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祭龙祈雨的仪式

祭龙祈雨的仪式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时已制定祭四海龙王的制度。民间祭龙与官方公祭相互辉映,精彩纷呈,演绎了舟山群岛祭海仪式的兴盛。据志书记载,仅康熙祭龙王的祭文就多达8篇,并以“万里波澄”匾赐舟山的东海龙王宫。祭祀的东海龙王虽以求雨为主,但官祭海龙王的影响却渗透在东海沿海一带及舟山群岛的民众心理,并助长了民间祭海的兴盛。

舟山山丘低矮,坡陡源短,地表溪流独自入海,且汇水面积小,截水条件差;岛上无大的水系,更无过境客水,所以淡水紧缺。虽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气候,但根据历史上气象规律总结,也是个灾害性天气如干旱等比较频发的区域。据1992年《舟山市志·地理环境》介绍,“约半数年份,夏秋降水不均,易出现干旱或内涝,农业深厚影响。部分年份冬亦发生干旱,造成工业和居民用水困难。”

水是生命之源,大海更是生命之母。只是海水替代不了淡水,海岛经不起干旱,一旦大旱,土地干裂,泉枯井涸,岛民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成为最大的民生。

1992年版的《舟山市志•地理环境》第六章《灾异录》记载:

明弘治八年(1495),大旱,殣殍载道;

正德三年(1508)六月至十二月不雨,禾黍无收;

嘉靖五年(1526)夏,大旱,蝗起,禾稼无收;

崇祯十三年(1640),十五年(1642)大旱;

清雍正元年(1723),不雨。五月,禾黍一空;

道光十四年(1834),大旱;

咸丰二年(1852)大旱;

光绪十八年(1892),自六月不雨至十月,晚禾大无;

光绪十九年(1893)六月,定海厅雨泽甚稀,早禾枯槁。

民国三年(1914),定海四乡亢旱已久;

民国二十一年(1932),大旱;

民国二十七年(1938)入夏以来,日久不雨,河水干涸,土地龟裂,晚稻早卷稍。

民国三十六年(1947)入秋以来,旱魃为灾。

另外,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1953年、1957年、1958年、1960年、1961年、1963 1968年、1971年、1988年、1994 1996年等持续干旱,平均每1.23年就会出现一次干旱。

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时已制定祭四海龙王的制度。宋元时,仍沿唐制,以“四立”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祭四海龙王。民间祭龙与官方公祭相互辉映,精彩纷呈,演绎了舟山群岛祭海仪式的兴盛。

在古代舟山,祭龙祈雨活动是民间特别频繁,特别流行,甚至是天经地义,必须要履行的信仰仪式之一。

于是,舟山历史上出现了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本土祈雨师梁璋。梁璋是定海干石览朝阳村龙潭街人,生于明成化年间,父母去世后,以出租祖上留下的房屋过日子。他生活清淡,且助人为乐。后得道士点拨获法术神通,能撤米成蜂,掷土成鸟,唤鱼上岸,点水倒流,等等。

关于梁璋学道,明天启《舟山志》载:

梁璋,干石览山人,遇卖卦老人,出书付之,遂得其术。嘉靖初,旱,取犁铁煅红投水缸中,云合雨如注……

梁璋在水潭边搭个小祭台,用火炉煅犁铁,坐在祭台作法。只听他口中念念有词,大约半个时辰,他从炉中取煅红的犁铁,投入水潭,只听得“刺啦”声响,泉水立刻猛涨,随即天空乌云翻腾,大雨如注,下了整整两个时辰,旱情解除了。梁璋作法祈雨的事很快传开了,而且越传越神,说梁璋是“上天的雨师下凡”。

某年六月初一,梁璋在水潭沐浴更衣打坐,黄昏时仙逝。人们在入殓时发现,梁璋的手心有“灌门龙神”四个字。因为梁璋被称为龙王爷,与这“龙神”两字相吻合,人们就把泉水潭更名为“龙潭”,以纪念梁璋。每逢六月初一,人们都会到龙潭来祭奠。1872年,大旱,定海厅同知陈乃瀚率四乡民众往灌门求雨应验。陈即上报省台,请求敕封龙神神号。浙江巡抚杨昌濬奏明朝廷,蒙圣恩敕封“照应”于灌门龙神。而祭灌门龙神的习俗,在干石览一带一直沿袭到民国后期。

兴云布雨是龙王之职,为人间消除炎热,为灌溉提供水源,所以,干旱天祈请龙王降水成了舟山民间普遍的信仰。

相传,某年宁波府遭遇大旱,靠海的郭巨人结队来到舟山桃花岛龙潭边,跪拜祈祷,领头朗声请求,然后用撩篷请去一条小鳗苗作龙灵,带回去供奉宗祠。因桃花女龙显灵降下甘霖给郭巨人,郭巨人感恩戴德在桃花龙潭边上建造了龙王宫;而在岑港龙潭,求雨请龙方式颇有趣。人们用松柏扎成轿子,轿子内放面盆、锣鼓,还有祭龙的三牲福礼,尤其要有糯米团。因为白老龙最喜欢吃糯米团。人们会聚一起,抬着轿子前往龙潭。把糯米团丢入潭中,等一会儿,就会有小鱼,或是水蛇,或是蟹浮上来,不管是什么东西,人们把它捞起来放入盛水的面盆里,用轿子抬回来绕岙走一圈,算是请了“龙灵”回来。等到下雨了,人们把请来的东西还给“龙潭”,不下雨不还,逼龙下雨。有的还放在太阳下晒,叫“晒龙”,晒得龙难受了,只得下雨。

