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琴声点燃热情

琴声点燃热情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又在实践中提出了“以口琴教学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参与教育”的艺体改革思路。口琴吹奏“分层性”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使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更加爱好音乐,对器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琴声点燃热情

学校有一个工作惯例,每年春节前都要安排中层对部分学生家长进行“话访”,一是调查家长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满意程度,二是借助家长反映的普遍问题确定来年的工作思路。那一年寒假,我随意选择了二十几位家长进行交流,一个学生家长委婉地告诉我,学校的艺术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跟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极不相称,应该尽快形成自己的特色,让双语的孩子真正享受到全方位的一流教育。

放下电话我思考良久,感谢家长的开诚布公。说句实在话,近一年来我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读—研—说—做”教学模式的研究上,艺术教育已经被挤压到无足轻重的位置,除了开足音体美课,就是有几个特长生参加的艺术社团,似乎真的是悄然无声。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对不起每一个学生,我们可以把侧重课堂改革作为借口,但孩子的童年不容错过,不能因为改革就得少一抹亮丽的底色。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和理由让七彩的童年失去艺术的滋养。

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音体美教师队伍,我们不想让艺体教师成为改革的看客,不想让艺体教学成为学校的薄弱环节。为了加强器乐教学,学校曾组建了柳琴、二胡、古筝等社团,但因为这些乐器本身投资大,吸引的只是几个有条件的特长生,很难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我们毅然决定将价廉、易携、好学等优点融为一体的口琴引入音乐课堂,踏上了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改革之旅。

在我们的项目论证会上,我给老师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没有优越的家庭环境,父母没有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意识,再加上自己性格内向,除了学习似乎找不到其他可以引以为豪的东西。考上师范以后,班级的联欢活动多起来,这不仅没有给我带来快乐和放松,反而因没有特长时常感到紧张和自卑。久而久之,感觉离同学、离班集体越来越远。后来,课余时间感到无聊,就自己攒钱买了把便宜又好学的口琴。我不太爱热闹,所以就把学习口琴很当回事。没想到,半年后这迟到的小小口琴却把我推上了学校当年的庆元旦联欢活动的舞台。当我第一次走上曾经只属于别人的舞台,当我第一次收获无意种下的特长换来的掌声,我突然感觉自己周围也充满了阳光。口琴给我带来了自信,我很快识谱了,竟然也敢在音乐课上张开嘴大声歌唱,而且我发现自己并不是不会唱,而是不敢唱。这段生活体验,改变并影响着我以后的人生,也是我所提倡的“参与教育”的生活源泉。

经过反复论证我们达成共识,小学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大师,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均等的机会接受艺术的熏陶。我们又在实践中提出了“以口琴教学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参与教育”的艺体改革思路。几位音乐教师对“将口琴引入音乐课堂”的想法进行调查论证,没想到家长和学生非常赞同。假期还没结束,我们的音乐老师就开始为普及口琴教学做准备。他们首先购买专业书籍自学口琴的吹奏技巧,然后选择适合各学段吹奏的儿童歌曲,编写口琴教学校本课程。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的课题小组,把音乐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实验开展的起点,并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

开学后不久,悠扬的口琴声就开始在教学楼里回荡。小小的口琴改变了音乐课堂单一的授课模式,使音乐的探究性、自主性学习有了新的内容。课堂教学焕发了活力,学生置身于生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在学习演奏技能的同时感受美、鉴赏美,丰富了想象力、创造力。在老师们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音乐课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变个别参与为全员参与

以前以视唱为主的音乐课,那些能歌善舞的孩子便会成为课堂上的白天鹅,总有“五音不全”的丑小鸭胆怯地躲到角落里。我甚至发现有些内向的孩子因为怕被点名演唱,一节课都不敢抬头。口琴的吹奏简单易学,而且随时都可以练习,这给想唱歌而又不敢唱的孩子们提供了绝好的参与机会,学生自觉参与的意识也渐渐被悠扬的琴声唤醒了。

一段时间后,老师们发现,有的孩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掌握一首乐曲的吹奏,感觉很激动、很有成就感,而有的孩子一节课下来却会不了几句,显得无精打采,时间长了对器乐吹奏越来越没兴趣。学校宋萍老师大胆创新,尝试进行口琴吹奏“分层性”教学。她根据学生的吹奏水平,把他们分成A、B、C三个组,能吹奏乐曲的为A组,能吹奏音阶的为B组,临时吹不准音阶的为C组。然后把合奏曲分A、B、C三个声部,分别由A、B、C三个组的同学来演奏。

