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燃职业激情

重燃职业激情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发展高原期是指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多数老师在入职以后的20~30年间,会处于“高原”状态,即教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渐渐丧失对教育工作的热情。上面这两位老师就处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中的特殊阶段——高原期。处于教师职业高原期的教师通常由于家庭负担过重,而教学压力不减,会出现一定的职业倦怠感和挫折感。同时,还会对教师本人及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的影响。

第四节 重燃职业激情

职业发展高原期是指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多数老师在入职以后的20~30年间,会处于“高原”状态,即教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渐渐丧失对教育工作的热情。

我们先来看下面两个案例:

孙老师,42岁,从教22年,是一个普通初级中学的教导主任,教数学。大专毕业的她,连续担任了20多年的班主任,而且所带班级连年被评为优秀,孙老师也多次受到嘉奖,还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为此孙主任感到十分自豪。谈到今后的打算,她说:“我一开始就不应该当老师,我不喜欢和书本打交道。可是我这个人做事又不愿意落后,当了老师就不能误人子弟。幸好和学生在一起时,我还是比较开心的,他们毕竟是孩子。我们国家的评价机制有问题,我们教的是初中数学,为什么评职称要考外语,真是折腾人。现在我的高级职称终于评上了,我终于可以歇歇了,最好就上上课,有时间多陪陪自己的孩子,让他顺利地考上重点高中。”

何老师,44岁,性格比较内向,从小生活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家乡的一所乡级中学教语文。由于工作认真负责,3年后,他被调到县中,很快就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并在全市有一定的知名度。市里的一所重点高中想调他去,他心想市里的工作、生活环境比较好,机会也多一些,而且孩子将来上学也比较好,于是他欣然前往。

可是到了市里以后,情况并不像他想的那样乐观,由于初来乍到,与同事关系比较陌生,加上他来自农村,同事难免对他有非议,这使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他的教学能力的评价有了很大改变,但他依然感觉失落。整天忙于工作,很少有空闲的时候,看看周围同龄人,大都在为房子、孩子忙碌着,他也就随了大流。在一次体检中,他被查出了高血压,他感叹道:“我感觉现在的生活平淡无味,整天机械地忙碌着,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学校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一天到晚都在学校,可是花了那么多时间,也没见到有什么效果,教育的意义已经索然,别说学生厌学,我都感到厌教了。但这就是现实,我每天都要面对。教师吃的是良心饭,对得起学生就对得起自己了。但是现在身体弄成这个样子,不值得,还是要善待自己,否则白忙活了。”

上面这两位老师就处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中的特殊阶段——高原期。“高原现象”本是教学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即在学习的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暂时停顿甚至下降的现象。

美国职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职业高原”现象,认为“职业高原是指在个体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个体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高原期的特殊状况往往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

作为教师的你,不妨认真回想一下,你是否有上述案例中那两位老师遭遇的困境,是否常常感到有不同程度的挫折或者倦怠感,是否觉得自己正徘徊在教师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从年龄上看,处于高原期的老师一般都在40岁左右。首先表现为体能的下降,常常感觉自己力不从心,失眠、多梦,如果身体被查处有疾患,就会在思想上也有负担。

其次,处在高原期的老师往往缺乏成就动机。因为处于这一时期的老师往往评上了高级职称,滋长了自满情绪,失去了专业发展的热情和动力,对未来没有太大的期许,缺乏目标而彷徨不前,就像案例中的孙老师那样,只想多照顾家庭

处于教师职业高原期的教师通常由于家庭负担过重,而教学压力不减,会出现一定的职业倦怠感和挫折感。还有一部分教师走入职业高原期是因为过分看重和依赖过去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愿意求新求变,习惯于按过去的经验办事,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排斥新观念、新方法,这样就限制了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

针对高原期教师的种种特征,下面介绍教师在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自我评估。你也许从来没有认真审视过自己,或者已经很久不曾认真想过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那就不妨静下心来,无论是自我反思,或者是借助专门的工具,抑或是请他人来评估,你都要重新利用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方法来认真审视自己,重新为自己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不妨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我想往哪一方面发展?我能往哪一方面发展?我可以往哪一方面发展?

二是要进行系统、针对性的学习。如果你以往都是依赖于自己的经验“吃老本”,那么如果你想尽快走出高原期,那就必须进行学习。学习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参加更高学历的进修。著名特级教师王生以从参加工作后便开始进修本科,然后又进修了硕士直至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就是高原期老师学习的典范。然而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由于种种原因,参加进修比较困难,那么你可以进行校本研究,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多利用周围的资源,比如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出外参观学习等,这些都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对于高原期的教师来讲,缺乏工作热情,教学上没有创新,一定程度上也与所处的环境有关。因此,适当改变一下教师的教学环境或岗位,对唤醒他们工作热情,重新激发工作状态大有裨益。

三是要寻求组织的帮助。除了自我诊断、积极学习、改变教学环境或岗位外,处于高原期的教师还可以向组织寻求支持。比如,与学校的领导积极沟通,使他们了解你的困境和继续发展的愿望,寻求他们的帮助。此外,你可以向上级教研部门反映,争取更多的信息资源;还可以求助于自己的教研团队,让他们帮你出谋划策,尽快走出高原期。

其实,处于高原期并不可怕,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进入高原期不必紧张,过分的紧张反而会适得其反,只要利用我们所推荐的方法,摆正心态,积极学习,你就一定能快速平稳地度过高原期。

