量角器量角的过程。这个孩子很羞怯,错误地把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0刻度线的“0”对准了,底下有的学生忍不住“扑嗤”一笑,这个孩子脸不禁涨得通红。真为华老师捏把汗!没想到接下去华老师的处理立刻让刚才的气氛发生了360度大转变:他首先表扬这位孩子敢于尝试,并带头为他鼓掌,接着他又说道:“以前我们量长度的时候,就是这样从0开始的,说明这一点你学得非常棒”,掌声再次响了起来。“要量角的大小,他能马上想到用量角器来量,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又一次掌声响起!一开始尴尬的场面在华老师的开解下立刻变成了快乐的音符,那个孩子的心情也由阴转晴,坦然地坐下了。

第三次笑声:华老师出示了纸制的量角器,并让学生在上面画了四个角,他随即问学生:“在量角器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的目光只聚焦到了“中心”“0刻度”,却无人能看到“角”。台下听课的老师窃窃私语。这时,华老师笑着说:“刚才我们画了角,大家都能从量角器上看到了;这会儿不画角,就看不到角了吗?哈哈,就像一个人穿了马甲,你认识,而他脱了马甲,你就不认识了?”学生顿时开怀大笑。华老师巧妙地借用小品中的“马甲”之说,让学生在笑声中悟出“从量角器上能看到角”,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入“如何准确用量角器量角”的问题情境。

细细回味华老师的三次笑声,不刻意雕琢,不故弄玄虚,但却彰显了华老师不可抗拒的教学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于他对教材深入地解读和重构,来自于他对儿童心理的准确把握,来自于他“容错、融错、荣错”的博大胸怀和教学机智!

(二)多些“赞美声”,激而活之

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科学给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赞扬和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才有可能发挥到最大化。这恰恰说明了在课堂教学中激励、赞扬是多么有价值的教学策略

1.赞美的阳光应洒向每一位学生

美国个性研究心理学家默里提出了人的20多种需要。其中就有表现的需要和成就的需要。所以,教师需要善于运用多种策略,调动学生的表现欲,并不断激励鼓舞学生,让赞美的阳光温暖每个孩子的心田,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从而享受到学习的成功感

我校专门设计了阳光激励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日常的表现,颁发希望奖、潜力奖、金星奖等,目的是挖掘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每一个孩子自信的天空,使赞美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

2.赞美的阳光应照到最需要的地方

赞美的阳光应更多地给予那些不惹人注目的,被人轻视的孩子,因为他们更渴望阳光的播撒。

小学数学是一门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学科,对于抽象思维较弱的学生而言,理解数学知识显得那么困难。这时,教师如果一味地指责、批评,学生只会对数学愈发地排斥。但相反,要是这时教师能给予孩子阳光般的关怀,送上一句发自肺腑的赞美之词,必定会让孩子重拾学习的信心。

所以,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多鼓励学困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备课时,不妨为他们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实现“快乐互动”,让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对待每一个孩子,我们都应该表露出“老师喜欢你”“你是个有上进心的孩子”。多些赞美,能让每个孩子乐于学习数学,获得自信。

3.赞美的阳光也需应因人而异

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中,有喜阳的植物,也有喜阴的植物。每个孩子对“阳光”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外向的孩子喜欢在公开场合下得到老师的赞美,内向的孩子则会更在乎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适时、适度地赞美,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潜力得到充分激发,让每个孩子都能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多些“质疑声”,疑而创之

学会质疑,是开拓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质疑问难的学习情境,“以疑为主线”“以思为核心”,让学生经历“引疑—激疑—探疑”的过程,通过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地不断深入,激活创新潜能。下面,结合我校陆李华老师执教的“认识倒数”的教学片断加以阐述。

1.引疑

学生的“质疑意识”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

镜头回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关于倒数,大家还有没有问题呢?

生1:我还想知道整数有没有倒数?

生2:老师,我想知道小数有没有倒数?

生3:我想知道带分数有没有倒数,有的话,它的倒数又该怎么求?

……

上述片段,研究完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后,教师并没有马上自己提出问题,而是引发学生思考:关于倒数,大家还没有问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提的问题多有价值啊!因此,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疑,让学生感到有问题要问,有问题要探究。

2.激疑

疑,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合理诱导,使其乐于质疑,善于质疑。

镜头回顾:

师:哪组来汇报怎样求小数的倒数?

生1:我们组认为小数也可以转化成分数的倒数是5。

生2:太麻烦了,我们组认为可以直接用1÷0.2=5。

师:哦?看上去是更简单了。(停顿不语)

生3:这个方法不可行,如果是0.3呢?还能用除法吗?

生:哦!(恍然大悟)

……

师:看来求小数的倒数时除法还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上述片段中,当学生提到用除法求小数的倒数时,教师并没有做过多评价,只是用一句简单的话引发学生思考:“哦?看上去是更简单了。”随后的等待就是给学生留更多的思考空间,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质疑辩驳的时机或制造认知冲突打破认知平衡或故意诱错让学生掉入“陷阱”,引发质疑。

3.探疑

有效的教学过程,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主动探疑、积极辩驳,最终明晰知识,发展思维。

镜头回顾:

师:1的倒数是多少呢?

生1:我认为是

生2:不对,我认为是

师:到底哪个对呢?你支持谁的观点,说说为什么?

生3:我支持第一种。肯定不对,一看形式就知道错了,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怎么会有这种形式?

生4:况且估算一下就知道错了的积肯定大于1,不可能等于1。

生2:你们说的是对的。(不好意思)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