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融合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融合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民族工业要上去,中国要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大学和研究机构不能把自己学科建设的目标立低了,要立到世界的前沿,要从全球竞争的高度来考虑问题。高校不是一个单纯的科研机构,学科建设主要在于培养人才。学科建设的目标与原则也要求学科服务于社会。学科建设很关键的问题是要有经济实力,有经

一、学科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第一个原则,学科建设要考虑面向21世纪世界科技发展与全球性的经济竞争的大目标。

注:本文是1994年4月路甬祥在浙江大学学科建设会议上的讲话。

我国现在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周围的合作伙伴、竞争伙伴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欧洲人来了,美国人来了,日本人也来了。他们看好中国的市场,希望到中国来找到他们产品的销路。他们带进来的当然有管理、有技术,更有资金,但是重要的是带来竞争。中国的民族工业要上去,中国要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大学和研究机构不能把自己学科建设的目标立低了,要立到世界的前沿,要从全球竞争的高度来考虑问题。现在不能提倡从头到尾都要自己研制、自己生产,这不符合世界潮流,也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但是,对一些基本技术,特别是前沿的一些技术,如果不自力更生研究,人家不卖给你。比如微电子技术,或者是在信息科学领域、军事领域,甚至是一般的量大面广的民用产品,都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自己的研究至少可以起到一个敲门砖的作用,把技术引进的门给敲开。此外,通过研究可以跟踪前沿,可以培养出一批人,也可以在一些技术方面走出自己的路,迎头赶上,有所前进,有所突破。

第二个原则,学科建设要考虑我国四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学科建设要根据国家的资源特点、产业特点和现阶段的技术需求,明确优势发展的领域和阶段性的重点。特别是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领域,更要注意这一条。技术科学也要在一些领域把水平搞到世界前沿去,要实实在在地考虑解决当前资源特点、产业特点、技术需求的阶段目标任务。

第三个原则,学科建设必须要考虑培养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级人才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

高校不是一个单纯的科研机构,学科建设主要在于培养人才。考虑这个目标对于学科建设的内涵、结构、学校的总体布局,及一个学科内的微观结构,包括人才结构、梯队结构,都要作相应的考虑,要满足教育上的要求。

第四个原则,学科建设的运作机制要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要与学校的传统和基础相衔接。

学科建设是要花钱的,最简单的办法是国家拿钱,我们来做,或者请人来做。现在看来,国家可以拿一点钱,但是不可能全部由国家来承担。学校还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环境,来考虑学科建设的运行。即使如德国,国力很强,法制税收很健全,工程院的运行机制还是主要依靠市场,国家只给30%的资金,而且还是通过合同方式。对于技术科学或应用科学的,就要和经济挂起钩来,即使不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也要和研究工作经费的运筹挂起钩来。选择什么样的运行机制,这是要考虑的,也是学校前几年改革所探索的道路。讲理想好讲,讲长远目标好讲,难的是实实在在解决现实的问题,怎么能从现在的状态走向比较理想的未来?我认为只要思想比较符合实际,又比较解放,就可能走得快一点,走的弯路可能少点,发展的速度就会快一点,否则就可能走很大的弯路,也可能与将来的理想衔接不起来,走岔了,甚至走反了;也可能个人富起来了,学术水平下去了;也可能是某一些专业、某一些学科一时得到了发展,另外一些长远的、21世纪非常重要的领域被忽视了。到时候,社会发展到那个阶段,需要这方面的人才,需要这方面的科技的时候,没有了基础,不能为此作出应有的贡献。

同时还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学科分类发展与综合交叉的关系。现代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是分化发展的。要处理好充分地发挥学术自由和现代的研究工作要高度有组织地实施之间的关系。无论理科、工科都是如此。阿尔兰德提出,现代的研究工作是要高度有组织的。德国的托克马克装置更是如此,一百六七十个科学家,有许多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大家围着一个装置转,完全是集中统一领导,每个人都干其中的一个部分。

第二,要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之间的关系。基础研究是发展知识,是今后更大规模应用开发的前导、源泉和基础,是不可忽视的,否则中华民族以后难以在世界上立足。但是应用和开发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架,它取得的效益可能更快一点,投入也要求更多一点,组织的力量与人数也要更大一些,当然梯队结构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第三,要处理好学术带头人与支撑体系及梯队结构之间的关系。现代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要重视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这是龙头,是领导人,但是学术带头人周围要有一个结构合理的支撑与服务体系,要有一支流动梯队。这实际上也是学术自由与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群体作用与发挥学术民主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四,要处理好学科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根据前面讲的原则,学校学科的总体布局要不断地进行再思考,要经常地做一些必要的调整。现在学校提出的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文管综合发展的学科大格局不太会有大的改变,问题是要研究在每个一级学科领域内,要作怎么样的选择,确定自己的重点,确定自己的优先发展领域,确定自己的适合国情的发展模式,我们现在的学科布局是否符合长远目标,是否符合培养社会主义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运行机制和发展道路是否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环境相适应?这是一个动态适应的过程,当然一旦确定以后不能经常做大的反复和变动,但是要不断地再思考。

二、学科建设的外部结构与联系

学科建设不是孤立的,是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的。学科建设的目标与原则也要求学科服务于社会。我们不能进行封闭的自我发展,学科建设要思考与外部的接口和交互的关系。