[延伸阅读]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自我调适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从业者因不能有效缓解由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工作压力,或深感付出与回报不对等而表现出的对所从事职业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国外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最容易发生在助人行业的从业者身上,如医生、律师、警察等,而教师则是职业倦怠的高峰人群。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后,往往会感到工作没意义、没价值,工作目标渺茫,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应有的兴趣,日感焦虑与烦恼,有无助感,缺乏工作自信,缺乏进取心,工作中易躲避困难,消积敷衍,被动应付,从而导致教师的内在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最终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会对教师本人及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的影响。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

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期里,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结合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情况来看,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职业的特殊性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人类文明的建设者、父母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级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但是实际上,教师不可能把每一种角色都扮演好,这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同时,部分教师由于对其职业的权利、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一致的认识而感到对工作无法胜任,形成角色模糊。

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会导致教师的情感衰竭和教学效能感的下降,引起职业倦怠。根据斯可瓦布、布瑞恩(Schwab 1982,Byme 1992)的研究,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与职业倦怠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此外,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的知识量大大增加,同时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在很多时候感到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感到知识的枯竭和应对学生问题时方法的枯竭,最终引发职业倦怠。

2.工作压力大,负担重

(1)从工作的投入来看,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偏低,久而久之老师就会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动力。据一项调查显示,某地区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7个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个小时,娱乐时间为0.5个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个小时。虽然近年来教师工资有过几次大的调整,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有学者研究发现,教师的个人回报感越高,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越低。

(2)从工作的内容上看,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项重复性很强的工作,教学内容的不断重复,教学方法的不断熟练,容易使人产生“不新鲜”的感觉,逐步丧失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求兴趣,诱发教师产生倦怠感。

(3)从教师实际完成的工作任务来看,与教师职业相关的任务有:①教书,要取得好成绩。②育人,要保证学生遵规守纪,不容闪失。③学历,要“再上新台阶”。④晋升,要电脑、英语双过关。教师本人的学历进修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教师每年要接受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评职称前的各种达标要求,使个别教师疲惫不堪,顾虑重重。

3.教学环境的影响

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各方面的环境对教师职业倦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工作环境可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之,不良的学校氛围则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

有研究发现,当教师感受到学校有一套对教师教学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在工作中能感受到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自主权,并且觉得自己能够参与学校的决策时,教师的职业倦怠就会降低。在教师的工作过程中是否有来自于学校领导的支持、同事的支持、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学生的支持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

4.教师的人格因素

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个体的人格特征通常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有些教师人格存在着不良方面,如怯懦、孤僻、狭隘等,在面临压力时,往往不能采用适当的策略加以应对。我国学者徐富民、朱从书、黄文锋通过研究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和自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高自尊的教师易于缓解职业倦怠。另外,那些具有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的人,很容易引发职业倦怠。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据统计,至少有6%~8%的美国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在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也同样不容忽视。综合起来,其表现一般有如下几类:

1.生理-心理症状

从人的主观心理体验上看,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抑郁。通常表现为情绪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等。

(2)焦虑。其主要有如下几类表现:

①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如过分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

②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如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③预期焦虑。如并不怎么关心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

(3)更常见的症状是在抑郁和焦虑之间变动,当一种心理状态变得不能忍受时,另一种心理状态便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缺乏食欲、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疼、眩晕等。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了内疚感并开始自责。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长或领导,变得易激惹、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通常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是交叠在一起的,而且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时而感到愤怒。

2.人际关系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的身心症状不可能仅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作出消极的判断,从而相应地作出消极的反应。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中产生不良情绪后一般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节才能与家人、朋友正常交流。而对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不仅其劳动的特点使教师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一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出种种心理调节。因此,教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适应不良。如与他人交流时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或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无法用一种理智的、没有伤害性的、对后果负责的方式表达自己或对他人作出反应,如冲家人发脾气、打骂孩子、出口伤人等;还有一类行为则是指向内部的,如交往退缩,避免与他人接触,对家庭事务缺少热情等。

3.职业行为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而若教师出现种种职业倦怠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也是学生。教师的职业倦怠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

(1)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2)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3)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4)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这种职业倦怠情绪常常会在教师之间得到互相的强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士气。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策略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日常工作中的挫折、焦虑日积月累造成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旦产生便容易陷入难以突破的恶性循环中。因而需要教师在平时积极做好自我调适以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

1.调整认知,以开阔的心态认识工作的意义

从事教师职业,与学生打交道、与学生沟通,经常感受到学生的智慧、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同时,心胸要广阔,真正的快乐不在于荣誉证书,而在于师生灵犀相通的默契;心灵的融合不在于作秀的公开课,而在于真实的课堂。这样想来,很多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因为简单,老师们就会尽力做好自己认为重要的每件事情。

2.不断追求目标,关爱学生,培养职业情感

有追求才有劲头。每一次的成功,都会带给你快乐、喜悦和成就感。教师正是在一次次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培养和加深对职业的情感。同时,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做教师要克服职业倦怠感,获得幸福感,就要学会关爱自己的学生,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快乐与幸福。关爱学生才能为学生所爱戴,才能为社会所称道,才能真正从中体验到做教师的幸福与快乐。

3.积极地自我暗示,学会反思,不断进取

自我暗示就是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的形成来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积极的自我暗示既可激励自己,保持信心,克服困难,又可松弛过分紧张的情绪。例如,把“我不行”变成“别人能行,我也一定能行”,把“学生让我很恼火”变成“学生很淘气,但也很可爱”。同时,教师自己也要学会反思,只有经常性反思,才会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

4.丰富生活,学会放松,合理调节情绪

教师在工作以外要多从事一些有意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多接收各种有益的知识和信息,多与各种职业、各种层次的人交往,以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情趣,使自己的角色多样化,避免角色固着。教师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做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如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