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科目录的再调整

学科目录的再调整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应用学科被美国学者克莱恩认为具有跨学科的天生要求,她把这一要求归因于专业人员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基于学科边界和学科互涉的原则,参照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学科分类方法,我们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基础上再作调整,建议形成以下学科目录调整方案的框架,见表5.3。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首次从形式上将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学科目录放在一起。但是,新目录没有从学科性质上将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进行统一分类,使某些学科既有学术型学位,又有专业学位,形成了学位定位的重复。尽管各种制度反复明确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强调与学术型学位的区别,然而在实践中,同一学科领域的两种学位授予标准和培养模式的边界并不清晰。

以西南大学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中的环境工程为例,我们可以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与学术型环境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进行对比。见表5.1、表5.2。

表5.1 学术型环境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续表

表5.2 全日制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续表

(资料来源: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从表5.1和表5.2对比中发现,专业课程(包括平台课、专业课、选修课)中有9门课程名称相同,全日制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培养方案重复率为75%,学术型环境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重复率为69%。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区别并不明显。这种同质化现象在建筑学等学科中更为突出,许多学校的应用学科也存在两种学位边界不清晰的情况。对于大部分应用学科而言,学术型学位培养的目标也是应用人才。如果要在这些领域分别设计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那么这种做法已经违背了学科的类别属性。

因此,学科目录应该按学科的性质进行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的分类,明确学科的边界。某些门类应该归属专业学位,例如工学、医学、管理学等应用学科,就不应该再设学术型学位。某些学科中涉及理论和应用两个部分,在学科目录中也应该分设,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例,计算机科学部分应归属学术型学位,计算机技术部分应归属专业学位。此外,考虑到新学科目录还存在学科归属有争议的问题,比如我们在第四章提及的新闻传播学、运动人体科学等,新学科目录还需要重新调整。

此外,跨学科(interdiscip linary)已经成为知识发展的新动力。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在1986年提供了一份物理学报告,认为物理学与化学频繁交叉,彼此的边界已经模糊难辨。当前学科边界的形成仅一个多世纪,知识的专业化构成了学科的基础。学科的作用被克拉克和福柯等后现代主义者夸大了,克拉克把它称为第一原理,福柯强调学科的规训作用。但是他们忽略了知识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同知识种类之间的交流跨越了物理空间和社会关系,成为知识生产的常态。20世纪60年代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进行了第一次世界范围内的学科互涉活动调查,认为跨学科源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学生的需要、职业培训的需求、社会的基本需要和大学的功能与管理。事实上,产生跨学科的原因还包括认识论、技术、社会批评等内生性和外生性诸多因素。学科互涉的活动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在人员、设备、机构、课程、研究等方面都可能产生。不同学科因其知识特性不同,渗透性也不同。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由于研究对象而具有整体性,因此渗透性更好。应用学科被美国学者克莱恩(Julie Thompson K lein)认为具有跨学科的天生要求,她把这一要求归因于专业人员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她列举了医学、工程学、管理、教育、法律等学位,强调这些学科涉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课程,属于互涉活动频繁的任务领域。(朱丽·汤普森·克莱恩,2005:35)虽然学科互涉的知识具有差异性,但它们始终处于构筑新社会圈子的进程中,及至其中的一部分形成新的学科。

基于学科边界和学科互涉的原则,参照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学科分类方法,我们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基础上再作调整,建议形成以下学科目录调整方案的框架,见表5.3。

表5.3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

建议的学科目录主要有三个特点:①从学科性质上将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进行统一分类,避免应用学科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的重复设置。②为交叉学科单独设置门类,利于交叉学科的合法化。③按学科的方法、领域将学科重新归类,如文、史、哲归并为一个门类,经济学分为学术型学位的理论经济学和专业学位的应用经济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