第一,学科建设要纳入到国家科研与人才培养的规划与总体网络当中。如学校有一部分学科建设已纳入到国家的工程研究中心网络、国家的重点实验室网络,有了这个网络,就能跟上整个国家的需求,整个国家的规划,与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紧密相连,当然可以迅速发展了。

第二,学科建设要纳入到社会教育、科研、生产大循环链条中,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理科、工科、文科教育,基础研究与开发要跟社会的产业、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串行起来,也就是说每个研究所的背后,应该有一个联系的产业。它接受你的人才、你的成果,你主动积极地为它服务,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得到支撑,得到发展,得到新的思路。当然这种衔接的办法对于理科与工科是不同的,文科与工科也是不相同的。但是从总体上看,应该是社会链条中有机的一环。

第三,学科建设要纳入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的网络体系。学科带头人要参加国际交流,如参加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到国际学术组织网络中去进行交流,这样才能逐步走上国际一流的水平。在学科外部接口关系当中还有一条,即改善并主动吸纳国内专家为我们学科建设服务,这当中包括科学院和兄弟院校,约聘一些有真才实学的、能够帮助我们发展的教授专家,约聘一些在产业部门工作的专家来参加学科建设。

三、学科建设的经费来源与投入方向

学科建设很关键的问题是要有经济实力,有经费投入。当然投入包括货币投入、实物性投入,也包括感情方面的投入,这些都要有。这里讲的是经费来源的投入。对投入要做一些原则的分析,大致上讲,一次性投入有房产投入和设备投入,这是主要的。另一部分是经常性投入,有运转经费,要有项目,要有人头费。学校要投入的主要是一次性投入,学校把学科规划做好,把学科带头人请来。学科带头人要提出一个更详尽的学科发展的执行计划,然后学校给予一次性的投入。经常性的投入与项目经费学校可承担一部分,主要承担教育的必要部分与从事基础研究必要的部分。其余的运转经费主要依靠学科带头人,依靠研究所这个基本实体的各方面去对外争取,通过申请基金,申请横向项目,或者是成果转让等途径来解决。这是学科建设投入的基本格局。

学校现在要做的事情,第一是要把学校能投入的这部分做大。这个工作难度也很大。我们希望“211工程”能够有钱;希望学校的基金能够筹到款项;希望校产能够生财有道上交学校;希望已经有基础、有实力的研究所和所办公司能够拓展财源,科研经费这部分能够增加,学校需要有调控权;还希望教育科技事业能够得到社会的更大支援。

第二是要注意抓重点。如果把学校投入这部分平均分配,大家都半饥不饱了。要保证重点,保证那些学科规划符合学科建设原则目标的,学科发展方向符合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梯队和学科带头人是有水平的,条件是成熟的。对有能力实施的学科先投、早投,投得中当然效果就好了,在投资策略和技巧上是能做点工作的。

第三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科带头人对学科竞争与投入的观念与意识。一方面选学科带头人,特别是工科,要注意他的组织管理及经营的能力。首先要求学术水平高、作风要正派,还要有组织管理能力和经营思想。若学科带头人在这方面稍差,但至少学科领导班子内部应有这样的分子。系与学校在遴选学科带头人时,要注意这个问题。现有许多学科带头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都走到社会上去了,但与国际上比,跟某些兄弟院校比,还应该承认是有差距的。还要继续发扬求是创新精神,既能够严谨踏实、实事求是,又能奋发进取、开拓创新,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另一方面,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部也要广开财路,要建立基金,甚至组织研究所的董事会,要打开国际合作的渠道,争取外援。因为学校争取外援的原动力在学科。当然在投入方面还可以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存量基金做优化组合的工作,包括校内的存量基金与存量资源,以及把校内的学科与校外的存量资源做优化组合。校内的资源,有一些因为历史原因分散的,可以联合起来,因为空间、设备、资源集中起来有利,把不需设立的机构精简,把开支都集中到所里去,同时还可以跟社会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机构和产业联合。但在联合的时候我们要恪守一个原则:不丧失浙大教育科研的整体性,不丧失浙大教育科研的公开性,不能把某个所卖给某个企业,变成企业的一个开发部,如果这样做,公开教育、公开科研就丧失掉了,这恐怕不利。当然,也可以采取一些变通办法,譬如研究所与企业搞联合,不搞排他性的协议,把研究所的一部分跟他合作,其他部分还是自由的。

学科建设这个问题是学校长期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学科建设如果能抓得好,抓得紧,抓得符合实际,又有长远的目标,而且校内建立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跟国际接轨的、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规范,尽管浙大在地理位置上不如上海、北京,尽管浙大目前的发展还不如一些兄弟院校,但是还是大有希望的,能够走在国内同类院校的前列。我觉得学科建设目前在改革机制方面,已经走出了一段路,但这段路既不能低估,也不能作太高的估计,也仅仅是走出一段而已,离开理想的目标,离开稳定的校内法制化的管理,差距还很大,这恐怕还要有十几年时间的努力,总要有一两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这与国家的改革一样。但我们不能等待,也不能松懈,不能放松脚步,有一些学科能够走得快的,尽量支持走得快一点,不要一刀切。我衷心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将浙大学科建设进一步推到新的高度,为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