祭龙祈雨活动在任何朝代都没受到过一点限制,官方甚至也相当虔诚肃恭地参与、主持祈雨活动。

南宋时舟山叫昌国县,始建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的定海龙王宫,在昌国县隔海相望的定海县(今宁波镇海、北仑一带)。当时的定海县是大多数昌国县岛民的老家,凭借小舟,来往频繁。而且,昌国县是5年前刚刚从鄞县析出来的富都、安期、蓬莱3个海岛乡组成的,到了建定海龙王宫那年,金塘乡也从定海县游离出来,划归昌国县。这样说来,实际上定海龙王宫的选址是充分考虑到了三个层面:一是面朝东海,面朝当时叫昌国县的舟山群岛;二是定海龙王宫境下子民也涵盖了舟山群岛的岛民,因为定海本来就是他们的老家;三是至少在南宋帝王和大臣的观念中,正宗的东海龙王居住地即东海龙宫在舟山群岛海域。

陈子艾《海神初探》一文中说:

南宋开初,因莱州已属金人领域,宋都城迁至临安,对东海龙王久未致祭。1169年,太常少卿林栗上言:“国家驻跸东南,东海、南海,实在封域之内……殊不知通、泰明、越、温、台、泉、福,皆东海分界也。”宋孝宗允其请,才诏令补祭于明州定海县的海神庙。

据舟山方志记载,这定海海神庙即定海龙王宫,也就是帝王用来祭祀东海龙王的神庙。宋孝宗下诏公祭东海龙王之前,定海龙王宫的香火已经延续了91年,早已名声远播,东海龙王所居也已由帝王明确定位了。

干览东海龙王宫

到了清康熙、雍正期间,祭典东海龙王日趋频繁,海龙王信仰迭起高峰。据志书记载,仅康熙祭龙王的祭文就多达8篇,并以“万里波澄”匾赐舟山的东海龙王宫。雍正三年(1725),雍正诏封东海龙王为“东海显仁龙王之神”,雍正五年(1727)又下旨祭龙,旨曰:“龙王散布霖雨,福国佑民,复造各省龙神大小二像命守土大臣迎奉,礼仪与祭南海庙同。”在此诏令下,舟山各地或新建龙宫。龙王信仰的兴衰与历代统治者对龙王信仰的尊贬大有关联。祭祀的东海龙王虽以求雨为主,但官祭海龙王的影响却渗透在东海沿海一带及舟山群岛的民众心理,并助长了民间祭海的兴盛。

除了东海龙王,舟山历史上大量记载官方对多地龙潭实施祭龙的文字,也从南宋始,这也许跟宋高宗赵构逃难舟山期间曾被灌门龙王所救的传说有关。

据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四《叙水》载,早在北宋宣和中岁,应该在1121 1123年中的某一年,舟山遭遇大旱。昌国县簿尉刘佖,代表官方,在白泉皋泄与北蝉交界的龙堂岭“泄潭”上,祈雨并投诗于潭,诗曰:

未跃天衢卧寂寥,碧潭流溢海山腰。

埋藏头角虽多日,鼓动风雷在一朝。

既若有心成变化,岂能无意泽枯焦?

神踪许为苍生起,愿奋威灵上九霄。

想不到诗沉入潭底,天上飘来浓云,大雨飘然而作,民众欢跃鹊起。诗居然能感动泄潭龙王!这一灵异事件记载在宋朝陈郁所撰的《藏一话腴·外编》卷下内。比刘佖早几年的昌国进士薛寘,也有诗《咏泄潭瀑布》:

秋高水壮雪飞涛,岩木招风怒窍号。

不是玉虹低涧吟,白龙拖雨下山腰。

南宋绍兴十一至十三年(1141 1143)曾在昌国任县尉(或说绍兴十八年三月,以余姚尉摄昌国正监盐官),后官至右丞相,越王的史浩(1106 1194),曾作《昌国泄潭祈雨疏》,文如下:

民亦劳止,莫苏就稿之苗;天必从之,愿霈为霖之雨。恭投鹫岭,祗祷龙渊。洒道清尘,肃花幔而戴地;升云上气,徯水泽以盈畴。凡我有生,敢忘大赐。

清人朱绪曾在他编的《昌国典咏》里也留有《赞刘佖投诗泄潭》诗:

潭底龙眠稳抱珠,一诗惊起泽焦枯。

但存霖雨苍生愿,自有风雷腕下驱。

泄潭之水,永不枯竭,因为来自高山,好比“龙渊之水”。于是泄潭成了官方求雨的主要场所。为治下的海岛百姓祈雨,解脱旱情,这是儒家思想熏陶下古代舟山官员的一种神圣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