练习时,宋老师弹琴,不同层次的三个组的学生分层次练习曲子,全体学生都投入到音乐活动中,无所事事、东张西望闲着玩的学生没有了,几分钟后教师分组检查练习情况,三个组的学生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合奏时,三个组的学生同时吹奏,并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表现音乐,追求美妙的音响效果,哪怕是C组的学生吹的单音,也要求他们运用正确的演奏方法去控制音量、音色。学生各司其职,演奏兴趣浓厚。

口琴吹奏“分层性”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使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更加爱好音乐,对器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现在孩子们不仅会吹奏老师教的曲子,课余时间还能把自己喜欢的简单歌曲吹奏出来,主动地去感受音乐的美,表现音乐的美。

2.变孤立地学为互助地学

传统的音乐器乐教学,是以教师的范奏或学生的个别演奏为主,只有少数学生有表现机会,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就更少了。这样形成师生间、生生间信息不通,只活动不合作的现象,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营造互助学习的氛围,让全体学生共同提高,主动发展。即使是视唱课上,我们也把口琴引入课堂,把适合吹奏的部分让学生吹奏,孩子们相互欣赏,相互帮助,既有自己表现音乐带来的成功体验,又有欣赏别人表现音乐带来的享受。

一次我走进付瑶老师的课堂,深深地被师生互动的场面打动,小组起来表演唱,邀请教师伴奏,一名同学起来唱,全班同学给他伴奏,那种互动、互助让音乐课堂流淌的不只是艺术的音符。

3.变单一地学唱为多元地表现

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起示范者、指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而更主要的是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小组展示时,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音乐,擅长歌唱的就歌唱,擅长演奏的就演奏,擅长表演的就表演。那种想唱歌又不敢唱的复杂感觉没有了,全员参与的音乐课堂成了最和谐美妙的乐曲。口琴教学我们注重的不只是技巧的指导,而是借助口琴激发孩子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孩子们感受自己吹奏出的曲子本身就是一种愉悦的享受,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孩子对乐器的兴趣,树立了自信。许多孩子又主动要求学习葫芦丝、竖笛、口风琴、二胡等乐器。孩子们相互影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以班级为单位的器乐社团,纷纷选择简单乐器作为班级乐器,并形成班乐特色,学校的器乐教学开始散发诱人的芬芳。

不仅如此,杨昭老师还鼓励孩子自制乐器,拓展音源,从生活中寻找艺术美。孩子们自己组织班级音乐会,用饮料瓶做沙球,酒瓶盖做串铃,罐头瓶做小鼓,橡皮筋做琴弦,简单的“乐器”,简单的乐曲,不简单的创意。我高兴地看到孩子们不仅学会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还开始了音乐的创造。当孩子们练就了一双双发现艺术的眼睛,艺术也就融进并丰富了他们的人生。

img36

人人参与的口琴课

口琴课堂教学是音乐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它改变了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音乐课堂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提高了学生音乐学习的能力,并最终达到学生艺术素质的快速提高。口琴课成为学生接近音乐、走入音乐、爱好音乐,进而提升个人艺术素养的一个捷径,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的音乐老师在自己的教研博客中写道:

看着每一个孩子都能咿咿呀呀地吹奏,我体验到做音乐教师的自豪。音乐课堂上,曾经多少孩子躲进艺术的角落,多少孩子的眼睛里交织着渴望与胆怯。这把小小的口琴让阳光洒遍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与艺术牵手。口琴课,把快乐播种在每一个孩子心里。

如今,我们的艺术改革硕果满枝。每位学生至少掌握了一种乐器的吹奏技巧,都能独立吹奏出动听的曲子。每逢艺术节、“六一”儿童节等大型活动,学生们或者全员参与口琴大合奏,或者一起用竖笛为演唱和舞蹈节目伴奏,用自己精彩的表现,赢得满堂喝彩,也给家长朋友带来了震撼和自豪。去年的迎新春联欢活动,我身边一位退休教师意味深长地说:“一把小小的口琴,吹出的是孩子的优雅和自信,点燃的是孩子对艺术的热爱。”老教师的话道出了我们改革的初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